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制科考試
四更時分,天色還是黑黝黝的一片,長安各坊計程車子們便早早地起床了,今天是九月初四,是新帝即位後的第一次制科考試,這次制科考試原定在八月二十五日,由於內遷的契丹人和沙陀人都希望能參加這次考試,故朝廷決定將此次考試延遲了十日,原定八月底的職官考試也一樣延遲十日。
制科考試不同於常科,所考題目沒有固定式樣,或詩歌、或策論,不一而定,一般都由皇帝來出題,而且這次考試也有許多新的變化,把原來的三場改為兩場,並第一次採用糊名制,待錄取結束後才能知曉考生的名字。
這種新變化是形式上的一種改革,錄取也能立刻授官,還是要由御史臺考察德行,有不孝、不敬、嫖娼、惡賭等德行不足者一概刷下,由後來者補上,就算授替補官後才被發現也一樣要被取消做官的資格,這些規矩早在士子們領考引時便已講清,故平康坊青樓業雖盛,但考試期間卻生意蕭條之極。
這次將錄取兩百名進士,是歷屆進士之最,雖然中了進士並不能直接當官,但今年出現的一些細節變化卻令士子們歡欣鼓舞,首先便是制科考試三天後將舉行大唐職官考試,這也是第一次出現的新情況,據說這次職官考試後將裁掉一大批不稱職的官員,將騰出位子給制科考試的錄用者,如果這僅僅只是一種傳聞的話,那另一件事卻頗能說明問題。
一般而言,科舉考試都是禮部第一考,考中者授進士或明經等資格,然後是吏部考,透過吏部考後才能正式授官,而這次制科考試卻不是由禮部主持,而是直接由吏部來主持,也就是說,考中後就沒有第二次吏部考了。
這個變化雖然細微,但足以讓士子們為之沸騰,糊名、取消吏部考、御史臺監督,這三個新的變化就意味著貧寒子弟也有平等的機會與官宦及世家子弟競爭了。
鄭州考生白居易住在崇仁坊的順風第五客棧內,順風客棧在長安有十五家分號,以廉價、乾淨、方便著稱,只提供三人間宿房,沒有單間,吃飯洗漱等事情都由考生自理,與白居易住在一起的是長安士子柳宗元,柳宗元的背景和白居易完全不同,他是高門世家,柳氏家族自古就是河東望族,他的父親柳鎮在天寶年間任太常博士,前年因生病而退仕,儘管柳宗元在長安有大宅,但他和白居易十分投機,便索性也搬到客棧與他同住。
同房的還有另一名士子,很巧,正是已中了進士又重新參加考試的河東士子郭牧,郭牧今年已經三十歲,和年輕的白、柳二人相比,他是老大哥了,但就是這樣,郭牧還是擺不起老大哥的架子,他驚訝地發現白居易和柳宗元二人文采卓然,他竟是遠遠不及。
郭牧這幾天有些緊張,昨晚複習到很晚才睡,以至於白柳二人起床後他仍沉睡不醒,終於他被走廊上急促的腳步聲驚醒了,微微睜開了通紅的眼睛,本能地瞥了一眼窗外,天色已經麻麻亮,如一根針在他的身體上猛戳一下,郭牧枯瘦的身板從床上驀地彈起,驚叫道:“白老弟,柳老弟快起來,今天可是考試的日子。”
“不急,時辰還早!” 白居易笑笑從門外走了進來,他穿了一身青色長衫,頭上熱氣騰騰,神采飛揚,想必是剛從外面跑了一圈歸來,他拿起一副碗筷笑道:“倒要先去吃飯,今天店家免費提供早飯,晚了,好菜可就沒了。”
“柳老弟呢?” 郭牧不好意思地穿上衣服,見柳宗元的床也空了,被褥疊得整整齊齊,他的老臉微微地紅了。
“他的考引在家裡,他一早回家了,從家裡出發。”白居易笑了笑,快步走出門去。
長安的九月已進入中秋,天還未大亮,但空氣中霧氣瀰漫,帶著一絲初秋的寒意,早飯已經吃罷,順風客棧的一百多名士子收拾好了考試行禮李,都擠在大門前等待著進奏院的馬車,考試將始,眾考生竊竊私語,客棧門前嘈雜一片,大多是在討論今天的考題,但很快,隨著蘇州的第一輛馬車到來,士子們分手的時間到了。
為本州士子準備趕赴考場的馬車,一直是各州駐京進奏院的傳統,這次制科考試也不例外,儘管制科不同於常科,但這是新帝即位後特地舉行的首次科舉考試,各進奏院十分重視,儘量從已進駐官員的手中搶出幾輛馬車,來安排本州士子的出行。
一盞盞橘紅色的燈籠在客棧門口出現,幾個大州的馬車已經先後來過了,帶走了一大批本州士子,這次制科考試人數眾多,因此主要分在四個地方舉行,一個是崇仁坊的翰林院,一個是皇城的太常寺,另一個則是大明宮的宣政殿,還有一個是東宮的明德殿,而當今皇上為了以示恩寵,特將中原、河東及長安的考生安排在大明宮宣政殿進行。
這樣一來,鄭州士子白居易去大明宮步行不便,就得非坐馬車不可了,可他左等右等,鄭州進奏院的馬車還是沒有來,客棧前只剩下二十幾人了,這時,遠方又來了一輛寬大的馬車,特殊的橘紅色燈籠昭示著這也是運送考生的馬車。
“是汾州的馬車!”幾個衝上去計程車子又沮喪地退了下來,而郭牧卻高興地拎起行李迎了上去,他忽然似想到什麼,便回頭對白居易笑道:“反正都是一處考場,白老弟不如與我一起去吧!”
