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門心思倡學問(1/2)

作者:赤虎
第二百七十二章 一門心思倡“學問”

講臺上,趙興話題一轉,跳到了尊師身上:“天地君親師——禮法即規則。尊師也是一種法則。尊師重教乃是我們華夏的千古傳統,我只希望這個法則與日月一樣,亙久不變。

大家都知道我的老師是蘇學士蘇子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導之恩,我念念不忘。我尊敬老師就像‘敬畏上天、感恩大地、鍾愛君王、敦睦親友’一樣,不因為時事境遇的變遷而變移,我希望我們這個民族堅持這個法則,不因朝代更替,直至天荒地老。

我認為這個法則應該是天地間永恆法則,天上的神靈、地上的君王也要尊重的法則——不愛其師,何愛其君?不敬天地,如何忠於社稷?

今天我的老師不在,但我還一位師長在這兒,我相信許多人已經看到了,但他們或許還沒來得及向這位長者打招呼,這位就是前執政劉摯劉相公。劉相公道德文章深為我敬仰,我以師禮事之。

方今,朝廷為政略爭執不休,但我在這裡不想評價誰是誰非,因為這種誰是誰非我們說了不算,要後人說了算。我只想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又曰:‘達者為師’。學問,不懂就問,才是真儒。不懂,或者不符合自己心願的的說法就謾罵,就篡改,就排斥,就打擊,就鳴鼓而攻之,那是偽儒。

劉相公的學問文章敢說連州無二,我請劉相公來,就是給大家講求學之道。大家都知道,劉相公正處於貶謫身份,朝廷法度規定,我不能給他個教諭的職務,但我容許你們自由向這位學問大家求教,我也在此懇請諸位,請諸位同學抱著對學問的敬仰之心,抱著對‘不加省略的真相’的探求之心,忽視黨爭,多多向世間所有‘達者’請教。”

趙興說這話,雖然教諭們顧忌黨爭,不敢對劉摯表態,但趙興話中那尊師的說法還是讓教諭們頻頻點頭。

劉摯那個激動啊!

新黨人員的特色是什麼,那些“規則破壞者”自擅長的是迫害自己的老師、誰傳授他們知識文化,他們就排斥,就打擊,就鳴鼓而攻之,王安石如此、呂惠卿如此、小皇帝趙煦也有樣學樣,迫害自己的老師蘇東坡格外起勁。

他們說自己“三不畏”:天不畏;百姓的議論不可畏,因為他們“代表了”百姓的利益;祖宗之法(傳統)也不可畏,所以他們可以“為所欲為”。

他們貌似“尊孔”,實際上他們尊的是自己篡改的“孔”!

但身為老師,誰不想經過一場“詩酒之賭”,憑自己的學問文章,贏得一個忠心耿耿的學生,無怨無悔的追隨自己到天涯海角,哪怕命運不濟,厄運當頭,這位學生也不離不棄。

換句話說,趙興現在的行為實現了所有讀書人心中的夢想,他們夢想自己也有一位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同伴?這位學生現在談禮法,談尊重規則……等趙興這番話說完,教授們望向趙興的目光格外親切起來,他們的頻頻點頭誤導了學生。學生沒有許多官場顧忌,心裡已開始琢磨,如何在會後向這位曾經的宰相請教。

劉摯有點感動,他依舊保持著宰相風度,只是輕輕點頭表示讚許。趙興這時已經繼續將話題引申下去:“什麼是學問?處處留心皆學問。這就要談到至聖先師——夫子腳下這行銘文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這兩句話怎麼理解,我說兩個例子:一個是密州鄧御夫。

大家都知道鄧御夫出了本農書,比《齊民要術》還要齊全詳盡。這是他的‘學問’。真儒一輩子追求什麼——立言、立身、立德。鄧御夫不光是一個學者,他還是一個‘學以致用’的先行者。他寫的農書就是‘立言’——記錄了他的學說主張。

但這還遠遠沒有終止,我在慶州的時候,曾經依靠他從海外蒐集樹苗,做了一個‘草木皆兵計劃’。這位鄧御夫一肚子學問,他把這個學問用上了——在密州他開辦了整個河東路最大的皮革作坊、薯莨紗作坊,專門經營獸皮加工與薯莨紗的生產,這就是他的‘學以致用’,也就是真儒的‘立身’,亦即:善於經營自己的家庭,善於謀生。

不僅如此,他還遠赴海外,尋找海外的新物種——請記住,他是農學家,他在海外尋找新物種,恰恰是農學範疇。而他尋找的物種改變了一場戰爭的走向,於國於民都有益,這就是‘學以致用’導致的‘立德’。有益於國有益於民者,大賢德也!

