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鋮看了看剩下的幾副盔甲,指著那副山文鎧問道:“張大人,這副山文鎧給我行不?”馬鋮實在喜歡這副做工精美的盔甲,雖然現在自己穿不了,但是可不代表自己未來穿不了。這十幾日馬鋮一直跟著士兵一起訓練,將來體能上來了肯定能穿上。
這副山文鎧張國柱原本就要送給馬鋮的,聽馬鋮這麼說張國柱笑道:“二少爺喜歡自然可以拿去!”
馬鋮滿意的點點頭,又指著那個全身魚鱗甲說道:“張大人,屬下還有一百一十一個手下,這樣的盔甲有多少?給我來一百一十一套!”
張國柱聽馬鋮這麼說好懸沒忍住踹死他,這個二世祖以為這是什麼?糊弄人的紙甲嗎?
魚鱗甲其實就是中國札甲的一種,札甲出現的很早,在春秋戰國時各國就已經開始大量裝備。札甲的甲片是長方形大片鐵片,在鐵片上有四至六個不等的孔洞,然後用麻繩將鐵片牢牢的固定在生牛皮上。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生產工藝不行,所以札甲只是普通的盔甲,對弓箭等遠端武器防護力有限。到了漢朝提冶鐵技術的提高,讓札甲甲片可以做的很小,同時漢代發明出摺疊的甲片編綴技術,每個甲片上壓下,左壓右,使受力點由原本的一個甲片承擔變成周圍五六個甲片承擔,所以防護能力極大加強。因為這種層疊札甲形似魚鱗,所以也稱為魚鱗甲。
這種魚鱗甲防護力出眾,樣式美觀,所以在漢代基本上是高階將領穿的盔甲。但是軍隊講究的是團隊作戰,幾個人也許可能裝備起這種華麗的盔甲,但是全國上下數十萬士兵可裝備不齊這種盔甲。所以札甲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高峰,但是在隋唐時期隨著生產工藝相對簡單一些的明光鎧和山文鎧出現,札甲這種工藝繁瑣的盔甲慢慢的沒落了。
到了明代全國上下上百萬軍隊,同時明代的經濟遠沒有唐宋時代強,所以山文鎧也裝備不起,再加上明代火器的大量使用,像明光鎧和山文鎧這種盔甲已經不能防禦鉛彈的打擊,所以工藝簡單、對火器有一定防禦力的棉甲開始大行其道。
張國柱拿出這幾套盔甲都是精品,都是給軍中將領穿的,馬鋮現在一開口就要一百套,張國柱別說沒有,就是能拿出來也不能給馬鋮。
如果是其他將領敢跟張國柱這麼說話肯定被臭罵一頓,但是馬鋮身份特殊,張國柱只好耐著性子說道:“二少爺,這些盔甲都是給軍中將領準備的,普通士兵可裝備不起這種盔甲,如果二少爺想要為手下裝備盔甲,請看看這種!”
說完張國柱指了指堆在倉庫一角的大堆盔甲,馬鋮上前拿起來一副看了看,這種盔甲只有前胸裝備了甲片,還不是魚鱗甲那種層疊技術,而是由二十多片巴掌大的鐵片連線而成。
馬鋮看了看那些鐵片,根本不是剛才看的那種上好鍛鐵,看樣子是生鐵翻模澆築而成,上面都是砂眼氣泡。
這種盔甲防禦刀槍還行,根本防禦不了弓箭火槍,馬鋮轉過身問道:“張大人,這是普通士兵穿的盔甲?”
其實明代後期武備廢弛,除了邊軍因為要和蒙古滿清作戰裝備好一些,中原各地的衛所兵這種盔甲都有沒。張國柱因為是總督的鎮標,所以有優先裝備權,才能從南京兵仗局得到這些還算不錯的盔甲。
張國柱嘆了口氣說道:“二少爺,這些盔甲還是總制大人賄賂了兵仗局的管事太監,才能發放下來的,就這種盔甲咱們也沒有多少,只有五百副,剛剛夠鎮標裝備的。”
馬鋮聽張國柱這麼說也理解他的難處,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都已經爛到根了,這不是個人能解決的問題。
馬鋮不在強迫張國柱給他盔甲,在馬鋮的規劃中他的軍隊要裝備全火器,要在弓箭射程外禦敵,所以裝備這種笨重的盔甲倒也沒什麼必要。不過那種沒有甲片的棉甲還是需要的,這種棉甲對火器弓箭有一定的防禦力,同時因為是棉花製成,還有一定的保暖能力。
“張大人,那這種純棉甲有一百套嗎?”
張國柱聽馬鋮這麼說點頭道:“這種棉甲倒有很多,可以滿足二少爺的需要!”
