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趙光義不但在宋國樹立了自己的軍功與威望,而且他與禁軍之間的堅冰也開始融解,他是此番南征踏平唐國的主帥,自然要由他來修戰表、敘戰功,向皇帝為諸將請功封賞。
透過這件事,使他事實上獲得了與軍方將領們溝通往來的的關係,這就足夠了。只要軍方對他表示了關注和一些支援,那就夠了,他並不需要時時掌握兵權,他知道那不可能,整個大宋除了皇帝誰都不可能。
但是那有什麼關係呢?他從來沒有想過舉兵造反,奪大哥的皇位,至少現在沒有。天地良心,他只想憑自己立下的戰功、樹立的聲望,和對朝野更廣闊深遠的影響,迫使皇兄在立儲一事上慎重考慮罷了。
遍封諸將、犒賞三軍之後,文武百官就上書皇帝,開始為皇帝慶功了,正如發兵之前羅公所言,不管別人立下多大的功勞,這赫赫戰功的最大桂冠,是要戴在皇帝頭上的。
早朝會上,三宰相率文武百官上書皇帝,請求皇帝加“一統太平”,趙匡胤拒絕了,文武百官並不意外,皇帝當然要謙讓一番,於是再請,再辭。三請,三辭。
這一下文武百官可有點摸不著頭腦了,按慣例,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皇帝辭讓最多不超過兩次,皇帝辭了三次,他真的不想加封號嗎?
這時趙匡胤說話了:“燕、晉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
文武百官恍然大悟,原來這位皇帝陛下又惦記上了幽雲十六州和北漢國的領土,野心……啊不,雄心果真不小,只是……剛剛打下唐國,現在的大宋能連番作戰麼?
趙匡胤又向群臣宣佈:“石敬塘割讓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百姓獨限外境,朕甚憫之,今建封樁庫,蓄積金錢,向契丹贖買我土地庶民。如其不肯,朕便以此財帛募天下勇士,俾圖攻取。”
契丹如今已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契丹皇帝可不是用一堆玻璃球就能換來一個紐約的印地安酋長,蓄積百萬貫錢,就能讓契丹割讓半壁江山?誰會相信趙匡胤這番鬼話,誰會相信契丹皇帝會蠢到要雞蛋,而交出生蛋雞?人人都明白,這不過是趙匡胤一個“我要仁至義盡”的幌子,幽雲十六州,他是一定要打下來的。
只不過,宋剛剛立過十年有餘,剛剛吞併了整個中原沃土,他需要時間消化這些新佔有的領土,安撫那裡的百姓,休養自己的軍隊,暫時,他是無意與契丹開戰的,要把那封樁庫蓄滿軍費,也需要幾年時間不是?
趙光義聽了摩拳擦掌,非常希望北伐之戰能再度由他領軍。他從來沒有親自帶過兵,伐唐是第一次,這一戰下來,他發覺打仗也不過如此,在訓練有素、準備精良的大宋禁軍鐵蹄下,敵人根本不堪一擊,如果北伐的戰功再能被他搶到的,那這個皇位繼承人,就再也沒有人能夠從他手裡搶走。
可是,興奮之餘,他完全沒有注意高踞御座上的那位皇兄向他投來的若有深意的一瞥。趙匡胤,已經準備向這位親兄弟的問鼎之心發動反擊了……
敬業的楊浩一大早就趕到鴻臚寺報到了。
初承破瓜的妙妙怎堪他的殺伐,妙妙在他身下,化作了一汪水、化作了一灘泥,可楊浩還沒發揮出三分之一的戰鬥力呢。他憐惜妙妙稚齡幼體,生怕她身子嬌嫩難以承受,卻也不敢只圖自己盡興傷了她,這一來無窮的精力只好消磨在工作當中。
一個上午,楊浩看遍了這段時間所有與契丹有關的訊息情報與國書往來,不出所料,這段時間因為契丹內亂,蕭後也想息事寧人,暫與宋國方面議和,所以口氣異常平和,而宋國正在南伐,同樣沒有北進之心,雙方都有和平解決爭端的意思,對山東方面讓契丹吃了一個暗虧的事,雙方已經和解的差不多了,如果楊浩想要出使契丹,暫時沒有藉口可循。
楊浩暗想:“不出所料,看來預先派穆羽去雁門關是去對了,找不到藉口,我就自己製造一個藉口,以契丹和宋國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製造的衝突絕對可以在可控範圍內仍舊以和平手段來解決,這是符合雙方利益的。我是鴻臚少卿,契丹叛亂的慶王之子又是‘死’在我的手上,我將是出使契丹面見蕭後的最佳人選。”
他正琢磨著,焦海濤跑了進來,興沖沖地道:“哈哈,大人,果不其然,果不其然,大人一來,好事連連……”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