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揚州立威
清晨,長安城外,楊柳已經發青,小小的結點凸出在枝幹上,今年的倒春寒格外漫長,空氣中依然寒意十足,樹幹還凝著一層白霜。
一千騎兵護衛著戶部侍郎李清及一眾幹吏前往揚州公幹,此刻他們正和送行的家人依依惜別。
簾兒抱著孩子和小雨一起對李清仔細叮囑,李清輕輕捏了捏孩子粉嫩的小臉,笑著一一答應,他眼一瞥,只見不遠處的一株柳樹下,一輛漂亮輕巧的馬車正靜靜停在那裡,車簾半開著,卻看不見佳人的臉。
簾兒見李清有些失神,便笑著推了他一把,“去和驚雁道別吧!她情緒不好。”
李清催馬上前,車簾裡還是靜悄悄的,當他下馬走近,車窗上驀地露出一張清麗絕倫、滿臉淚水的臉,眼睛紅紅的,嘴唇被寒風凍得青紫。
她呆呆地望著李清,哽咽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李清走到車窗前,笑著給她拭去臉頰上的淚水,“不要哭,笑一笑,你父王已經答應我們的婚事,等我回來我就娶你,老規矩,花轎從後門出去,前門進來。”
他的最後一句話讓李驚雁‘撲哧!’一笑,笑妍如梨花帶雨,嬌豔無比,她伸手握住自己臉頰上的手,久久捨不得放開,“昨晚我大哥一直在勸我、命我,硬逼我與你分手,後來我們便吵翻了。”
李清微微一笑,“你也別怪你大哥,他只是比較拘泥於禮法,只要面子上好看,卻不大管你的婚姻是否幸福,若你不是嫁給我,想來我也會是酸溜溜的,大唐宗室第一美人,怎麼會嫁給一個齷齪小子。”
李驚雁嫣然一笑,“貧嘴!你齷齪嗎?在我看來,你比誰都英雄!”
她笑意稍斂,凝視著李清的眼睛,清澈的雙眸裡流露出從未有過的堅決和果斷:“李郎,你且放心去吧!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除了你,我誰也不嫁!”
李清被她的堅貞所感動,他略有點粗暴地拉過她,在她唇上重重一吻,隨即在她耳邊鄭重道:“我不准你說個死字,不管是誰也休想將你奪走!就算皇帝老子,我的刀也決不答應!”
李驚雁目光痴迷,雙手死死摟住他的脖子,略帶一絲哭腔道:“李郎,我不要你走!”
“傻丫頭!只有分別的痛苦才會有相聚的甜蜜,好好照顧你簾兒姐和小雨,我去了!”
他輕輕扳開李驚雁的手腕,大步走到戰馬前,翻身上了馬,微笑著向她揮了揮手,一扭頭,便飛馳而去。
一輪紅日從雲中噴薄而出,溫暖的陽光漸漸融化了白霜,一行人向送別的家人依依告別,旌旗招展,迎著萬丈金光,逶迤著向東南方向緩緩開去。
隋文帝滅陳,將六朝金陵夷為平地,改名為升州後,揚州(天寶元年改名為廣陵郡,為讀者不糊塗,還是叫揚州)便漸漸成為東南的重心,隋煬帝開掘運河,疏通漕運,揚州又一躍成為漕運的中心,東南半壁江山的物資便在這裡集中,源源不斷運往京師重地,也成就了揚州的商業盛名。
廣陵郡的錦、鏡、銅器、海味;丹陽郡的綾衫段;吳郡的三破糯米、方文綾;晉陽郡的折造官端綾繡;會稽郡的銅器、羅、吳綾、絳紗;以至於海外的珠香象犀、玳瑁翡翠等奇物,無不彙集於揚州,由漕渠運往長安。
商業的繁盛離不開農業的發達,潤州丹陽一帶的湖田,‘廣良田五千頃,畝收一鍾(一鍾為十石,一百鬥)’,再加之‘江都俗好商賈,不事農桑,以貨茗為業,來往於淮浙間,時四方無事,廣陵為歌鐘之地,富商大賈,通逾百數’。
如此種種,便出現了唐朝各大城市的商業‘揚一益二’的局面(不考慮長安),使商人云集於揚州,也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絲織品、瓷器、紙筆,各種工坊林立,甚至出現了五百張綾機的千人工坊。
李清一行,朝行暮宿,出了潼關,從陝州(今河南三門峽)的天寶河上船,走漕運前往揚州,行了近半個月,這一日,便漸漸到了揚州地界。
正是細雨紛飛,江南煙雨朦朧之時。
李清換了一身月白色軟袍,低頭從艙內出來,見度支員外郎第五琦立在風中,衣襬飄揚,正凝視著兩岸風光,口中喃喃吟誦。
李清走到他身後笑道:“禹圭兄,看你一路留連山水,莫非也是第一次來揚州?”
