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4章 八十億對賭,入股美的!(1/2)

作者:無醉春秋
王逸在島城打造的2000畝的星逸智家產業園,工廠就有1800畝。

那麼多工廠,全部投產後量產那麼多星逸智家產品,如何銷售也是一個大問題。

為此,王逸制定了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2C。透過星逸商城,美柚商城,京東商城等渠道,以及線下實體店,賣給消費者。

第二方案,2B。和地產商合作,比如和仁恆的專案,將仁恆的高階住宅全系標配星逸智家生態和產品,也能大量出售。

但這種方式得看第三方地產商買不買賬。

若是都像仁恆一樣願意合作,那自然好。

但就怕恒大、綠地、碧桂園等企業,不想這般合作。

哪怕合作了,地產商也想賺大頭,利潤八二分成,讓王逸給他們打工!

人心不足蛇吞象。

從海爾事件就能看出,那些企業就是這樣的尿性。

對此,王逸自然接受不了。

不可能星逸智家出裝置,出方案,出技術,出服務,出售後,最終當個牛馬,只分兩成利潤,地產商卻拿八成!

這根本不可能!

於是,王逸準備了第三種方案!

將星逸地產的高階專案、改善房,全系標配星逸智家,全面推動星逸智家的發展和產品的銷售!

這三種方式結合起來,大有可為。

尤其是第三種,自己的房子,自己說了算,用於推星逸智家,那就容易多了,也不用看第三方地產商的臉色,給他們做牛馬!

而且星逸地產自己蓋房,引入自家的星逸智家,大可以做到遠低於同行的成本,遠高於同行的品質,給使用者更好的智慧家居體驗。

最簡單的,一套原價一萬五的房子,友商要做全套智慧家居(包含智慧電視,中央空調等裝置),成本就得1500一平,賣給業主得一萬八。

而星逸地產自產自銷,成本也就500,哪怕賣一萬七,都不少賺。

只差兩千,別說高階改善房可以標配星逸智家,哪怕剛需房都能做到全系智慧家居!

如果第三方地產商不想好好合作,那星逸地產就瘋狂拿地,自己做。

高階住宅,中端住宅,低端住宅,全系標配智慧家居,打造成一項無可比擬的絕對優勢。

最簡單的,多花20萬,配齊全屋智慧家居,怕是很多使用者都會心動。

何況不做智慧家居,自己買齊家電,也得花十來萬。

只差十萬而已,大多數業主都會嘗試。

如此一來,王逸就要瘋狂拿地。

而黃島3000畝住宅用地,恰好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星逸地產在島城的第二個大專案,用於推動星逸智家的發展!

島城第一個大專案則是位於石老人富人區,當下房價2萬多,2017年後均價將超過4.5萬,標配智慧家居賣五萬沒壓力!

而黃島的房子,標配智慧家居,溢價一點,也頗具競爭力,利潤同樣很可觀。

160萬一畝非常便宜,折算下來的樓面價,按照3.0容積率算,差不多800塊一平!

再加上建安成本2000,以及稅費營銷費用等等,總成本3500左右,再加上智慧家居成本500,總共4000。

若是在黃島復刻濟州金融中心的模式,現在拿地,2015年動工,標配智慧家居,2017-2019年2-2.5萬,全部賣光,一平賺一萬六到兩萬,完全沒壓力。

何況這一次有了星逸智家2000畝產業園加持,以及附近的星逸電視工廠加持,黃島的發展肯定比前世更好,房價也會更高,更穩。

不管出於賺錢考慮,還是出於推動星逸智家的發展和產品的銷售考慮,三千畝住宅用地都得拿下。

而且有了2000畝星逸智家產業園,以及隔壁500畝的星逸智慧電視產業園,誰都知道附近的地會增值,都能賺錢。

即便王逸不出手,其他地產商也會拿下這3000畝。

只是自己打造的工業園,給別人做嫁衣,讓別人賺錢,這是人乾的事?

這可不行。

“成交!”王逸爽快應下。

“感謝王董,真是太好了!”

合作意向達成,聶主任心情大好:

“王董,和前期200畝的星逸智家工廠一樣,後續1800畝的產業園,也是土地白送,稅收優惠給足,建設成本都是島城承建。”

2000畝的星逸智家產業園,總投資要60億,島城出錢出力,白送給王逸。

聶主任話鋒一轉:“不過畢竟是2000畝的大專案,工期要長一點,哪怕全力以赴,也得三年多,分批交付,爭取2015年年底前,全面交付並投產!”

