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一位錦衣衛臥底在臨死前送來的密報。”
柳淳面色凝重,將這份密報送到了朱棣的面前,他的雙拳緊握,太陽穴上,青筋凸起,雙眸之中,怒火難以掩飾,正在不停燃燒。
這是一個人用命換來的結論。
長久以來,一個隱患終於爆發了。
朱棣面對著密報,他很平靜,這和往日君臣兩個的形象大相徑庭,要知道以往慷慨激昂的可都是朱棣,這一次皇帝陛下格外冷靜,耐心。
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字,等全部看過之後,朱棣閉目良久,而後緩緩睜開雙眼,凝視著前方。
“柳淳,如此說來,這個錯是朕的?”
“不是!”柳淳咬著牙道:“是發展的矛盾,積累太久了,沒有解決,誰都有錯。”
朱棣突然一笑,“不管是誰的錯,最後都是朕的,朕是大明天子,是萬民的君父。在朕的治下,有百姓活不下去,鋌而走險,這就是朕的疏忽,朕必須要負責。”
朱棣沉吟片刻,“傳旨吧,宣所有在京大臣覲見,朕有話說。”
柳淳點頭,急忙下去安排,在一個時辰之後。所有在京的文武宗室,悉數趕到。
內閣四位大學士,六部官員,吏部侍郎吳中,戶部尚書解縉,兵部尚書趙勉,刑部尚書楊靖,右都御史沉吟……
所有的大臣,悉數聚集在奉天殿。
朱棣一身龍袍,端坐正中。
他面色凝重,看不出喜怒,等到群臣朝拜之後,朱棣緩緩道:“解縉,你先出來。”
“微臣在!”解縉躬身答道。
朱棣又道:“前些時候你提議改漕運為海運,到了如今,你有什麼更深一步的看法沒有?”
“有!”
“講!”
“是!”解縉頓了頓,朗聲道:“我大明南北物資交流,仰賴水運,其中運河尤其重要。永樂三年之前,江南需要輸送400萬石漕糧到北方,供應北平以及九邊需要。遷都之後,每年保守估計,要增加兩百萬石糧食。這還不包括平定了韃靼之後,廣闊草原的開支。如果全都算起來,一年南方輸運的漕糧要增加一倍!”
“足足一倍啊!”
解縉陡然拔高了聲音,“朝中諸公,你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整條運河的負擔,要足足增加一倍不止啊!”
朱棣聽解縉說到這裡,又扭頭看向了柳淳,“柳卿,解縉說了向北輸送漕糧,你就說說向南輸送物資,畢竟這塊你最熟悉。”
柳淳忍不住老臉泛紅。
利用漕糧空船,向南輸送物資,這是他想出來的辦法,在當年絕對是順風車,十分節省財力……可經過了這些年的發展,北方的物資也越來越多了。
首先就是鋼鐵、煤炭、木材,這三大項,構成了北貨南運的重點,此外,像水泥,活牲口,大豆,高粱,也是大宗貨物。
仔細計算下來,北方向南輸送的貨物同樣驚人。
正常情況下,運河已經是超負荷運轉,如果遇上了乾旱,或者船隻事故,整條運河,南來北往的船隻,都要受到影響,後果十分可怕。
“去歲大軍北上巡邊,對付韃靼。期間十幾萬人北上,排程軍需糧草五百萬石、對於原本的運河雪上加霜。為了能按時將貨物運到北方,運河沿線徵用了一百五十萬民夫,還有十萬輛馬車。”
河道不夠用了,就要百姓用肩膀扛,用車拉。
在整個過程中,損耗的物資超過五成,耗損的民力何止一倍。
“這些年,漕運壓力增加,戶部方面應對漕運不足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不斷撥錢,不斷拓寬運河,疏浚泥沙。”
柳淳朗聲道:“運力不足,擴充運力,看起來是針鋒相對。可實際上運河受限於地理環境和氣候因素,水量不足,泥沙淤積嚴重。說白點,就是想增加運力,也無從下手。白白浪費投資罷了,也不能說白白浪費,而是被那些貪官汙吏給盤剝漂沒,中飽私囊了。”
……
柳淳和解縉的話,相互印證,一個更明白的結論出現了。
漕運和海運之間,根本不是選擇題。
快速發展的經濟要求必須淘汰低效的河運,如果繼續下去,不但浪費財賦,制約物資交流,對運河沿岸的百姓來說,更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朕這裡有一份密報,介紹了一個山東家庭的情況。永樂元年,五丁抽一,參與疏通河道,到了永樂二年,由於降水不足,水位下降,不能通行大船,徵用民夫,協助轉運小船,五丁抽二。等到朕北上遷都,全家四個兄弟悉數被徵調,一連忙了四個月。當他們回去的時候,老父已經臥病在床,家裡的幾十畝田,來不及耕種,四兄弟不得不借債救治老父。”
朱棣說到了這裡,拳頭握得緊緊的。
“你們或許會說,朝廷徵調民夫,已經給了報酬,怎麼還會如此?”朱棣沉吟道:“兩個原因,其一,運河承載能力太小,其二,朝廷需要的民夫太多……歸結起來,負擔都落在了普通百姓身上。那些貪官汙吏,更是以次充好,將陳年的糧食發給百姓,這些糧食根本換不到錢。有的百姓不滿,結果就被官府定罪,直接給抓了起來。還,還有被髮配去了東番!”