學以致用有什麼好處呢,子曰: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去。人活世間,不過圖名利二字,這是人奮鬥的源動力,也是整個社會進步的原始推動力。鄧御夫那廝栽培的樹苗賣給我了,我們是好朋友,那廝沒有少收我一個銅板……別笑,其實我不怨他,這是他該得的。

他這麼做的依據是什麼?我為什麼願意付這份錢——版權法!我大宋不是有版權法麼,我皇宋的版權法規定:誰創作的書籍,版權歸創作者。也就是說:利益歸於創造者。這叫‘誰創作,誰擁有’——簡單真理。

鄧御夫不辭辛苦遠赴海外,他發現新植物,依據規則:誰發現,誰擁有。他是發現者,他想把自己發現的草木命名做什麼,我也只好由他。要是他哪天發癲了,希望把蘋果樹命名為‘外婆的澎湖灣樹’,我也只能由他,而這個世界也只能由他——因為他有這個權力!天經地義的權力!

我知道這廝,他賣給我的蘋果樹、蘇丹草掙了大錢。他多有錢?我的人去非洲買樹苗,說他在非洲建的農場,從邊緣地帶騎馬跑到農場中心需要五天。具體那片土地究竟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從連州的邊緣地帶,騎馬跑到連州中心,用不了五天——嗯,這就是鄧御夫從‘學以致用’中獲得的利益。

‘利’有了,名呢?鄧御夫在環州支援前線,受到陛下表彰,他還出了幾本書,這些書帶有詳盡的非洲植物圖譜,並詳盡描述這些植物生長栽培技巧,它們所記載的知識必將成為我們的國家寶藏,並因此享有千古盛‘名’。這一切都是‘學以致用’。

怎麼‘學以致用’,這就需要‘知行合一’。有知識,需要轉化成行動,這就需要我們多多思考。怎麼思考呢?那就舉個我在黃州的例子:我在黃州聽說了印刷技巧,還見過老師用石灰粉刷房子,成為‘東坡雪堂’。別人見了這個東西可能發一頓感慨也就算了,而我卻看到老師生活困窘,於是便想到用印刷術在布匹上、在盤子上印字印畫。

知行合一,就是應用你的知識觸類旁通,讓你的知識不再成為死讀書。比如:別人只想到用印刷術印紙張,你能想到用印刷術在布匹上、在瓷器上印字;別人只想到用石灰刷房子、漂白桑麻,你能想到用石灰做建築材料,修建起千年不可摧毀的城堡,或者用石灰漂白紙張……這些就是知識的運用。

世人熙熙,皆為名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去——鄧御夫名利雙收,實至名歸。而我……嘿嘿,我為人很低調的,就不說了。

最近我又在琢磨——諸位都知道我手下有很多一賜樂業人,他們當初向太祖敬獻了帆布。多年來這個帆布沒什麼大發展,但到了我手裡立刻變成船帆布,變成布甲……然而,它還能做什麼?

我剛才經過連州時,看農田裡有人澆地,他們使用竹管打通竹節,一層層接續給田地澆水。竹管比較硬,不能隨地形彎曲,而且接頭容易漏水,密封不好不可能長距離輸送水,突然間我想到了帆布。這種布比較厚實,吸水後棉線膨脹,可以堵塞部分中間的氣孔,難道不能做成水龍帶?

雖然這種水龍帶也漏水,但它比竹管要好多了,尤其是這種帆布水龍帶可以卷繞起來,隨意搬遷。而水龍帶之間的接頭也好處理,隨便兩個金屬卡子就能將接頭連線起來,一節連線一節,可以隨意長遠,這難道不是方便百姓嗎。

竹管多麻煩,平常不好拆卸,一旦乾裂就用不成了,而且地勢高低導致竹管不平整,密封不好就要漏水。但水龍帶就不同了,它是帆布做的,無縫,不用的時候可以捲起來,用的時候就手鋪在地上,一節一節的接起來,等地裡不需要澆水的時候,再拆下接頭收在房裡,多方便。

