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懲處這個、懲處那個,這些事對蕩寇安民於事無補。
如今缺少的,就是公正的賞罰啊!
這一道奏疏送上去,崇禎直接破防。
如果罵崇禎鋪張浪費,就算罵得再難聽,皇上笑笑就過去了。
畢竟朕沒有的毛病,隨便說。
可是這湯開遠說的這什麼話?他說朕亂用刑罰,賞罰不公!
這崇禎能忍?他真有這毛病。
大過年的,敢指責朕。
崇禎暴怒,下詔削籍革職,押解京師。
湯開遠這麼能罵,多少跟家學淵源有點關係,他臨川人,父親是湯顯祖。
在這封崇禎破防疏裡,提到了一個叫祝萬齡的名字。
他是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前保定知府。
農民軍澠池渡的時候擔任兵備,因為軍隊兵糧拮据,大戰在即,急得寢食俱廢,得了背疽,結果還被崇禎削籍回家。
這個人年近五旬,現在就在西安府城。
前天把元帥府在咸寧縣衙張貼的招賢榜文揭了,求見劉承宗,希望能把城內的軍械庫騰出來,恢復關中書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這也是馮從吾的學生。
劉承宗跟祝萬齡談了談,談得挺好。
老頭拒絕出仕,劉獅子拒絕騰軍械庫,雙方很誠懇地交換了意見。
當然這不是談話的主要內容,而只是沒談妥的事。
至少祝萬齡知道了劉承宗的心意,劉承宗給出承諾,關中書院肯定要恢復,而且作為元帥府最高學府,還要擴建。
但不是現在,因為新的軍械庫還沒修好。
況且,書院要在學政的管理框架下執行,元帥府現在連個督學都沒有,怎麼恢復啊?
劉獅子說:“你這麼關心書院,來給我當學政吧。”
劉承宗已經很誠懇了,祝萬齡更誠懇。
他說我天啟年就被革職過,現在又被皇上削籍,以百姓的身份活了好幾年,日子過得也不錯,出仕不出仕,兩可之間。
明軍在城內抄家索餉,大元帥把那些亂軍依法懲處,安定了西安府局勢,這很好。
我也可以出仕,但同樣不是現在。
至少元帥府別進西安府城仨月,就被攆走了,到時候我還不如不出仕呢。
學政重任,大元帥另請高明,請容我再看看。
劉承宗明白,這是屁話。
什麼懲處亂軍之類的都是場面話,都是聰明人,誰不知道那些事是誰讓乾的,那只是一塊元帥府斂財的遮羞布。
真正原因,是孫振生和梁興得了御史官職。
士人們的心思鬆動了。
兩個既無跟腳,也無功名,更無功勞的商人。
只是到元帥府轉了一圈,就搖身一變,成了掌管鹽法茶政、手握重權的御史。
這事在三原、涇陽乃至整個西安府引發軒然大波,千金馬骨的評價兩極分化。
不僅僅因為這倆人的出身,更因為其被元帥府授予的官位。
什麼叫御史啊?
元帥府的御字是哪裡來的啊?
人們對此事的情感複雜,超過三個人聚在一起,罵的都是劉賊僭越之心昭然若揭!
但如果兩個人甚至一個人關起門來,那進士舉人和賦閒里居官員,就要琢磨琢磨,元帥府有沒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了。
御史這個官職,品級歷來不高,意思也很簡單。
史,是先秦天子、諸侯、大夫、邑宰身邊掌管記錄的史官和秘書官。
御字就更好理解了,古代的時候,國君身邊的史官,就叫御史。
這幫人因為掌管機要檔案,自然就會稱為國君耳目,承擔一部分打小報告的職責。
到明代,御史已經不記錄歷史了,專門負責打小報告,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常駐各地打小報告的,叫監察御史,常駐十三道,總共有一百一十個。
第二種,則是巡鹽、巡茶這種因事而設的名目,漕、農、關、江、城、田、倉等等。
總之,皇上想看哪兒的小報告,就弄個耳目派過去。
人選上一般都會選擇身家清白、未沾官場習氣的進士和國子監監生巡查地方,意在用其書生意氣,激濁揚清。
官職不過七品,權力更是一點都沒有。
唯獨沾了御字,殺傷力非常強,一個小報告打上去,就能讓人摸不著頭腦。
這兩個官職的授出,對西安府人心影響極大。
許多人在這個時候,才終於認真審視劉承宗,試圖預測這個兵勢洶洶的叛軍頭子,有沒有割據天下半壁的可能。
但是站在歷史朦朧的硝煙迷霧中,看向未來總是模糊不清。
劉承宗對前景非常樂觀,認為眼下陝西士大夫陷入迷糊狀態,對元帥府是好訊息。
至少不會出現他前腳領兵北征,轉頭就後院起火的情況發生。
不過在北征之前,劉承宗得先把漢中拿在手上。
而前往漢中的人選,已經定下來,是平涼知府蔣應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