朱棣切齒咬牙,他是需要人手開發東番島,種植甘蔗。
但是不能誣陷好人,把無辜百姓給送去啊?
尤其不能忍的是這幫官吏在發配的時候,都把朱棣抬出來,說這是天子意思,本該是死罪,結果法外開恩,去東番島種甘蔗吧!
老百姓很難弄清楚怎麼回事,他們求告無門,最後只能把賬算在了朱棣頭上。
替這幫貪官汙吏背黑鍋,朱老四簡直要抓狂了。
“朕躬有罪!”
這四個字從朱棣的嘴裡說出,所有文武大臣,包括柳淳在內,都忍不住跪倒。
“陛下勤政愛民,皆是臣等無能,請君父責罰!”
朱棣擺手,“朕有罪,朕罪在行事急躁,罪在沒有仔細瞭解清楚狀況,民力終究有限。南北物資輸運,靖難之役,遷都北上……這麼多事情,南來北往,壓力都落在了這條河上,都落在了沿著運河,幾百萬的生靈上面。運河有近百萬民夫。又要額外徵用百萬人。多的時候,有兩百萬人在這條河上忙碌。可是在河的兩端,依舊有堆積如山的貨物,需要運輸。”
“這不是靠著朕的旨意能解決的事情,說到底,必須尋找新的辦法來取代漕運……朕身為天子,未能察覺,就是失職。朕身為天子,要向百姓下詔罪己。至於爾等臣工,也必須反躬自省。”
朱棣習慣性地起身,在群臣面前來回踱步。他的步伐很重,每一下都像踏在心頭一般。
“科學!必須尊重科學!”
朱棣一開口,柳淳差點噴了,皇帝陛下,咱能認真點不?
哪知道朱棣繃著老臉,格外認真。
“朝廷決策,必須要講究科學。不能光靠著想象。朕身為天子,最不應該的就是盲目施壓,必須充分論證,拿出可靠的方案,才能決策。”
“至於你們臣子,既不能朕說什麼,就不顧一切去衝,也不能天天嚷嚷著為國為民,結果什麼事情都不做。”
“總而言之,咱們君臣都需要反思,都要尊重科學。”
朱棣這一番罪己表態,還真是情真意切,發自肺腑。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有客觀規律擺在那裡。
人力有限,沒法逆天。
從靖難之役算起,連續幾年的時間,漕運承擔的壓力一年比一年大,這不是咬咬牙就能挺過去的事情。
朝廷雖然不會免費徵用民夫了,但是給的報酬,也僅僅是讓百姓在農閒時候,樂意出來勞動罷了。
連續高強度徵調民夫,連田地都顧不上。
他們怨聲載道,對朝廷不滿,痛罵皇帝,仇恨奸臣。
結果被明教利用,他們煽動運河沿線的農夫船工,一起造反。很多百姓就被他們裹挾。
不只是東昌府,整個運河沿線,就連揚州一帶,都出現了亂局。
“立刻下罪己詔,宣佈暫停運河沿線民夫徵用,針對永樂改元以來,所有服役民夫,超過一個月的,提供兩倍補償,三個月以上的,提供三倍補償。下令各地衙門,必須將補償送到每一戶的百姓家裡,要親自向百姓解釋,賠罪。這筆花費,由朕的內帑出。”
朱棣平素摳門不假,可真正到了需要花錢的時候,那是半點不含糊。
“再降旨應天,今年的漕糧,七成走海運。要儘量愛惜民力。”
“吾皇仁慈,萬歲萬萬歲!”
面對黑壓壓的文武群臣,朱棣沒有半點輕鬆,“如今運河兩岸,明教逆賊裹挾數以萬計的百姓造反,被攻擊的州縣多達十幾處,不少城池被攻陷,官吏被殺戮。朕對百姓有憐憫之意,愛民之心。可是對這些逆賊,沒有半分仁慈可講。傳令禁軍,即刻調遣神機營和五軍營,出兵五萬,鎮壓亂賊。凡是跟明教勾結的官吏商賈,一律殺無赦!”
一篇罪己詔,一道平叛令,朱棣伸出了兩隻手,就看這兩手管不管用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