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麼處出來的。
而倆人一根菸的功夫,其他幾個評委都來了。
看到倆人在抽菸,便打了個招呼後,率先走了進去。
畢竟下雪呢。
而等倆人抽完煙走進屋時,不僅評審們都到了,連工作人員也都到了。
他們要保證放映時評委沒有拿任何錄影裝置錄屏,以及負責保管好這些還沒上映的電影膠片避免外流。
有點脫褲子放屁。
畢竟評審們也不可能自降身價的做這種事。
但傳統就是傳統,眾人也不在意。
在詹姆斯下士的提議下,眾人聽從了他的口味選擇。
第一部影片,便在他的好奇心下,選擇了一部名為《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電影。
很快,窗簾拉下。
光線黯淡之中,一抹……幾乎可以說是華麗的色彩映入了許鑫眼簾。
看著極具對稱美感,並且色調異常賞心悅目的畫面,許鑫低頭看了一下手裡資料本上的內容。
《布達佩斯大飯店》。
導演:韋斯·安德森。
這人……不賴啊。
……
憑心而論。
《布達佩斯大飯店》看的許鑫……幾乎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
賞心悅目。
導演對色調的運用,其實都不是什麼特別深奧的技巧。
但偏偏放在電影裡是異乎尋常的搭配。
不過……
“你們覺得怎麼樣?”
詹姆斯下士在電影播放結束後問道。
雖然第一輪評審不投票。
但他們卻可以討論。
或者說出自己的觀點,啟發其他人。
“……”
“……”
“……”
眾人都沒說話。
也不知道是還在思考著這部電影,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但許鑫比較傾向於前者。
這電影其實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
有點類似茨威格那本《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
陸海波給他推薦這本書後,他讀過。
甚至仔細想想,片子裡面的核心和這本回憶錄其實都差不多。
是以這個為靈感改編的?
他正琢磨,就聽那邊的克里斯托弗說道:
“很像是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許鑫扭頭看了老大哥一眼。
果然,能來這裡的沒一個是草包。
大家對這部電影都有自己的認知。
而有他開頭,很快,電影就進入了討論的狀態:
“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古斯塔夫先生所度過的那麼多精彩的歷險,妙趣橫生的旅行,都隨著輕飄飄的一句【他們把他拖到車外打死了】變得煙消雲散,讓人產生一種不論曾經擁有多麼美好的經歷,終將會被殘酷的現實一腳踩碎……我很喜歡這種具有層次感的落差。”
“不僅如此,他其中還有對戰爭的諷刺……或者說對文明與野蠻之間界限的曖昧不清所表達的討論。第一次倆人乘車遇到計程車兵哪怕是在戰爭期間,都是文明的做法。但第二次不同了,朱波羅卡不再獨立存在後,野蠻侵襲了它,所以第二次計程車兵就像是野蠻的代名詞。冰冷的戰爭機器之下,無論是何種的藝術或者人性的光輝,都消泯於無形……”
“對於一個美國人而言,其實我看待的角度和大家略顯不同。它在我看來更像是對老時光的懷念。老時光,老人,繁華的世界中心……整部電影我其實看到了很多隱喻,就像是電影中所說,很多人之所以喜歡“廢墟”,並不是因為它曾經的完好,而是這座廢墟會被他們的記憶所修飾,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看出來了,那場槍戰戲其實拍的很有趣。如果我沒看錯,他選擇的演員、道具、服飾都具備一些指向性……就像是在意指不同時代的人……”
所有人都在討論。
除了許鑫。
他只是看著黑下來的螢幕在怔怔出神。
直到發現了他在划水摸魚的詹姆斯下士找到了他:
“許,你怎麼看?”
隨著他的話,其他幾個評委都看向了他。
這次的評審裡面,有製片人,有導演,有演員……大家都不簡單。
雖然是討論,但其實也有點“各展所長”的味道。
而這裡面最年輕的人,顯然就是許鑫了。
格蕾塔·哥維格都比他大3歲,是83年出生的。
而一群人在討論,他一個人閉嘴……不說多少有些不合群吧,但好歹你沉思這麼久的時間裡,得給一些新鮮……或者說大家沒說過的反饋吧?
