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一十八章 說法偶成舍利堆(1/2)

作者:入潼關
詭秘武林:俠客揮犀錄第二百一十八章說法偶成舍利堆
“爹爹,這驢車走的又這麼慢,為什麼你還偏要選它呢?”
一輛驢車裡,稚氣未脫的孩童從車中鑽了出來,扭頭不解地問自家父親,卻只得到了大人的囫圇應付。
“乖兒子,你可別看不起這驢車。想當初宋太宗御駕親征遼國,卻在高梁河大敗而歸,此時臀部中箭受傷而不能策馬,只能乘坐驢車倉皇逃走。遼軍追至涿州都未能趕上太宗,故而不再追擊,依我看宋太宗能夠安然逃離戰場,這驢車實是功不可沒。”
不著調的話語間,是幾輛輕便的雙輪車粼粼而來,拉車的驢子慢悠悠地走著,不時扭頭細盯田垣上煢煢的乾草,全然無視了山路崎區。
寒風呼嘯掠過山道,也侵襲著乘車人的面頰,車簾掀開,只見一名中等身材、三綹鬍鬚的人作員外打扮,放著遮風擋日的車篷不坐,不斷翹首眺望著遠方是否有飛簷出現。
小孩懵懵懂懂地聽著,說話間卻忽然指著前面拍手了起來:“爹爹快看,那是不是到了悉檀寺呀?”
幾處角簷隱約可見,員外隨即也是精神大振,一甩鞭子催促驢車往前快走,幸好此時是吃苦耐勞的驢子,換做馬匹必然經不得這兩日兼程的風吹雨淋,兩鞭子下去早就撂蹄子不幹了。
著急忙慌的員外吩咐傭人自行將驢車停好,便匆匆帶著兒子走入山門大殿之中,報上自家的姓氏為唐。新任的照客僧也不須多做言語,就領著兩人進門,還有許多和尚夾道指引,一站又一站地將他們指向了藏經的法雲閣,就此與熙熙攘攘的人群徹底匯作一處。
如唐員外這樣晝夜兼程趕來的人,在山上已如過江之鯽,今日即便風餐露宿也要趕赴這二十年一次的法會,還要見識見識漢藏兩地高僧大德,這次會碰撞出何等火花。
“快來快來,這裡還有位子!”
唐員外緊緊拉著兒子的手,鑽到了一處視線稍顯開闊的位置,正好能看見規模宏大的法雲閣中景象,連忙招呼兒子過來,“二十年前,爹我的年紀也就比你現在大不了幾歲,你爺爺也是這樣攜著我來看。那次法會當真是精彩萬分,只可惜物是人非,他老人家墳上的草都比你高了。”
往事歷歷在目,唐員外說著不著調的話,身邊的小兒子卻不以為然地聽著,眼睛總在四下觀望,似乎隨時打算熘出去撒歡,在他心裡比起看老和尚鬥嘴,他此時更想去仔細研究那幾尊凶神惡煞的天王像。
唐員外對此倒是不以為意,有些事情總要沾染上了過去的痕跡,才會讓人覺得熟悉而親切,帶上一絲莫名的使命感。
有明一代,雲南既是極邊之地,又是著名的煙瘴之區,流放發遣之人不在少數,況且流放、充軍雲南的罪人裡,還有不少朝廷重臣、富商大賈,也有文人墨客、能工巧匠。
這些人身在異鄉滿心悲慼,便往往以佛寺叢林為中心聚集,聽著熟悉的經文換取幾分安慰,才能記著異域同天,久而久之,寺廟文化就成了當地漢蠻相別的一種獨特文化,也成就了這處“天開佛國、地湧化城”的雞足名山。
此時的法雲閣中,已有兩排蒲團當道而分,又有兩方僧侶對面對面而坐,自顧自地低頭誦經。
法雲閣左側是五名胖瘦不一、但同樣相貌蒼古的老僧。
他們頭戴代表五方佛智慧的毗盧冠,這隻有高僧大德或修行較高的方丈、主持才有資格佩戴,顯然幾人身份不同尋常。四名老僧寬袍大袖骨相清癯,獨將弘辯方丈放於中心,便是雞足山上聞名遐邇的四大靜主了。
而法雲閣的右側,是五名身材健壯矯健、僧衣斜袒著肩背的年輕喇嘛。
邊側四人頭戴千佛冠,目光迥然有神,高鼻深目、皮膚黝黑不似漢人,身披用黃布剪裁成布條縫製而成的朗袈,這是是比丘在禮佛、化緣、講經、聽經、參加儀軌聚會等場合所穿的上衣,此時盡是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
唯獨中間之人丰神俊朗,皮膚也晶瑩白皙,外貌竟然與漢人更為相似,謙和禮讓之態不禁讓人心生好感,唯獨頭戴那一頂金絲黑帽,足以顯示出身份上不同尋常的尊貴。
弘辯方丈掃過一眼就明白,這頂源自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所戴的金邊黑帽,是在第二世噶瑪巴時由蒙哥汗所賜,也是妙寶法王一脈流傳至今的不變象徵,而眼前的新任妙寶法王竟然如此年輕!
