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晶片大戰,馬面裙釋出!(2/3)
作者:無醉春秋
“對,我就是這麼計劃的。”威廉姆斯道:
“至於效能,鯤鵬510採用ARM最新的v8指令集,CPU部分採用最新的64位架構,四核Cortex-A53,能耗比更高,主頻做到了1.7G赫茲,比APQ 8064的1.5G赫茲還高,綜合性能碾壓蘋果的A6,不輸APQ 8064。”
ARM在去年就做出了V8指令集,並且開發了64位的全新架構Cortex-A53、Cortex-A57。
只是沒有廠家願意當新架構的小白鼠,因此,ARM也沒有正式釋出Cortex-A53、Cortex-A57架構。
前世直到2012年10月份,ARM才釋出了Cortex-A53、Cortex-A57。
然而高通、英偉達、三星等廠商都怕Cortex-A53、Cortex-A57翻車,依舊不願意做小白鼠,繼續用32位架構的Cortex-A9、Cortex-A15,或者在Cortex-A9、Cortex-A15上進行魔改。
像是蘋果A6、高通APQ 8064說是自研架構,其實都是魔改的Cortex-A9。
而華為和三星就誠實的多,K3v2、麒麟910,獵戶座4412,都直接四核Cortex-A9。
哪怕64位新架構釋出後,高通、三星、華為怕翻車都不敢採用,繼續打磨32位的Cortex-A9、Cortex-A15架構。
直到2014年,膽子大的聯發科放手一搏,當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上了64位新架構。
一代神U6752/6753橫空出世!
採用8核Cortex-A53架構,雖然定位中端處理器,可CPU效能超越驍龍801。
更高的能耗比,更便宜的價格,深得手機廠商喜歡,聯發科也賺得盆滿缽滿。
見識到64位新架構的強大,高通、三星、華為也坐不住了,紛紛放棄32位架構,也開始ALL in 64位架構。
又見聯發科率先推出八核晶片,高通也激進了一波,直接推出了四核Cortex-A53 + Cortex-A57的‘超強’八核SOC,驍龍810!
結果誰想,20奈米的工藝根本壓不住四核Cortex-A57,810徹底翻車,高通飲恨,不但斷了小米的高階之路,還送走了幾個手機品牌……
沒辦法,Cortex-A15就夠強大了,Cortex-A57比起Cortex-A15還強了一些,功耗也大得多,很難壓得住。
反倒是三星的7420,同樣四核Cortex-A53+四核Cortex-A57,但採用更先進的14奈米工藝,反而壓住了四核Cortex-A57,功耗沒有過高,效能也強大,吊打火龍810。
友商擔心Cortex-A53新架構會翻車,不敢採用,王逸卻不擔心。
ARM有著清晰的劃分。
在2012年,Cortex-A7是小核,效能低,功耗低。
Cortex-A9是大核,效能強,功耗也強。
今年的旗艦處理器英偉達tegra 3、APQ 8064,獵戶座4412,都是四核Cortex-A9或者魔改A9。
Cortex-A15是超大核,效能超強,功耗也超大。
明年旗艦英偉達tegra 4、驍龍800,都會標配四核Cortex-A15或者魔改A15。
當然,明年的A9就從今年的大核降為中核,A15就從今年的超大核,降為大核。
晶片發展,一年一代。
而Cortex-A53作為Cortex-A7的64位升級版,也是小核,按理說效能拉胯。
但藉助64位架構,Cortex-A53能耗比更高,效能更強,比起Cortex-A9這個大核都強。甚至能達到超大核Cortex-A15的70%效能,功耗更是低得多!
一枚小核,能超越大核,功耗反而更低,可以說Cortex-A53不僅不會翻車,反而是跨代升級,強的一批!
因此一開始,王逸就打定主意,放棄了V7指令集,直接ALL in V8指令集,提前兩三年,推出64位處理器!
於是,王逸不但買下了V8指令集授權,還買下了Cortex-A53、Cortex-A57新架構授權。
星逸科技願意主動當新架構的小白鼠,ARM自然歡迎不已,爽快同意。
在Cortex-A53、Cortex-A57還沒釋出前,就簽下深度合作協議,賣給了星逸科技這個小白鼠。
屆時,若是星逸科技做成了,新架構很強大,明年高通、三星也都會跟著買新架構授權。
對此,ARM求之不得。
但若是星逸科技失敗了,新架構翻車了,ARM也能及時補救,最佳化Cortex-A53、Cortex-A57。
有個小白鼠給自己做實驗,總共是好的,授權費都給王逸打了7折,算是'小白鼠補貼'。
於是,鯤鵬510的CPU,放棄了友商標配的四核Cortex-A9,採用效能更強,功耗更低的四核Cortex-A53!