這就是將知識化作應用,我稱作‘知行合一’,簡單的說,就是:有用的學問才是真學問——對你有用。

知識,它應該成為讀書人手中的發家致富利器,應該給我們帶來利益收穫,而我皇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保護士大夫獲得的利益,那是我們地方官當然的職責——我準備在廣南東路將版權法進一步擴大,涵蓋所有的創造當中。任何創造發明都可去官府申請,官府都予以保護,保護你從這項創造中獲得收益的權力。”

趙興講到這裡,學生們已經被他的思路所啟發,在底下竊竊私語。趙興繼續說:“今天。我在這裡,懷著感恩之心京揭開至聖先師的青銅像,懷著敬畏的心情在至聖先師的腳下給你們講這番話,讓我們緬懷至聖先師的聖舉,他將文明的火種傳播到我們庶民,使得文字不再成為貴族的專享,使我們庶民也有機會掌握創造力、創新力,以此推動國家與民族的發展。

讓那些腐儒見鬼去吧,他們只會在故紙堆裡尋章摘句,告訴我們聖人在一千多年前說過什麼——這沒用。文明的發展,體現的是創造而不是重複。我們應該‘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學了知識就該展現自己的創造力,而不是重複地告訴我們古人說過什麼,古人說的話不能違背等等。

這就是我捐建這座禮堂的意義,這座禮堂名叫‘真知堂’、‘明堂’……

今天,我的演講以‘禮之用’開始,為什麼我要先講‘規則’。談到這兒,我不禁想到西園雅會,在那場聚會中,劉相公(劉摯)在場,吾師坡公在場,我們希望借這場聚會,喚起人們對周禮復興的關注。

周禮是什麼?夫子曾經哀嘆:周禮不復存矣。讓我們掀開歷史的迷霧,尋找周禮的痕跡。周禮的特色首先是‘封建’。封建,可以用千萬個詞表述,但千萬個詞歸結為一點:領地。領地意識帶來了‘領域概念’,領域不是個體,是群體——我們都是宋人,宋人的內涵應該包括宋域百姓,也包含士紳,包含君王與臣民……當然也包含各個黨派:新黨、舊黨。所以,讓我們放棄黨爭,虛心求學。

或許你我黨派不同,但你我都是宋人,我們是一體的,都可用兩個字表達:宋人。因此即便你我非同黨,你的觀點也是宋人的觀點,你的學問也屬於大宋。多學、多問,是身為宋人的責任。

生活在這個時代,是幸福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滿朝朱紫衣,盡是讀書人。這個時代不是‘不學無術’的時代,它不倡導‘打砸搶’,所以,這是個賣帽翁、僕傭都讀書上進的時代。這個時代不禁止僕傭、賣帽翁成為學問大家,大家只要多讀書,多學多問,不管你的出身與家世,天子賞識你,社會承認你,百姓尊重你。這是個我們的時代。

周禮還有一個特色:鄉老治政。即:管理人民的權力在於民長,在於百姓自身。而官員是以庇護者的身份出現的,身為官員,百姓納稅養活了你,你必須保護好治下。堯舜禹,‘三代之治’說的就是這個。放在現在說,也就是為官一任,必須庇護轄下百姓,造福一方。這是你的責任,而你的權力是為實現‘責任’服務的——周代,西洋人把這稱之為‘領主的義務’、我們稱之為‘君子之德’……

大家都知道,在西園雅會上,表演的不光是宋人,還有倭人、越人、高麗人。常年的朝代輪迴與戰亂,讓我們失去了原本屬於我們的禮法,夫子說過:禮失,求諸於野。就是這個意思。夫子並不知道我們的禮法真的藏在別國,他說這話的意思是:別國的禮法也是禮法,別國的行為準則也是準則,當我們失去秩序時,我們應該看看四周,看看別國的規則是什麼,而後向他們學習。

周禮體現的是秩序,禮法約束下的秩序,比如官員該幹什麼?百姓該幹什麼?臣子該怎麼做以報答聖上?一句話:遵守禮法。或者說尊重規則,保障社會秩序——天下各國都是這麼做的,雖然他們的規則並不稱為周禮,我們觀察一下他們的規則,總能找到好的一方面,去蕪存精、去偽存真,總能尋找到真理。

所以,我們的胸懷要大一點,不僅要裝下整個大宋,還要裝下整個世界。學問,不懂就問,多學好問,我們詢問的物件不僅包含大宋不同黨派,還要包含蕃人,夷人,包含非洲、歐洲,包含整個世界,要‘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連州府學的學生用雷鳴般的掌聲歡送趙興下臺。

在趙興這番講話下,原先連州學諭,以及廣南東路學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