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卿實乃大才!
作者: 土豆地瓜派
第170章 卿實乃大才!
漢文明,或者說華夏文明是一個體量龐大到恐怖的文明,有著一股強大到不可思議的同化能力,而且還擁有著無與倫比的包容性。
這樣的文明,利弊皆有。
利處數不勝數,弊端也是不少。
比如,這片土地若是換了主人,曾經的主人被侵略者征服。
體量龐大,又善於包容的華夏文明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出一個合理的註腳,幫征服者們提供一個合理統治自己的依據,並且給自己人洗一下腦。
比如那句被篡改的語句,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華夏則華夏之。
這句話裡壓根就沒有提外人的事情,明顯是在矯正自己人的不良之風。
但卻遭到了篡改,多添了兩個字,成了夷而進於華夏,則華夏之,為夷狄統治華夏提供了依據。
而這幫入了華夏的夷狄,是否將自己當成了華夏,也只有那幫夷狄自己清楚。
當然,這些是發生在一百多年之前,也是發生在一百多年之後的事情。
站在現在的這個時間點上,大明佔據主導地位,華夏佔據主導地位。
在這個時期,華夏文明對比其餘文明仍然是超越維度的存在。
即便兩世為人,夏源也仍然信奉春秋先賢們的主張,華夷之防,何也?無他,尊王攘夷。
對待蠻夷不需要用別的辦法,要麼讓蠻夷接受漢化,成為華夏的一員,要麼就進行攘夷。
所以,趁這個華夏文明仍站在制高點的時期,對其餘文明進行降維打擊。
以這個體量恐怖的文明鑄成一把鋒銳無匹的利劍,使用名為教化的劍法。
以教化為名,去實施文化入侵,將異族同化,這才是最優的處理方案,也是歷朝歷代都在做的事情。
但此事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需要徐徐圖之。
哪怕是實施所謂的科舉優待,仍是一個漫長的時間,水磨工夫。
“陛下,學生策論試卷上寫的雖是夷人科舉優待,但學生並不建議按此實行。
不然就會像那位閣老說的,必然會招致天下的非議,也肯定會出現明明是個漢人,但為了享受這科舉優待的紅利,卻宣稱自己是夷人的事情出現。”
夏源敢打著包票說,亂認祖宗的這種事絕對會發生,後世的高考加個分,都能引得好多人更換戶籍民族,更別說是科舉優待。
考上大學不一定能有個好出路,這一點是夏源親身體會到的。
可科舉是能做官的,這一點也是夏源親身體會到的。
雖然還沒真正當官。
但是
謝邀,人在大明,站在皇宮,正跟皇帝跟朝中大佬侃侃而談。
這不比當官更六?
朱佑樘眼裡露出愕然之色,底下的大臣也面面相覷。
你自己向朝廷提的建議,大家夥兒坐在這兒聽你東拉西扯的說了一堆,結果你來一句,伱對自己的建議不建議?
深吸了口氣,弘治皇帝儘量語氣平和的問道:“卿這話是何意?”
“學生的意思是,不實行夷人科舉優待,而是對那些有夷人存在的偏遠地區實行科舉優待。”
“比如兩廣,雲貴這等地域,這些地方地處偏遠,又有許多夷人聚集。”
朱佑樘沉吟一會兒,微微頷首道:“卿的意思朕知曉,無非是換個名目,以此避免那等附會籍貫之事發生,但這些地方並非全是夷人,哪怕是西南這等夷人最多的地域,漢人也佔了十之六七,像東南之地,更是十之八九。”
論讀書夷人肯定比不上漢人,這就像外國人學中文肯定不如華夏人一樣。
到時候這個政策頒佈下去,那些讀書人指定歡呼雀躍,但夷人估計沾不到什麼光。
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
說實話,若只是夷人享受科舉優待還好,起碼朱佑樘可以接受,因為那所謂的科舉優待其實力度並不大。
只要文章語義通順,沒有偏題,沒有錯別字,就可錄為童生,錄為秀才。
換句話來說,只要你讀書,讀四書五經,然後會寫文章,就基本上能中。
而這種優待也只到秀才這一級,到了舉人,貢生這等級別就還跟以前一樣。
按照國朝規定,秀才可免自己家中的賦稅徭役,可夷人們的賦稅免不免的都差不多。
因為朝廷幾乎是收不上他們的稅,七八成的夷人都沒有戶籍,怎麼收?