“沒問題!”王逸爽快應下。

人家都送了價值60億的工廠,還要什麼腳踏車?

再去要求對方晝夜三班倒,那不現實。

2000畝產業園,三四年交付都算快了。

而且星逸智家剛起步,前期訂單有限,也用不了那麼多工廠。

接下來三年,星逸智家陸續發展,工廠陸續交付,也算是恰到好處。

“王董,畢竟是60億的大專案,作為約束條件,星逸智家產業園要在全面交付後的四年內,也就是2016年到2019年,實現60億的企業納稅額!”

聶主任笑著開口:“若是達不到,差多少額度,星逸智家得補上。”

島城也不會幹賠本的買賣。

60億投資,四年回本,後面星逸智家依舊每年15億多的納稅,妥妥地一本萬利,白撿了。

這也是地方政府願意幾十億投資,大手筆招商的初衷。

為了政績,為了經濟,為了就業,也為了稅收。

對此,王逸沒有任何意見。

理所當然。

只是四年60億的納稅額度,一年就是15億的稅收。

注意,不是總的納稅額度15億,而是企業所得稅15億。

實際上,納稅額度=企業所得稅+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不到營收的兩個點,而增值稅為營收的13個點。

嚴格來說,增值稅是消費者向國家交的稅,企業只是中間人,不能算企業稅收,交給國家,地方政府也拿不到。

剩下不到2%的所得稅,才是企業所得稅,才是地方政府拿得到的。

王逸記得前世一個笑話:

2023年華為營收7000億左右,納稅1000億左右,納稅比率14%左右。

小米2023年營收2700億左右,納稅僅為45億左右,納稅比率1.67%左右。

華為的營收是小米的2.59倍,納稅額度是小米的22倍,納稅比率是小米的八倍多!

這一言論,全網瀰漫,很多人都信以為真。

實際上,不過是忽悠人的春秋筆法。

究其原因,華為的一千億納稅,是加上消費者900億的增值稅,總共1000億。

而小米作為上市公司,財報上的納稅額度只是企業所得稅,不算350億的增值稅。

畢竟嚴格來說,增值稅是消費者交給國家的,當然不能算企業所得稅。

若是都加上,或者都不加,雙方的納稅率都差不多,不存在八倍差距。

都不加增值稅,華為2023年營收7000億左右,所得稅100億左右。

小米營收2700億左右,所得稅45億左右。

這樣算下來,兩者的所得稅率都在1.4%-1.5%之間,都是一個水平。

一套稅務系統,不會有八九倍的稅率差距,想想都不可能。

雖然王逸不喜歡雷布斯的作風,但更討厭那些拿著大眾當傻子忽悠的言論。

只是有些企業覺得不到兩個點的納稅沒有分量,才會把消費者13個點的增值稅都算到自己頭上。

這是完全錯誤的。

同樣,島城要星逸智家一年15億的納稅,也只是企業所得稅,不能算消費者交的增值稅。

這樣算下來,星逸智家的年營收要達到1000億,才能實現15億的企業所得稅,125億的增值稅。

年營收1000億什麼概念?

一個格力!

格力從2012年到2016年,營收都在千億左右。

2017年後才開始暴漲,漲到1400億,1700億,1800億。

後續一直在1700億和2000億之間波動。

反倒是前世的小米,2015年只有600多億,2016年1100億,2018年1700多億,隨後2000億,2400億,2800億,3200億,2700億……

後續在2700億-3200億波動。

其中,不算小米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產品,單是米家智慧家居IOT的營收,都超過600億。

同樣,2016年,星逸智家做大做強,年營收千億,有希望,但也有壓力。

保險起見,王逸開口道:“理論上沒問題,不過既然都是島城的業務,把星逸電視也算上,一起結算吧。”

聶主任點點頭:“沒問題。那就是星逸智家+星逸電視,四年納稅總額達到80億!”

“可以。”王逸應了下來。

原本星逸電視產業園和星逸智家產業園分開計算。

星逸智家投資60億,四年對賭,一年納稅15億。

星逸電視投資20億,四年對賭,一年納稅5億。

原本15+5億,現在一年20億,看似總額沒差別,但計算方式卻差距很大。

最簡單的,星逸電視營收高,很容易實現一年5億的所得稅,而星逸智家不好說。

如今合在一起計算,那就更穩妥了。

加起來一年20億,就要星逸智家、星逸電視1300億的年營收!

壓力不小,但是有希望。

畢竟是四年以後。

等到2016年,星逸智家+星逸電視發展壯大,全球開花,要是達不到年營收1300億,比不上格力,王逸都覺得丟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