“阿彌陀佛,黑帽法王此次竟然與四位贊善、護教一同前來,悉檀寺當真是不勝榮幸。今日老僧們重開一衲軒共迎貴客,還望法王不吝大駕!”
弘辯方丈心中暗暗驚訝,原本他以為,雖說藏地有各路法王轉世重修的說法,但不外乎是沿用世家大族培養弟子的便利,這位新任的妙寶法王再怎麼天資過人,也未必是自己這些老傢伙們的對手。可如今只是當面一晤,就連弘辯自己也能察覺到對方修為不俗,顯然遠超自己的預期。
“弘辯方丈吉祥,小僧此番上山只為了兩件事。其一是拜會迦葉尊者道場,親自前往華首巖一拜;其二是為了與各位大僧切磋佛學,化解多年前結下的因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年輕的妙寶法王泰然自若道,緩緩掃視全場,童孔顏色黑中帶紅如青蓮花,開口洪聲圓滿如天鼓響,“兩件事同出一源,只為使修為精進再無困惑地直入三摩地境,並無意願與各位為難。想必各位方丈宅心仁厚,也不會將小僧拒之門外吧。”
“阿彌陀佛,妙寶法王如此虔敬莊誠,老僧佩服之至自然不會駁了盛意,不如今日暫且住下,待一衲軒接風洗塵之後,由老僧親自引路上山。”
弘辯方丈露出寶相莊嚴的微笑,表示自己也很樂意廣開方便之門,猜測對方是否也覺得把握不大因此有意和解——如果能借此機會化解廿年紛爭,他倒也甘之如飴。
可誰知丰神俊朗的妙寶法王露齒一笑,對著幾名老僧說道:“如今離日落尚有不少功夫,漢人說擇日不如撞日,何不先按照慣例切磋佛法,也好以示真誠?”
法雲閣內忽然又陷入了沉默,領先的弘辯方丈更是面露難堪之色。
場外趕來的人還在增加,唐員外此時才發現裡面除了兩排和尚,還有一處碧帷遮擋的座椅,一道人影綽約其中看不真切,便被幾名凶神惡煞的兵丁擋住了去路。
“哎呀,那邊高坐的莫非就是平西王妃?”
若說今天在場一半人是虔心誠意前來禮佛,另一半則說不得就是為了一睹平西王妃的芳容而來。
二十年一次的雞足山法會,既是漢藏兩地佛學的碰撞,也是木家對於兩者影響力的一種評估,為的是此消彼長相互制衡。而如今,木家已然被平西王府制住,那麼充當裁判的權利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新興勢力頭上,這位遠道而來的平西王妃,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座上賓。
當然這些東西不會說的如此直白,至少平西王府現今打的旗幡,還是旨在考量雙方,看看誰更適合舉辦“大供天祈福法會”。
“爹爹,他們怎麼都不說話呀?”
一道小孩不耐煩的詢問響起,使得周邊連連側目,唐員外勐然發現是自家兒子揪著衣襟納悶地說道,這才連忙摸了摸兒子的腦袋,對旁邊人以目光致歉。
“噓,回去爹在跟你細說……”
這件事不方便提,因為來到雞足山上的人也大都知道,它不僅涉及漢藏兩地佛門的源流爭端,還摻入了四十年來的諸多恩怨糾葛。
四十年前的法會上,第十世妙寶法王折服木家、力敵眾僧,奪走了黑龍潭解脫林的歸屬,幸而本無禪師佛法高深力挽狂瀾,帶領僧眾在雞足山站穩跟腳,這才止住連連敗退的趨勢。
然而二十年前的法會未至,本無禪師就因積勞成疾往生極樂,雞足山一時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心知再難以力敵妙寶法王,老法王也信心十足想要一舉畢功,事情到了最後,還是當年新出任悉檀寺主持的弘辯方丈,提出了個不太光彩的辦法——
弘辯方丈知道,如果真要比試佛法,雞足山上必然無人能夠與之匹敵,但對方從康藏晝夜兼程趕來,又因輕敵自傲盤桓於木家說法,趕來上山必然身體勞頓不已,因此提出讓雙方登上悉檀寺門口的高臺,詰難問疑雙方所修密頓佛法的分歧,看誰的法門更加直指解脫。
弘辯方丈與十世妙寶登臺演法,在高臺之上風吹日曬,唇槍舌劍的晝夜之間又滴水未進,最終妙寶法王因為體力不支而墜下高臺,導致鎩羽而歸,而弘辯方丈也幾乎奄奄一息,這才獲得雞足山諸寺的一致推崇認可。
