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一十七章 謝麟的危機感(1/2)

作者:赤虎
第三百一十七章 謝麟的危機感

小皇帝所說的該怎麼懲處,是在問趙興私自將監視居住的貶官移動到其他地方,此舉違反了朝廷法度。按朝廷規則,這種行為要被記錄在案,影響今後的磨堪——也就是論資歷升遷。

此外,朝廷對這樣的事還要重處——宋代對士大夫的重處不是抄家、貶官和變賣官員家屬為妓女,而是罰銅。

章惇笑著回答:“我在等他!陛下要在明年搞個萬國來朝慶典,趙離人不是封還詔書了嗎,這次他貿然犯下大錯,恐怕不敢再封還詔書了。除此之外,陛下打算怎麼懲處,罰銅二百斤?”

平常的官員犯了大錯,這個錯誤又不至於被奪官,一般都給予罰銅二十斤的處罰。章惇這次直接開口就是十倍的處罰,但這個處罰小皇帝依然不滿意:“二百斤,太輕,該罰銅千斤,我知道那廝出的起——下詔切責,令其悔改,罰俸、罰銅千斤。”

罰銅千斤,這個處罰在大宋歷史上絕無僅有,但這個處罰對於趙興來說依然太輕。因為他這次踐踏的是朝廷律法,他蔑視了朝廷對貶官的處置,直接讓貶官在異地公開亮相外加廣收門徒。

這個大罪,怎麼處罰都不為過。

但朝廷離不開他,一個是因為朝廷財政狀況窘迫,而個是因為朝廷需要趙興來籌辦“萬國來朝”慶典,所以朝廷只能把棒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罰銅千斤,這事擱我頭上,我可出不起”,謝麟看著朝廷的處罰,笑著回答。

蘇軾等貶官不在現場。在場的唯有李清照與謝麟,趙興不以為然的將那份處罰隨手丟出窗外——當時,這夥人正坐著一艘小船徘徊在章水江邊,附近幾艘船一邊替他們捕魚,一邊環繞在周圍警戒。聖旨丟出窗外,直落水中,左右的船隻卻無人去拾撿。但聽撲通一聲,這聖旨沉入江中。

“這年頭。踐踏律法的又不是我一個人”,趙興看著那份聖旨飄出窗外,在微風輕拂下墜入江中,他淡淡然的說:“章相公推行新法幾年了,如今天下各地地方官雖然聲稱推行新法,但有幾個落到實處——沒人!

哼哼,當年新法造成地千里流民,章相公沒有接受教訓。地方官怎敢隨意拿自己的治下開玩笑。”

謝麟一聲嘆息:“如今,官場上陽奉陰違成了常態,我聽說章相公最近把其他人都趕跑了,自己成了‘獨相’……唉,朝廷上的事。說不清啊。”

趙興笑而不語——政府信用破產後,政權已相當於不存在。章惇的“改革”打破了所有規則,也徹底葬送了政府信用。對於毫無信用的東西,評價它都是白白耗費口水成本。所以趙興無話可說。

謝麟繼續催問:“趙大人打算怎麼辦?我聽說章相公設立訴理所,打算進一步追貶元祐黨徒,在這當口,趙大人掀起如此大的聲勢,攻佔婆滅大理……”

謝麟現在的話,才是他真正的心意。他是元祐黨徒,朝廷打算繼續迫害元祐年間在位地朝廷大臣,謝麟擔心這場政治迫害進一步波及到他。所以才向趙興伸出手,希望聯合趙興,以地方抗拒中央。

趙興咧開嘴,露出了嘴邊兩顆犬齒,像一頭惡狼似地笑眯眯的說:“誰敢說我是舊黨——連章相公都要否認這點。全大宋,推行新法屬我最積極,我若是舊黨,那麼紹聖年間所有的功績都是舊黨的。你說。新黨能允許嗎?

沒事,新黨還指望我的‘萬國來朝’呢。我就知道他們不敢動我。想當年,我哭著喊著要求把我名字列在元祐黨碑上,可章相劈頭蓋臉給了我一頓臭罵,從那時我就知道,新黨決不允許動搖我這杆新黨旗幟。”

謝麟嘆息的說:“章相公的權威越來越重了,這可不是好事。如今天下太平了,我怕章相會有更多的精力來折騰。”

“天下太平?我看未必!夏人這是耗不起了,可我們還耗得起,只要我們再拖上兩年——也不要多,只要兩年,西夏就要徹底崩潰了”,趙興冷冷地回答:“前線將士百戰浴血,好不容易要採摘勝利果實了,我們原本可以一勞永逸的剜除西夏那團膿包,卻讓章相公阻止了——你以為緩過勁來的西夏不會再來侵略大宋嗎?哈,狗什麼時候能改了吃屎的習慣?