第五琦搖了搖頭,望著在岸上垂柳間穿行的幾頭水牛,感慨道:“前幾年我為韋尚書的從事,在陝州疏通漕運,多次往返於揚州和洛陽,那時雄心萬丈,如一支犀利的箭,不知回頭,可現在一夜之間韋尚書已倒於黨爭,可江南秀麗依舊,讓我不由生出‘魂兮歸來哀江南’之嘆。”
李清緩緩走到他身邊,指著幾個爭相爬上牛背的牧童,道:“禹圭兄若想逍遙自在、不爭世事,只管學那幾個牧童便是,自古庸人無困惑,所思所想不過是口腹之慾、聲色之娛罷了,大丈夫既然踏上仕途,就要一展胸中抱負,為國家興盛、為天下黎民做一番事業,若患得患失,不敢作為,豈不是辜負了這數十年韶華,禹圭兄且拋去屈大夫的‘魂兮歸來哀江南’,記住另一句話:‘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滄海一粟’,第五琦不由動容,是啊!人之一生,立於天地滄海之間,是何其渺小,自己對新鹽法的推行顧慮重重,確實是過於膽小了,他只覺胸中豁然開朗,豪氣萌升,急忙後退兩步,向李清長身而躬,“多謝李侍郎之言,禹圭茅塞頓開,甘願為犬馬,為新鹽法效力。”
李清一把挽住他,訝然笑道:“你為我的副手,難道現在才決定推行新鹽法麼?”
第五琦苦笑一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年輕一點的,或許與李侍郎一樣有銳氣,可象我這般中年之人,必然會思前想後,判斷眼下形勢,多少會有些顧慮。”
李清命人拿了兩把椅子,與第五琦坐下,方才問道:“那你說說,現在是什麼形勢?”
第五琦看看兩邊無人,這才低聲道:“前幾年韋尚書主管漕運之時,曾查獲一支私鹽船隊,所運私鹽達萬石,本來要大興牢獄,後來才知道這是慶王的私鹽,韋尚書為此密告皇上,最後宮中來人送來一份密旨,韋尚書便將這支船隊放了,由此可見,今上是縱容諸子所為。
鹽、茶、酒、鐵,這幾樣東西都有暴利,京中哪個王子不染指,其實我們這些老吏心裡都清楚,李侍郎去揚州名義上是推行鹽法,實際上就是和慶王、永王較量,只要控制了鹽源,他們在京中再有天大的本事,也無可奈何了,他們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此去揚州,必然有一場惡戰,但是”
說到此,第五琦有些遲疑了,眼光中流露出為難之色。
“但是什麼,說下去!”李清命道。
“這就是我們顧慮所在。”第五琦嘆了一口氣,“皇上既然命李侍郎去揚州,卻不給尚方天子劍,說明皇上還是有保留的。”
李清沉吟片刻,“那禹圭兄認為我第一步該做什麼?”
“立威!”
第五琦果斷地道:“只有立威,才能激發士氣,將大夥兒的心凝聚起來。”
李清的眼中閃過一道會心的笑意,他起身在船邊走了幾步,忽然回頭笑道:“其實我的打算也是立威,但卻比你想得更深一層,兵法雲,‘示弱以誘敵’,我這次來,早已驚得雞飛狗跳,對方豈會沒有準備?該藏的藏、該躲的躲,是不會讓我有機可趁的,只有反其道行之,走一愚招示弱,打亂他們的部署,才能在亂中發現端倪。”
他見第五琦依舊半懂不懂,便上前拍拍他肩膀笑道:“你就等著看好了。”
揚州以下共領七縣,七萬七千戶,常籍人口四十六萬人,中國自古以來的統計都只算常住人口,比如毗鄰香港的某某市高呼人均gdp過萬美元,傲立於發達國家之列,可是這個人均萬美元就將幾百萬流動人口的貢獻給剝奪了。
所以天寶五年的揚州實際人口,還應加上外來的商人、腳伕、駐軍,還有大量無籍的黑戶、奴隸,少說也超過六十萬。
江都縣為州治所在,揚州大都督府也設在此處,武唐以後,國家軍事重心逐漸移到邊州,再加上府兵制衰落,揚州的軍事職能已大大降低,大都督府徒有虛名,但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富庶的江淮地區又成為各軍閥窺視的重點。
風漸漸大了起來,河水卷著白色的泡沫拍打著岸邊,李清的官船到了江都外圍後便堵塞了,七、八條長長的船隊停滯在河渠中,一眼望不到頭,人可以在各船間跳躍,行到對岸去,岸上只見數十名官兵在跳腳大罵,命民船讓路,民船裡不斷傳來男人咒罵聲、女人的埋怨聲和孩子的哭聲。
李清坐在窗前,看見了這幅情景,眉頭不禁一皺,吩咐手下親兵,“去給我問問旁邊船上之人,為何這樣堵塞!”親兵領命去了。
他又回頭問第五琦,“以前你來揚州,也是這樣堵嗎?”
