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03章 渡河(二)(1/2)

作者:甲青
   按理來說,龍門渡、蒲坂津、風陵渡,這三個地方,渡河的最優解,當然是蒲坂津,因為那裡水流平緩。

  不像風陵渡,過去之後還需要面對天險潼關。

  至於龍門渡,北有群山夾道的黃河峽谷,南是坦坦蕩蕩的平原,河水落差極大,乃是當年大禹治水的地方。

  按當地人的說法,此處無風亦有三尺浪,水流遠要比蒲坂津湍急得多。

  所以鮮于輔在看透了馮賊的詭計之後,親自領主力守在蒲坂津,不是沒有道理的。

  特別是經過這一場秋雨,連蒲坂津都漲了不少水,更何況龍門渡?

  更重要的是,因為時代的限制,雙方將領誰掌握了更多的資訊,誰就能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關將軍從雁門郡開始,一路橫掃南下,造成了整個幷州和司州相關地區的極大混亂。

  別說各地的軍情,就是洛陽,對河東地區現在究竟是個什麼情況,都是一頭霧水。

  蔣濟嗅覺靈敏,退回了軹關,避免了被馮刺史迎頭一擊的命運。

  但同樣,他也失去了探知河東訊息的機會。

  蔣濟知道馮刺史或者關將軍極有可能會在某個地方,等著自己。

  但究竟是在哪裡,有多少人,他卻是一無所知。

  至於隔河而守的鮮于輔,那就更不可能怎麼知道,對岸的馮賊,究竟帶來了多少人。

  就算是成功把細作派到河東又如何?

  河東作為最大的屯田重郡之一,現在到處兵荒馬亂的,光是各處揭竿而起的屯田客,就不知號稱多少萬。

  (石苞:河東的狗大戶,我石仲容又回來啦!)

  那些所謂的義兵義軍,上陣去面對魏國大軍的膽子可能沒有。

  但藉著漢軍的名義從豪右世家的塢寨借些錢糧,膽子還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很大。

  鮮于輔甚至連關賊和馮賊是一前一後各自領兵南下,還是兩人一齊領兵南下都不能確定。

  在這麼混亂的情況下,你還想去探查馮賊手頭究竟有多少可用之兵?

  洛陽傳不過來有用的情報,細作又探查不出可靠的訊息,手頭兵力又不足以把整段河面防得密不透風。

  鮮于輔面對兇名赫赫的馮賊,他能怎麼辦?

  自然是優先重點防守易於渡河的地點。

  馮刺史的三層餅預判,再加上劉渾所領的義從軍,以及這一路上收攏的胡人,在東岸作出聲勢浩大的樣子。

  更是讓鮮于輔相信自己的判斷:馮賊其意極有可能就是蒲坂津。

  基於這個判斷,關將軍再次發揮“突襲”特性,挑了一個最不可能強渡的時候進行強渡。

  從從高山峽谷衝下來的河水,激起不小的浪頭,讓木筏晃動不已。

  木筏上的將士,不得不盡量放低了自己的重心,防止腳下不穩,從而掉入河裡。

  過了河中心後,對岸的魏軍在一片慌亂過後,開始向河面射箭。

  有些洶湧的浪頭,給漢軍渡河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同時也給魏軍造成了障礙。

  藉著浪頭的掩護,在河裡泅渡的人和馬,竟是少有遭到魏軍箭羽的傷害。

  反而是木筏上的將士,遭到了魏軍弓弩的重點針對。

  雖然木筏最前面,已經豎起了巨大的木楯,但在對方弓箭手的拋射下,仍然不斷有將士被從空中拋落的箭羽射中。

  一個屯長從大楯後面站了起來,冒著魏軍的箭雨,想要看一下還有多遠到達對岸。

  誰料好死不死,一支箭羽正好如閃電般地射至,屯長躲閃不及,登時就被射中了肩膀。

  只聽得他慘呼一聲,再加上剛才下意識地想要躲過箭羽,身子晃得太過厲害,一個站立不穩,就向河裡翻去。

  河裡的水浪本來就比往日大,再加上十數條木筏的划動,更是激起了大大小小的浪花。

  屯長掉入河裡,一個浪頭過來,立刻就把他給吞沒了。

  按常理,這個屯長基本算是要沉到水底餵魚了。

  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浪頭過後,一個腦袋居然又冒出水面來,不是屯長是誰?