所以愛出多少秀才,就出多少秀才。
何況你又能出多少?
別看錄取的標準極低,但對於夷人們來說,這仍然是件極難的事情,畢竟裡頭有許多人連漢話都說不利索,更別說認字。
因此只開放夷人,朱佑樘這個大明皇帝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按照地域來實行科舉優待,那可就不止是夷人,連漢人也會包羅進去。
這些地區的賦稅都是靠這些漢人百姓,等到政策實行,到那時這些省份豈不是家家都有秀才,那不是連稅都收不上來了?
雖然一年也收不上多少稅。
面對皇帝的顧慮,夏源稍稍攥緊袖口裡的拳頭,隨後深吸口氣,朗聲道,
“若是朝廷頒佈這等科舉優待之事,那學生的建言是,等此例實行之後,那些推行此政的地區,再中試的童生和秀才只享有功名,不享受免稅免糧等諸多特權。”
聽到這個提議,弘治皇帝一怔,底下的大臣也盡皆譁然,這
若是方才的科舉優待只是讓他們覺得有些許不妥,那這不享受特權就讓他們覺得腦子開始暈乎。
試問,沒有了特權的讀書人那還叫讀書人麼?
夏源默默在角落站著,他很清楚自己這會兒的行為屬於什麼——圖窮匕見。
按他的想法,這大明朝的制度早就該與時俱進了。
很多東西都得變一變,要壓制,甚至是剝奪讀書人的特權,一棍子打翻太粗暴,那就先上一上這種軟刀子。
讀書人越來越多,享受特權的人也越來也多,國家資源根本就不夠分。
這種情況後世也經歷過,但後世的處理方式是,大學生隨著數量的增加而逐漸掉價。
八零年代那個大學生稀缺的時代,大學生是什麼前途?分配工作,分配房子,甚至還分配權力.
千禧年,乃至一零年之後的大學生又是什麼前途?
根本就沒有前途的好吧。
而明朝卻沒變過,少的時候是什麼樣,多的時候還是什麼樣。
剛開國時,讀書人少,享受特權的人也少,這種優待士人的政策可以籠絡民心,但享受特權的人越來越多,還不趕緊變一變,再這麼籠絡下去,國家就亡了個屁的了。
當然,大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被那幫韃子竊取江山的原因也很多,但原因再多,窮絕對是明朝滅亡繞不開的關節。
為什麼窮,因為需要朝廷供養的藩王太多,因為這些享有所謂功名特權的官紳階層也太多,他們佔據著天下大量的財富,還特孃的不用交稅。
夏源想要改變這些,倒不是因為什麼仇富,畢竟他現在也屬於富人階層,走向了上流社會,正兒八經的萬元戶,也是這不用交稅的一員。
所以毫不誇張的說,他覺得自己屬於是憂國憂民,心存大義。
既為自己,也為這個天下。
他已經來到這個時代,以後還會留下自己的後代子孫,就算沒來到,他也不希望這片土地在百多年後滿目瘡痍,盡染腥臊。
有機會就予以阻止,沒有機會就製造機會去阻止。
心裡想著,夏源又不禁被自己的高尚情操給感動了。
我夏某人果然是為國為民,心懷大義之輩。
經過一陣的失神之後,弘治皇帝感覺自己似乎抓到了這條建言的重點,並開始思考此事的利弊。
只享有功名,不享受特權.
若當真如此做,再將其作為定製,一年年的推動下去,以後這些省份的秀才便不再免取賦稅,雖還有舉人和官紳,但他們相比數量龐大的秀才而言,只猶滄海一粟,九牛一毛。
也即是說,國朝的付出是童生秀才的功名,也僅僅只是功名。
可國庫歲入將會平添一大筆的稅額,而且只要將此事作為定製,那便是年年歲歲都是如此。
想到此處,弘治皇帝的呼吸就不免有些急促,甚至連心跳都很不爭氣的開始加快,最後不禁脫口道:“卿實乃大才!”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