“好,但是這一百套棉甲都要紅色的,一種顏色穿起來好看!”明代棉甲顏色很多,大部分以紅、藍、青色為主,馬鋮都要紅色當然不是為了好看,只是火槍使用的是黑*火藥,發射起來硝煙瀰漫,如果不是穿鮮豔顏色的軍裝在戰場上很容易分不清敵我。
張國柱聽馬鋮還有這種要求,沒辦法只好苦笑著點頭答應。
盔甲的問題解決了,下一步就是火槍。
馬鋮看了看這倉庫中都是盔甲,並沒有火槍:“張大人,末將的一百人都要裝備火銃,能不能讓末將看看張大人手中都有什麼火器?”
張國柱沒想到馬鋮竟然要將那一百個士兵都裝備火銃,就是軍中精銳也達不到百分百裝備火器。但是張國柱也沒辦法,他現在只希望馬鋮這個吸血鬼趕緊滾。
張國柱領著馬鋮來到另一間倉庫,這裡擺放的都是火器。張國柱這裡雖然盔甲不多,但是火器弄了不少,滿滿當當放了一大倉庫。
馬鋮以為明軍裝備的火器只有火槍火炮兩種,但是進入倉庫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明軍火器種類繁多,馬鋮一眼看去就發現了十幾種。
後世魯迅先生說過一句名言:“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因為後世魯迅先生在文學界崇高的地位,所以很多人認為中國在火器使用上遠遠落後於西方。
作者本人一直很尊敬魯迅先生,但是對這句話卻實在不能苟同。中國將火藥用作軍事用途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在宋代火器的使用更是達到了一個高峰。不過當時火藥配比不科學,火器種類繁多,所以火器只是戰鬥中的輔助手段。
在元代經過吸收西方火器使用技術,再加上中國工匠的聰明才智,將宋代繁多的火器簡化,開始在軍中逐步裝備金屬製身管武器。
到了明代朱元璋北伐,軍中火器裝備數量更是達到了半數,朱棣時期在御林軍中還組建了全火器的神機營。根據記載明軍神機營有士兵五千人,裝備火銃三千六百杆,基本達到了人手一杆。同時神機營還裝備了野戰炮兵,裝備盞口將軍火炮一百六十位,同時還為炮兵裝備了四百杆手把銃,也就是防身短火銃。這種火力密度不要說當時的歐洲,就是後世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也達不到。當然這只是單指火器裝備比例,如果對比火器威力明軍是絕對不如英軍的。
明朝的火器在前期一直領先歐洲,在中後期被歐洲逐漸超過,不過在火器裝備數量上還是歐洲的數倍。
在明朝後期在知識分子中已經有人意識到火器落後於歐洲,所以有一些人已經開始學習西方火器逐步改良明軍火器。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趙士禎。
趙士禎一生改進和發明了十幾種火器,其中迅雷銃、擎電銃、魯密銃都已經超過歐洲同類武器,成為明軍的制式裝備。
現在馬鋮手中拿的就是一杆迅雷銃,這種火槍由五個槍管組成,後面有握把,作戰時可以連續擊發火槍。馬鋮看到手中這種奇怪的火銃十分好奇,這不就是電影中那種手搖加特林嗎?
馬鋮上下左右翻看一邊這種武器,雖然能達到一比五的火力密度,但是這種多槍管火槍在裝藥十分繁瑣,怪不得後世這種多管武器並沒有普及。只有等到金屬定裝彈藥出現,多管武器的春天才能到來。
放下迅雷銃馬鋮又拿起擎電銃,這種火槍就是小口徑的佛郎機,其實當年趙士禎也是參考佛郎機發明的擎電銃。這種火槍在槍管後部有一個彈倉,用來放入子銃,然後用火繩擊發,每杆擎電銃配備六個子銃,可以形成連續不斷的火力。
不過這種火槍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氣密性不夠導致射程很近,再加上明代火藥威力不足,所以擎電銃的有效射程只有三十步,也就是四十多米。
馬鋮看了看這個擎電銃也感覺華而不實,這種火銃還不如大號佛郎機來的爽快。
下一杆火槍就是大名鼎鼎的魯密銃,魯密在明代代指土耳其,這種火槍也是當年趙士禎根據土耳其火槍改進而來。這種火槍已經基本具備了後世燧發槍的特點,有瞄準機構,有點火裝置,除了擊發還需要火繩外完全就是一杆燧發槍。
馬鋮用手掂了掂這杆魯密銃,重量大概在七八斤,長度在七尺左右,馬鋮問道:“張大人,這杆火銃射程多遠?”
邊上管倉庫的大使趕緊上前解釋道:“大人,這種魯密銃每次裝藥四錢,鉛彈三錢,射程在三百步!”
馬鋮聽那個大使這麼說大吃一驚,明代一步要邁兩次腿才算一步,所以一步的距離大概在一米二,那三百步不就是將近四百米?後世帶膛線的步槍也就這個射程,明代的滑膛火繩槍能達到這種射程?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