審視。
或者說……期待。
亦或者是好奇。
目光各不相同。
可眼下的氛圍,其實真應了天朝一句老話。
是騾子是馬,你出來溜溜吧。
於是,許鑫回過神後,看了眾人一眼,豎起了兩根手指:
“兩點其實在我看來比較有趣。”
說著,他還和那個83年的小姐姐對視了一眼:
“色彩什麼的,我就不說了。我比較在意的是這位導演的拍攝手法。他的拍攝技法……縱觀全片,其實百分之90的技巧,都只是橫直搖。哥維格女士,你發現了麼?”
格蕾塔·哥維格一怔。
見狀,許鑫也不追求她的回答,只是繼續說道:
“這種橫直搖在搭配它的對稱風格,其實很直觀的表達出了一種冷調。哪怕他的色彩用的很絢爛,但這片子的底色卻是冷的。剛才法拉哈尼和芭芭拉爭論這到底是不是荒誕喜劇的延伸,其實導演在影片裡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說著,他也不去概括這到底是不是荒誕喜劇,而是繼續豎起了第二根手指:
“還有就是……我發現大家都忽略掉了一件事。那就是這部影片所承載的時間段,是3個。一個是現代,也就是作者發表小說的時間點,一個是作者聆聽零與古斯塔夫先生故事的時代,以及最後古斯塔夫和零的經歷。這三點的熒幕尺寸是不一樣的。
這雖然只是一些小小的改動,但……看的出來,導演在上面花費了一些心思。
眾所周知。
30年代的熒幕電影比例是1.375比1。
而60年代,絕大多數影院的熒幕尺寸,是2.35比1。
但到了80年代,所有主流電影院的尺寸是1.85比1。
我想,這位導演所講述的時間線應該也就在這。”
他沒去說什麼特別獨到的見解。
亦或者是對這片子的整體看法雲雲。
沒必要。
這些人剛才的話語裡,其實就能聽出來,沒一個是簡單的人。
而稽核電影,也不是什麼觀點辯論。
我必須要用我的想法說服你,讓你加入到我的陣營。
不然咱們就是敵人……
那是扯淡呢。
電影之所以被稱為藝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取決於在一段固定的影像中,每個人都能看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比如有人看到了火車,有人則在注意沿路的風景,還有人在觀察列車上的乘客。
說白了,畫面是固定的。但每一幀的固定畫面中,電影都蘊藏著可以容納所有人自己理解的視覺單元。
你看到了什麼,聯想到了什麼,什麼感受……
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這就好像一個二百多斤的人用了一年的時間讓自己瘦下來,有的人覺得……哇,好勵志。
可有的人在一開始看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就會生出一種“你的胖瘦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憑什麼要為你的改變而買單?”
而如果這件事被拍成了電影,並且這件事還被拿出來大書特書的時候,那麼別人怎麼想,許鑫不知道。
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有病。
一個演員為了角色獻身,那是演員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如果連這點都要去宣傳所謂的競業或者勵志……
那才是整個行業的悲哀。
所以,這裡大家各說各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
電影節的評審,也不是一場誰說服誰的運動。
評審們覺得誰好,那就投它一票就行了。
而最終的結果,也只是屬於多數人的勝利,但卻絕對不是少數的失敗。
所以,許鑫只是用一名導演的視角,說出來了自己所看到的東西。
他很喜歡這部電影。
喜歡它的構圖,喜歡它的色調,喜歡他講故事的方式,以及那種信手拈來嬉笑怒罵的江湖氣。
是的……
許鑫在這部片子裡看到了一種……存在於市井之間獨有的江湖氣。
很有趣。
就像是一個老大爺在門口曬暖,給你講述起了一段看似荒誕,實則荒誕,可卻能引起你深思的曾經。
而聽到了他的話後,一些人陷入沉思。
但評審團主席五星詹姆斯下士卻並沒有。
他只是問道:
“那麼,說句題外話,如果這是最終稽核,你們會給它投票麼?”
“我不會。”
沒想到第一個說出來這句話的,竟然是許鑫。
甚至,他都沒有多加考慮。
而見眾人又看向了他,許鑫只是微微搖頭:
“我承認這部影片很棒,他主題很明確,鏡頭感、視覺感帶給了我極盡的享受。甚至在電影上市後,我會買一本DVD回去反覆研究。但是……在我的感覺之中,他給的太滿了。沒有留給我任何思考的可能性,甚至這位導演的對稱美學,在我看來都是一種桎梏。
其實就像是我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