白居易搖了搖頭笑道:“多謝郭兄好意,我再等等。”
“你是中原的考生嗎?” 汾州進奏院的官員是個白胖的中年人,他見白居易是孤身一人,便和善地笑道:“中原幾個州的馬車在平康坊便已坐滿,不到這裡來了,若是同一個考點,你不妨搭搭順風車。”
“是啊!白老弟,等會兒還要檢名,去晚了會影響考試的,你還是上車吧!” 郭牧再一次邀請道。
白居易想了想,便拱手謝道:“那恭敬就不如從命了。”
他坐上了馬車,馬車緩緩啟動,很快上了大路,向大明宮方向快速地駛去。
由於今天和明天是舉國矚目的制科考試,同時也為給官員們時間準備職官考試,所以這兩天朝廷特地放假,大明宮內冷冷清清,只有少數安排當值的官員出現在大明宮內,大明的側門望仙門緩緩地拉開了,一輛輛滿載士子的馬車在百名飛騎營騎兵的引導下駛入了大明宮,氣勢宏偉的大明宮宮殿群頓時激起了士子們的一片驚呼聲,這裡便是大唐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所在,遠方數里外的含元殿更是讓無數士子們心醉神迷,白居易也默默地望著這座規模宏大的宮殿,他心中充滿了無盡的嚮往。
近萬名士子分五佇列在宣政殿前廣場上,黑壓壓一片,有士兵在維持秩序,白居易和郭牧來得稍晚,排在了後面。
“居易,郭兄!”有人在低聲地叫他們,二人尋聲看去,只見柳宗元從隊伍前跑了過來,激動地笑道:“我一直在等你們,怎麼才來。”
他見左右無人,便壓低聲音道:“我聽到一個訊息,這次制科主考竟是戶部尚書韓滉,副主考是吏部侍郎胡庸,三天前才宣佈考官名單,所有的考官當即就不準回家。”
柳宗元是世家子弟,他的訊息自然可靠,不等白、郭二人說話,柳宗元又道:“還有一個訊息,這次制科將不考貼經。”
‘不考貼經?’白居易和郭牧對望一眼,報名時大家就得知要考詩和詩評,大唐讀書人當然要靠做詩,但詩評卻是第一次開考,大家都在議論當今天皇上的出題當真是別出心裁,不料今天又得到訊息,將不考貼經,郭牧的臉色頓時無比沮喪,他為母結廬守孝三年,很多經論都忘了,這兩個月為了參見制科考試他拼命惡補了經文一番,不料竟不考。
“詩評要佔四成的分數,考詩評最能看真正的水平,這種方式最妙不過。”柳宗元異常興奮,這可是他的擅長,他忽然見郭牧神情憔悴,眼中仍有血絲,不由有些埋怨道:“明知今日是考試,郭兄昨夜為何還要熬夜,就不怕考試時影響發揮嗎?”
郭牧苦笑一聲道:“我以前一直把精力都放在經義上,對詩倒沒有重視,可好,今兒不僅要考詩,還有詩評,我想當今皇上頗重民生,便將寶壓在杜工部的詩上,昨夜便惡補一番。”
白居易聽他底氣不足,又問道:“若不幸未能高中,郭兄可要返鄉?”