等夏軍再來,環慶百姓還要重生一次當年的遭遇,但是,或許,等他們重新苦熬到行將拖垮西夏地時候,還會有人出來阻止。如此一來,我們又開始下一輪迴圈。”

趙興說的是深層次的道理,謝麟也在陝西待過,他知道陝西的狀況。歷經章楶與趙興、範純粹這些人地治理,陝西在戰爭中逐漸保持上升姿態,而西夏在走下坡路,即使呂惠卿這個大貪官竭力幫助,夏人最終也免不了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兵無戰械……

在這個時候,章惇匆匆接受了西夏人的求和,不為別的,是因為他跟小皇帝產生了隔閡,他需要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的成功,以便趕走威脅他相位的人。他成功了,他果然成了獨一無二的宰相。

現在,他又需要一場“萬國來朝”,將自己的執政生涯推向頂點,為此,哪怕趙興騎在他頭上拉屎拉尿,章惇也只能忍了。

趙興輕搖著小扇,漫不經心的分析了一遍西夏地局勢。李清照在旁邊問:“趙叔叔,你剛才說的道理,難道朝堂大臣們都不懂嗎?他們若有一份明白,憑什麼如麼折騰?”

趙興淡然反問:“你認為章相公聰明不聰明?”

謝麟含笑不語,看著趙興跟那名聰慧的女子一問一答。

李清照回答:“章相昔日文章風流,處事精明。他自己也曾在陝西待過,對軍事在行。想當年他在樞密院為官,人皆以為是能吏,做事幹練。他怎麼會蠢呢?他要蠢,那些考不上進士的人,豈不都活不成了?”

趙興搖著小扇,扇子扇的風發出微響,他繼續說:“章相公確實是聰明人,而且是這個時代罕見的聰明人。然而,他為什麼為了黨爭,不惜亡國破家?他今日之所行所為。看起來愚蠢的無以復加,比如:難道章相公想不到對夏人趁勝追擊——我告訴你吧,是因為章相公沒有封建意識。”

李清照眨巴眨巴眼,沒等她再問,趙興繼續補充:“封建意識是什麼,是領域意識。在封建意識薰陶下,‘封建人’的概念跟農奴不一樣,封建下地‘我’。其內涵與外延遠比奴隸地‘我’要涵蓋廣闊。

比如,一個封建領出來的人,他說‘我’,不僅包含他自己,還包含與他共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地同胞、還有他的民族、同伴、親屬、朋友。還有他的競爭對手——這就叫‘團隊意識’、‘集體意識’。

但一個奴隸說出的‘我’,他只包含自己,不包含其他。

以‘封建’觀我‘大宋’,這‘大宋’不僅要包含新黨。也要包含舊黨;既包含士紳,也包含百姓。所以,如果是個‘大宋封建人’,他與西夏人交往,既要考慮自己本黨派的利益,也要考慮敵對黨派地利益,因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是一個整體,他們誰也落不下誰。

而一個農奴。他只是大奴隸主的監工,自己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才不會管其他人水深火熱。所以國破家亡,對他毫無意義,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國自己的家——奴隸,講究地是廢寢忘食為奴隸主工作,怎會顧惜家庭。

你以為一個農奴會知道如何結黨嗎?當他們的敵人過於強大的時候。他們或許會拉攏一些人、唆使一些人與他們一起奮鬥。而一旦成功後。他們的‘本我’意識便發作了,他容不下別人與他分享勝利果實。譬如現在的新黨。當他們沒有敵人了就內鬥,這就是農奴意識、奴隸意識。

章相公不是不聰明,只是他意識不到大宋地利益是個整體,意識不到不應以黨爭而不惜損壞大宋整體利益——不,他沒有這個概念,他不知道大宋這個概念‘內涵’新黨,‘外延’舊黨!他從小沒有受過封建教育!反而在農奴文化氛圍下,他只知道要不停的爭勝,爭奪天下第一人、第二人的地位,所以他成了‘獨相’——這是他的文化底蘊造成地必然。在這種‘必然道德’下,他與西夏的媾和無需顧忌百姓與國民,只需顧及自己就行了。”

謝麟瞪大眼睛,禁不住插嘴:“此種說法倒也新鮮——外延,內涵,這個兩詞,想一想,很有味道。”

趙興嘆了口氣,繼續說:“比較起來,我還是喜歡‘君子’,雖然大多數君子也是農奴出身,但他們的心懷要博大的多,所以他們所做的,無意之間符合了‘團隊’的概念——他們容得下人。所以作為他們的同胞、同黨,是快樂的。

稍稍不如意地是,他們對敵人也依舊寬容博大,他們的仁愛太氾濫。”

趙興說到這,停止了搖扇,他悠然神往的說:“原本我大宋是君子政治,在商業精神下、在共和精神下,我們有可能給大家帶來團隊意識,但一群農奴對商業文明的反撲中止了這一變化,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將這一切校正……在園丁的剪刀下,自由才是敵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沒有園丁,自由的思想?”