只不過這件事做的畢竟不地道,更讓老法王耿耿於懷,他回到藏地不久便一病不起鬱鬱而終,最終變成了兩方化解不開的一個死結。
“阿彌陀佛,老僧當初年輕氣盛犯下錯事,亦不知老法王會因為此事抑鬱而終,多年來唸經攘禱,可心中仍是愧疚萬分……”
弘辯方丈只好放低姿態,不想讓私仇影響了公事。然而兩邊的仇怨於公於私,都不是三言兩語能夠化解的,如今說的再多也無濟於事,妙寶法王選擇在今日積蓄力量重來,弘辯方丈也終究無能為力。
可誰知丰神俊朗的妙寶法王卻澹澹一笑:“大僧誤會了,我沒有前來尋仇的意思。我們噶瑪噶舉派法王代代轉世,只要菩提不滅,便能超脫輪迴,如今化身再現,只因乘願而來,小僧提出切磋佛法,只是為了完成當年未竟的約定罷了。”
雞足山四大靜主紛紛詫異,不知面前這年輕僧侶為何如此雲澹風輕,竟然將到手的理由藉口棄之不用,換了個輕飄飄的論道說法理由,話裡話外似乎根本不打算計較當年的事情。
弘辯方丈也被對方的態度所迷惑,不知道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索性大開門戶地說道。
“阿彌陀佛,那依法王之見,我們今日法會該如何比試?”
兵法以不變應萬變,只見弘辯方丈主動提出由對方先出招,而妙寶法王也鎮定自若地說道:“世間十二因緣環環相扣,無明既滅則其他因果皆無,小僧提出切磋佛法,只為精進修為,並非喜好口舌之爭。”
妙寶法王的姿態極為恭謙,儼然如儒家弟子,侃侃講述自己的想法。
“漢地的百丈禪師曾說‘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但佛經上說佛陀本身就非常善於辯論,並以辯論的方式調伏並度化了如長爪梵志許多外道。當年玄奘大師在印度求法時,也參加了戒日王在曲女城法會,一連十八天無一人能與之辯,由此玄奘大師被小乘人尊稱為‘解脫天’,被大乘人尊為‘大乘天’。”
“因此可見佛門弟子的言語,既要遠離世間那些與解脫無關的爭辯和戲論,更要以言喻破斥外道邪見、樹立佛法正見。小僧知道言語之爭如竹籃打水,唯有持戒聞法、勤修行業,直至渡化眾生才是正道。不如今日我們就為殿外香客滅惑除業、廣說佛法,以一個時辰間得獻花多者為勝。”
四大靜主與弘辯方丈面面相覷,他們早先密談的結論,原本也是認為新任十一世法王資歷短淺,佛法修為應該還不算高,故此如果爭鬥起來,應該反當年之道而行之,轉從佛法理論上打敗對方,卻沒想到對方會自入網羅,雞足山的五名老僧不禁面面相覷。
“幾位大僧放心,這次的佛法切磋可分為三場,今日既然由小僧出題,下次便由大僧們出題,最後一次則由王府貴人出題,如此才算得上公平持正。”
妙寶法王成竹在胸地說道,全然無懼道路荊棘坎坷,把這場外人以為不死不休的惡鬥,輕鬆變成了一次隆重盛大的佛門交流。
…………
法會的形式定了下來,悉檀寺作為弘辯方丈的主場,本來應該由他來應對挑戰,但妙寶法王表示想與五人都切磋一番,就變成了雞足山五人與妙寶法王一同開席**。
悉檀寺僧眾很快就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各處寶殿,佈置好場地,向寺中香客派發鮮花一朵,隨後弘辯方丈等人就穿上法衣登臨法臺,對著雲集而來的香客開始說法。
漢傳佛系不重辯論,因此專修口才並不多。在這些人中,唯有弘辯跟隨師父本無禪師學佛多年,本身就身兼多祧、辯才過人,一經開口就如天花亂墜,從人盡皆知的佛門公桉講起,出語盡皆雙句相對,彼來此去,相互為因,臺下若是有人忽然提問,回答之時也是動靜相宜,彼此映照,最後兩邊的對待盡行除去,更沒有其他可著之處,只剩下直指本心。
弘辯方丈在當地聲名遠播,大雄大殿中聽法之人越來越多,香客們紛紛露出微笑模樣,將手中分到的鮮花放在弘辯方丈腳邊,很快就堆到了半人多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