郭牧神色黯然,他搖搖頭道:“為湊路費,家裡的幾畝薄田已經賣了,若不能中,我就打算去安西從軍,在邊疆建功立業,白老弟,你呢?”
白居易微微一笑道:“若不中,我也隨郭兄去安西從軍,你看可好?”
“白老弟大才,怎會不中?”
郭牧笑了笑,脫下兩隻鞋往天上一拋,‘啪嗒!’兩隻鞋面朝上落地,他撫掌大笑道:“不妨!今番是順卦。” 白居易和柳宗元見他有趣,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噓!”旁邊一人低聲止道:“莫要吵,已經開始了。”
三人精神一振,探頭見前面果然有了動靜,宣政殿的大門已經開啟,十幾個引路童子手執橘紅燈籠站在門內,燈籠上隱約有些黑字,估計是考場號,又出來十七、八個官員,開始逐隊頒發考引。
“鄭州白居易!鄭州白居易!”
白居易連忙高高舉手應道:“在這裡。”
過來二名官員驗了他的考引,又仔細打量他,‘身高七尺,國字臉,左手有一傷疤。’確認無誤,這才把入場證給他,白居易接過,見上面是‘甲區三千二百一十八號’他連忙又問其他二人,“你們是哪裡?”
“我在乙區。”郭牧看了看自己的入場證道。
“宗元兄呢?”
“我也在乙區。”
拿到入場證,幾支隊伍開始緩緩走上臺階,白居易拉住柳宗元笑道:“咱們不在一個考場,呆會兒考完不一定能碰著面,宗元兄可自回客棧。”
“好!祝居易兄發揮出高水平。” 柳宗元拱拱手,大步離去,眾人走上大殿門前,軍士搜身驗過考引和入場證後,大家隨引路童子各自去了考場。
宣政殿是大明宮僅次於含元殿的大殿,共分為主殿和左右偏殿,主殿可容萬人同時考試,兩個偏殿也可容納數千人,大殿裡已經用簡易的木板隔出了七千個考位,每個考位中放置一席一桌,桌上已有紙和筆及其他一些考試必備的物品,而考生自帶的紙筆要統統上繳。
足足用了一盞茶的功夫,白居易才找到了自己的考位,他坐了下來,心中有些砰砰直跳,前面是走道,背後和兩邊的考生都已悉悉索索就坐,沒人敢說話,入場證上寫得清清楚楚,入場後交頭接耳者視同作弊,若有內急可由監考官領出去,第一天考試是詩和詩評,一共考四個時辰,下午結束,其中的清水和午飯都將由考場提供。
“各位,我就是今天的宣政殿甲區考場的主考官,在下姓胡,也是吏部官員,下面我宣佈考場規則,第一,不準交頭接耳.”
主考官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上回蕩,眾考生皆在凝神靜聽,這時,幾名從事推著裝滿考卷的小車走來,一人將一份考卷遞給了他,低聲囑咐道:“先糊名再動筆。”
白居易已經無心再聽考場規則,他在考卷邊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考引號,又用桌上準備好的糊名紙條小心地將名字糊住,這才展開卷子,考題共兩部分,前部分為詩,命題是長安一景,須參照《文選》而作,這倒不難,唐人只要讀書都會寫詩,只是水平高低罷了。
難的卻是第二部分:詩評。水平低者只能就詩論詩;水平中者,可引申出此詩的歷史背景;而水平高者,甚至可評述作者的政治見解以及當時政治清明或社會動盪的根由。
白居易的心‘砰!砰!’亂跳,不知今天是什麼題目,眼睛一閉,猛地翻開考卷,半晌,他微微睜開一條縫,又湊近細看,竟怔住了,題目正是郭牧昨夜和他辯論過的三吏三別,杜甫的名詩,其實也就是要寫安史之亂的根源和人民疾苦。
白居易興奮之餘,卻也有點佩服郭牧的眼光,果真被他押中了題,看來當今皇上真的是關注民生,時間已不容他多想,動筆的鐘聲響起,白居易心靜下來,思路慢慢地飛到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大唐轉折年代。
滿屋只聽沙沙筆響,偶爾傳來乾澀的咳嗽聲,考官鐵青著臉,手持一把鐵戒尺,揹著手在考場內四處巡視,眼光銳利,任何人一絲小動作,都休想逃過他的眼睛,不時有人輕輕招手,示意自己內急,需要去方便,考官一努嘴,立刻有士兵陪他出去。
兩個多時辰過去了,白居易已經一口氣寫完了詩評,洋洋灑灑近萬字,他又翻回考卷,準備做詩,詩的題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