“我每次都很順利,從未遇到這樣堵過。”
這時,旁邊站起一小官,約三十歲上下,他向李清施一禮道:“屬下倒知道一二。”
李清認得他便是韋見素推薦給自己的能吏,金部司下主事劉晏,歷史上劉晏在代宗年間為相,大力改革財政,也是從鹽鐵入手,將第五琦在鹽鐵專賣法中實行的官府統購統銷該為官府統購,再分銷給鹽商,減少中間環節的腐敗,緩和被打壓的商業,被後世譽為財相。
李清饒有興趣地看了看他,道:“那你說說,這是什麼回事?”
劉宴走到李清面前,躬身道:“這種情況,如果在夏秋則不會存在,春汛未至,河水吃水尚淺,一般不準重船行使,但屬下聽說,從前年起,各地漕吏為多抽稅,便默許重船行使,使得冬春兩季大船擱淺之事時有發生,從而嚴重影響了漕運,今天這情況,估計就是這樣。”
不一會兒,親兵問明情況而來,向李清稟報道:“屬下已問清,聽說起前方十里處,有兩艘運鐵船擱淺了,押船之人拒絕卸貨,所以導致堵塞。”
‘拒絕卸貨!’
李清冷笑一聲,這種情況一般民船是不敢的,不用說,一定是京中哪個權貴的私船,他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連連冷笑不止。
又過了片刻,幾艘引導船推開民船,硬清出一條水道來。
首船船頭站著一人,四十不到,眉目清朗、氣質倜儻,身著六品官服,整了整儀容,向李清座船高聲拱手道:“下官江都縣縣令柳隨風奉刺史大人之命,前來恭迎戶部右侍郎。”
李清緩步從船艙走出,負手站在船頭,斜望著柳隨風似笑非笑道:“柳縣令,人生何處不相逢,別來無恙乎?”
這柳隨風便是當年儀隴縣縣令,曾將李清下獄,後走了上層路線,被調到富庶的江都為縣令,聽到戶部侍郎話中有話,他不由一愣,將眼睛擦了擦再仔細看去,只覺有些眼熟,但在哪裡見過卻忘了。
“卑下糊塗,忘了在哪裡見過侍郎大人,請提醒一二。”
李清淡淡一笑,“忘記就算了,辛苦柳縣令,前面帶路吧!”
柳隨風拼命在回憶中掙扎,這位侍郎大人說不定是自己娘子的什麼遠房親戚,若認了親這便是一條升官之路,可無論他怎樣折騰,李清在他腦海中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實在想不起來了,他不由狠狠給了自己一個嘴巴,以示懲罰。
二十幾條官船在一條窄窄的水道中穿行,兩旁的船隻擠得活象八十年代的沙丁魚罐頭,行了約十里水路,李清的官船經過案發現場,只見兩條擱淺的大船橫在運河中,船頭站著一個管家模樣的中年人,十幾個家丁雁列身後,正狐疑地望著官船隊從僅留的一條小水道里擦岸而過。
“你們慶王府還是永王府之人?”
那管家聽出第五琦的口音也是來自長安,他不敢不理,臉一揚,傲然道:“我們是慶王府之人。”
“失敬了!”
第五琦敷衍他一句,官船便穿出了水道,前方水面豁然開闊,巍巍的江都縣城已經遙遙可望。
‘靠岸嘍!’稍公一聲高呼,二十幾條官船一溜緩緩靠向江都縣的駁岸,岸上頓時鑼聲齊鳴、鼓聲震天,舞獅耍龍者一浪高過一浪,數十名地方官員在刺史李成式的率領下,前來碼頭歡迎京城高官的到來。
從兩側的隨船先下來數百名士兵,清理路障、摒退閒雜人員,隨後,一塊船板搭上堤岸,開國侯、戶部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