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六百八十三人,各種槍枝四千六百五十七支,榴彈發射器七十二具,擲彈筒十二個(繳獲),八一、八二迫擊炮十六門,步兵炮兩門(繳獲後修復成功)……
楊天風此時並不在芒山鎮,而是在永城。指揮部隨著地盤的增加,再呆在芒山鎮已不適宜,而永城算是根據地的中心位置,聯絡更加方便。他正翻閱著檔案資料,在離開的這段時間雖然一直與各地保持著電報聯絡,但遠沒有這麼詳細。
擴軍是比較順利的,這裡面還包括了在渦陽訓練的千餘士名。其實,要照這麼算的話,三縱的擴充速度還是相當保守。要知道在當時在抗日武裝中,還未能擺脫兵多將廣、人多勢眾這樣的傳統觀念,連八路軍、新四軍也不例外,都在拼命擴充。
而這樣迅速擴充的部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後遺症:首先是兵員參差不齊,軍隊紀律會變得松馳,凝聚力不足;其次是武器缺乏,很多軍隊竟有一半以上拿著大刀、梭鏢,或是發兩顆手榴,戰鬥力大幅下降;最後一點則是加重糧餉供應的壓力,即便不發軍餉,糧食呢,脫產人員太多,需要多大地盤、多少老百姓供養?
敵後抗戰能否長期堅持的最重要條件,就是根據地的居民能否養活兵員,能否維持抗日的積極性。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負擔過重而消極,而與抗日隊伍脫離,那麼不管其他政策正確與否也無濟於事……
楊天風覺得有必要把“量入為出”這個道理寫出來,發表在已經聯絡妥當、定期供稿的《光明日報》上,作為“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一個連載,或者另起個題目。但這似乎並不是很迫切,敵後抗戰最艱難的時候還早著呢!
“長官——”新任縱隊參謀長梁末青又遞上去一份檔案,說道:“這是各部軍官的分配安置情況。”
梁末青原是六十一團的參謀長,沉默寡言的一個人,但偶一出口,卻能看出其肚中有料。楊天風看好後,愣是用十具鋼拳、十具榴彈發射器把梁末青給挖了過來。
倒不能怪周至忠重利輕友,而是報告上去,孫桐萱立刻就批示同意。不僅是梁末青,孫桐萱還學軍統,也以支援名義,派出了一批老兵和低階軍官充實三縱,並以光復縣城的戰功進行犒賞,送給了三縱一批物資。
都在向三縱塞人、伸手,楊天風是來者不拒。一來是沒有辦法,他的部隊起家自民團,而不是正規部隊,讀過軍校的軍官太少,經驗豐富的老兵太少;其次呢,楊天風認為只要不是特務,軍人還是比較單純,激於民族大義,打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再者,楊天風也為軍隊制定了詳而又詳的規章制度、紀律條例,希望用此來約束官兵。依他的後世思維,人治沒有法治健全,也很容易出問題。只要公平、公正,他還是相信大多數人不管是何派系,終會融入三縱,為抗戰救國而賣力的。
“這份檔案我收著,以後呢,再列類似的名單,後面就不要標註出身何部了。”楊天風簡單看過,點了點頭,對梁末青說道:“三縱剛剛成形,我不希望有什麼派系。即便有,我也不希望影響部隊的戰鬥力。紀律要嚴明,功過賞懲也一定要公平,這是維繫官兵團結的關鍵。”
“我明白了。”梁末青沉吟了一下,說道:“關於我軍的發展方向,長官對屬下的建議一直未有明確答覆,部隊的調派佈置也未確定。”
楊天風輕輕頜首,思考了一會兒,緩緩說道:“豫東的情況很複雜,既有鬼子的騎兵旅團,還有各家抗日武裝,張嵐峰這個大漢奸也成了氣候,東進似乎很難。西邊呢,是蕭縣……”
抗戰八年,除去那些或公開投敵或暗地求榮的大小漢奸,僅偽軍就有一百多萬,幾乎與侵華日軍等量。在這個助紂為虐的龐大群體中,張嵐峰絕對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人物”。
作為豫東最大的偽軍頭目,他既公開叛國投敵,又對重慶國民黨人“關愛”有加,同時還儘可能地避免與國*軍抗日武裝發生衝突,其行徑雖令國人咬牙切齒,卻也沒有妨礙他遊刃有餘地周旋在各方之間。
一九三八年九月,張嵐峰投靠日本人,在商丘設立了日軍華北派遣軍總部“豫東招撫使公署”。至一九三九年一月,共集結一萬八千餘人,受編為“豫皖剿*****”,張兼任軍長。
對張嵐峰,楊天風是鄙視、厭惡,且並未視其為大敵,卻也驚訝其招兵買馬的擴充速度。但有了這一萬八千餘人的偽軍部隊,對於駐紮於商丘朱集的日軍第四騎兵旅團卻是很大的助力。
偽軍的戰鬥力不行,但守城駐紮還是可以的。這無形之中就解放出了第四旅團的手腳,加上騎兵的機動性,楊天風是深為忌憚。
雖然破路對於日本鬼子的機動性有了很大的遏制,但那是指機械化部隊。騎兵嘛,似乎影響不大。因為破路也是有一定規格,要讓老百姓能走,甚至能趕著窄距小車賓士。
而西邊的蕭縣呢,因為有宮山大隊這個相對獨立的武裝,楊天風也不好悍然進入。畢竟宮山大隊還是很友好的,在反掃蕩中也表現不錯,拖延了蕭縣敵人的時間,使三縱和六十一團能夠集中兵力、聯手取勝。獲勝之後,楊天風還讓人送了些槍枝彈藥以示感謝呢!
向北發展呢,則將跨越隴海鐵路,進入湖西地區,不僅路遠、補給困難,那裡的形勢也更加複雜,楊天風還真不想現在就去趟混水。
“我的想法是兵向東南,佯取濉溪(現淮北市),至少也要讓此地變為游擊區——”楊天風指著地圖,說著自己的理由,“此地空虛,只有偽軍四五百人,日本顧問十數人,或可一戰而下。繼續東進的話,則可威脅津浦鐵路……”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