  後面跟上來的木筏試探性地伸過來一根竹杆,屯長拼著最後一絲力氣,緊緊地抓住竹杆。

  “還活著!”

  木筏上面有人在高喊。

  “拉上來!”

  木筏一直向對岸劃去,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救人只是順道,抓緊時間衝向對岸才是正事。

  屯長下意識地死命抓緊了竹杆,任由木筏上的人不斷地把竹杆往回收。

  他知道,一旦自己放開了手,下一次可就沒有這麼好命。

  “中箭了!”

  木筏上的人終於把屯長拉了回來,看到肩膀上半折的箭羽,又是一聲驚呼。

  “譁!”

  屯長吐出一大口黃湯,斷斷續續地說道:

  “沒傷到筋骨……”

  話還沒說完,便昏迷了過去。

  有人拿匕首挑開屯長傷口周圍的衣物,看到絲綢內襯被箭頭帶進了肉裡,不禁咧了咧嘴:

  “命真大!”

  命確實大。

  換了別人,中箭掉入河裡,早就沒命了。

  誰知道這傢伙竟然只是受了輕傷?

  救了他一命的,有兩個東西。

  一是絲綢內襯這是立下了功勞的軍中精銳才有的待遇。

  二是他身上所披的藤甲。

  屯長身上的藤甲,是南中特產。

  取山上的老藤,先在水裡浸泡半個月到一個月,再拿出來暴曬,然後再用桐油泡上一年。

  編織成甲衣後,日常還要用桐油保養,以免失了油性。

  這種藤甲,雖然防護能力比不過鐵甲,但卻是極為堅韌,已經算是很難得的護甲。

  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輕便,又不怕水,穿著這種藤甲渡河,就算是掉落入水中,它甚至能夠幫助將士浮在水面上。

  堪稱是具有救生衣功能的水上戰場衣甲。

  不過它也有缺點。

  一是製作極耗時間,同時還耗人力物力。

  二是怕火。

  怕火自不必說,只是這玩意就從來就沒有大規模出現在漢魏的雙方戰場上。

  魏國連見都沒見過這種藤甲,又怎麼可能知道它的弱點是什麼?

  而且現在魏國對漢國的印象就是:土豪有錢!

  不說那猶如被鬼王從陰間召喚出來的鐵甲鬼騎。

  就是漢軍的披甲精兵,不但在數量上直逼魏軍,甚至質量已經超過了魏軍,鎧甲極厚,訓練有素。

  所以魏國哪想過漢軍還會裝備這種土得掉渣,一看就是隻有窮逼才會穿的藤甲?

  更別說這種藤甲,製作不易也就罷了,而且材料大部分都是產於南中。

  也就是興漢會財大氣粗,這才讓藤甲的製作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沒錯,就是產業鏈。

  南中三大支柱產業:甘蔗、桐油、茶葉。

  有平地的就種糧食,崎嶇一點的就種甘蔗,有山的就種茶,或者種油桐。

  有一些寨子,就是專門編織這種藤甲,拿去跟官府抵賦稅,或者跟興漢會換糧食。

  藤甲的製作,就是桐油產業裡的一條細分產業鏈。

  南中的浸油藤甲,涼州的羊皮氣囊,在這個關鍵時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因為它們讓渡河的將士,極大地減少了落水的恐懼,甚至增加了不少勇氣。

  “譁!”

  第一個木筏終於撞上了西岸。

  “殺!”

  有迫不及待的漢軍直接從木筏跳入齊腰的水裡,剛喊出一個“殺”字,當場被箭雨射成了刺蝟。

  看著被圍上了鹿角柵欄等障礙物的渡口,領頭的漢軍軍候大聲喊道:

 &e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