高通APQ 8064的28奈米工藝,能效比高於鯤鵬510的40奈米,有工藝優勢。
但鯤鵬510的64位架構Cortex-A53,能效比也高於高通的APQ 8064的32位架構,有架構優勢。
可以說,兩者各有千秋。
再加上鯤鵬510的Cortex-A53效能更強,主頻也更高,CPU部分完全不輸8064,甚至略有優勢,更碾壓iPhone 5的A6。
“至於GPU方面,我們放棄了效能較差的ARM Mali-400,採用更強的Mali-T604,和高通8064的Adreno 320 GPU效能差不多。”
威廉姆斯繼續道:“因此,在32位系統上,鯤鵬510和高通APQ的CPU、GPU都能打個五五開。但是在64位系統上+64位應用,能夠發揮出鯤鵬510的64位晶片優勢,碾壓高通APQ 8064不成問題。”
對此,王逸很是滿意。
說白了,32位系統,兩者半斤八兩。
但在64位系統+64位應用下,鯤鵬510能夠發揮出64位晶片的優勢,再度提升30%-50%的效能。
而32位的高通APQ 8064就廢了,沒有提升空間,完全不如APQ 8064。
這就是64位新架構的優勢!
“很好,得益於Cortex-A53新架構,40奈米能追上高通的28奈米,已經很強了。”
王逸非常滿意,屆時完全可以用鯤鵬510取代英偉達tagra 3和高通的APQ 8064。
鯤鵬510雖然40奈米不如高通28奈米,但是64位的架構比高通32位的架構先進多了,綜合實力不輸8064,還集成了基帶,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畢竟APQ 8064也只是驍龍600,今年的旗艦處理器,明年的中端處理器。
鯤鵬510同樣如此,今年的旗艦,明年的中端。
“董事長,至於鯤鵬500,我們做成低頻版。”威廉姆斯繼續道:“鯤鵬510是四核Cortex-A53,1.7G赫茲,而鯤鵬500則是Cortex-A53,1.3G赫茲。GPU的主頻也做低了一些。”
王逸點點頭:“沒問題,等生產的時候,晶圓上的優質晶片用來做鯤鵬510,部分劣質晶片良品率不足,上不了1.7G赫茲的高頻,正好用來做1.3G的低頻鯤鵬500。”
“好主意!”威廉姆斯眼睛一亮:“如此也不會浪費。”
哪怕工藝在成熟,良品率達到85%,90%,一塊晶圓上都會有一些不合格晶片,做不了高頻,只能做殘血版,也算是廢物重利用。
也正是因此,很多手機晶片都會有滿血版,殘血版。
有些殘血版晶片,就是良品率不足,上不了高頻的低頻晶片。
而換到PC晶片,那操作就更秀了。
優質晶片做成16核i9,差一點的遮蔽掉幾個核心做成i7,更差繼續遮蔽幾個核心做成i5……i3……
操作就是這麼秀。
當然,還有的分的更極致。
一等用於做企業級晶片,二等用於高階消費晶片,三等做殘血版消費晶片,四等做低端晶片……
同樣,鯤鵬500和鯤鵬510也可以這麼做。
都是同樣的架構,同樣的製程,都是一片晶圓上切出來。
優等上高頻做鯤鵬510 1.7G赫茲,劣等上不了高頻做鯤鵬500,1.3G赫茲。
利益最大化。
隨後,王逸看向喬治:“鯤鵬700研發得怎麼樣了?”
“董事長,我們做過幾種測試,最終確定了兩個方案,但都不夠成熟。”
喬治嘆了口氣:“方案一,四核高頻Cortex-A53,做到2.0G赫茲,但效能也不如四核Cortex-A15。明年的高通新旗艦,英偉達tegra 4,三星新旗艦,都會是28奈米的四核Cortex-A15。”
“方案二,雙核Cortex-A57+雙核Cortex-A53,但是我擔心28奈米的工藝,壓不住雙核Cortex-A57。這個方案也不成熟。”
王逸陷入沉思,喬治的顧慮是對的。
鯤鵬510都能打平高通8064,那28奈米的鯤鵬700自然是奔著明年的高通800去的,當然不能輸給高通800。
方案一四核Cortex-A53上了2.0G赫茲的主頻,CPU部分也只有高通800 70%的水準,自然不行。
而方案二效能夠了,翻車風險卻不小。
14奈米工藝壓得住四核Cortex-A57+四核Cortex-A53,三星7420鎮壓一代。
20奈米工藝壓不住四核Cortex-A57+四核Cortex-A53,高通810翻車了。
那麼28奈米能壓得住雙核Cortex-A57+雙核Cortex-A53嗎?
王逸都很是懷疑,一番思忖道:
“即便28奈米壓得住雙核Cortex-A57+Cortex-A53,但效能領先不了多少,也就和四核Cortex-A15五五開,畢竟這年頭都是32位的應用,發揮不出64位的優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