謝麟聽的冷汗都下來了,原來這名“新黨干將”骨子裡面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舊黨,身在偏遠地嶺南,還時刻念念不忘反撲。

但謝麟對趙興是比較欣賞地。因為儒學講究尊師重教,哪位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像趙興這樣無怨無悔地追隨到天涯海角,因為這層喜愛,謝麟想了想,決定無視趙興剛才講的,直奔他的主題:“趙大人,這一年我四處撲火。眼見著荊湖動亂即將平息,我荊湖荒僻,沒什麼大出產,要想再發展,還要靠趙大人攜手。”

李清照是個聰明丫頭,每天,出入個個官衙如履平地的她聽出了謝麟話中地含義——所謂“攜手”,這兩個字才是關鍵。

涉及到官場密謀的事情她不適合插嘴。所以她眼珠一轉,立刻跳了起來,嘴裡嚷嚷:“我快要餓死了,梅三孃的魚膾怎麼還沒弄好,我出去看看。”

李清照鑽出艙,趙興將手中的扇子輕輕放到桌上,坦白的詢問:“應老需要什麼?”

謝麟躲閃的回答:“趙大人的手真長,我聽說你早就在插手廣西的事情。如今還伸手到了福建。我沒你那麼多地本事,荊湖南路才剛剛穩定,我想明年出兵荊湖北路。恰好我聽說你在淮南有點勢力,黃州、揚州還有許多屬吏都是你的舊人……趙大人能給我點幫助嗎?”

趙興坦然回答:“我的槍械局今年擴容,年產快槍已經達到了一萬杆的產能。大炮也能日產十門左右。此外,眾所周知,我廣南的火藥配方跟朝廷選用的不一樣,爆炸威力更大。謝大人要槍要炮。要火藥,只管拿錢來。”

謝麟笑著把臉別過去,眼睛看往別處,答:“我要是有錢,還跟你說這話……得了吧,我聽說火槍隊可是一個吃錢的老虎,訓練一支火槍隊,足夠訓練十倍的禁軍了。我養不起。不過,你廣南地手雷若能賣給我一些,我倒是需要。”

謝麟這是詢問趙興彼此聯合的可能,而趙興跟對方談火藥軍械,是在隱晦的告訴對方,他可以在軍事上跟謝麟聯手。但謝麟拒絕了這一建議。不管拒絕的理由是什麼,他表達的意思很明確:他不想像趙興那樣建立一支強大地軍隊,只要手頭的兵夠用就行。

趙興重新從桌子上拿起了小扇。謝麟見到趙興懶洋洋的。他連忙掀開了底牌:“我聽說明年朝廷科舉,兩廣要專門組織學生上京趕考。我荊湖與兩廣同屬‘指射之地’。這些學生一旦考中,總不過回鄉任官,我想與趙大人聯手在京城活動活動,讓他們每個人都得一個好官。”

謝麟這是想從“文”的一手努力。通常“指射之地”地貢士及第後,很少會在朝堂為翰林、為館閣,而謝麟這是想讓兩湖的應屆考生全部回到家鄉,充實地方官。

荊湖地區的學生都被謝麟教導過,謝麟是想打著老師的名義,讓他的學生去把持地方政務,如此一來,他就能在兩湖一帶一呼百應。

文人,想出的辦法總是文縐縐的。

趙興一拍桌子,歡暢的說:“應老跟我想到一塊了,我兩廣地區地方官也不夠用,正想著去京城活動,讓他們考完以後回鄉任官,應老也有這個意思,正好我倆可以聯手。”

謝麟正過臉來,正式地說:“我在吏部有幾名同鄉與故舊,趙大人有什麼需要幫忙的?”

這是亮底牌,趙興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吏部我也有些熟人,蘇三丈(蘇轍)當年在戶部也留下一些人,這兩個部的一賜樂業人跟我也很熟。此外,範鍔、李常曾經跟我謀劃過膠南大運河與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