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30章 襄阳之战(二)(1/2)

作者:甲青
 随着朱然在东南方对襄阳发起了猛烈攻势,步骘紧跟着也从正南方发起了进攻。

消息很快就传到正在东南段城墙上亲自督战的蒲忠耳里。

“无妨,吾已早有安排,让将士们按令行事即可。”

蒲忠强行控制着自己脸上的神色变化,故作平静地吩咐道。

但实际上,蒲忠先前心里未免存了一些幻想,吴寇陆战不行,更别说攻城。

孙权这个贼头,屡领十万兵马攻打合肥,都未能打下。

故而面对襄阳此等大城,说不定能让对方心生惧意,不敢放开手脚,全力攻城。

而且蒲忠在襄阳这么多年,自然是知晓南边的吴寇是个什么模样。

守国土尚有可观之处,要说主动对外征伐嘛……

贼寇的将领,越界抄掠百姓财帛为己所有,确实踊跃。

但真让他们打硬仗,攻坚城,却是不甚积极。

正是因为知道吴寇的习性,所以蒲忠才第一时间拒绝了吴寇的劝降——失守与守住之间,五五开,为什么不博一把?

毕竟自己的家眷可是在北边。

要是自己不战而降,妻儿老母可就要受到牵连了。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才刚过半日,南边城墙的守军,很快就送来了一个消息:

“将军,南边的贼子,人数众多,如今已经是在护城河上搭起了浮桥,南段城墙的兵力,怕是有些不足。”

襄阳东南面的护城河,与汉水相连,故深而宽。

但正南边可不一样,那个方向紧挨岘山,地势不够平缓。

所以比起其他方向,那边的护城河,要浅一些,窄一些。

但半日就被吴寇渡过了护城河,还是让蒲忠大吃一惊:

“怎会如此?”

他一边说着,一边脚步匆匆,向着南边城墙而去。

“贼势甚大,攻势甚猛,南段城墙兵力不足,故而不足以阻挡贼军渡河。”

蒲忠还想着把防备的重点放在东南方,哪知待他到了南边一看。

但见城下战鼓隆隆,喊杀声震天。

无数的贼兵正扛着轻梯,推着云梯,冒着箭雨,不顾伤亡地向着城墙推进。

蒲忠见此,脸上终于忍不住地当众现出忧虑:

“贼军攻城之心甚坚啊!”

他思虑再三,终于下令道:

“来人,传我令,调西边的那一营人马过来!”

“喏!”

身边有人提醒蒲忠道:

“将军,那一营人马,可是为了以防万一而设,若是此时调过来,后面再出什么意外,那将军何以当之?”

蒲忠苦笑,指了指城下:

“若是不调过来,恐怕现在就有些挡不住了。”

这个时候,蒲忠心里最后一点侥幸已经烟消云散。

想想也对,这一次主持攻城的,可是陆逊。

作为吴寇最知兵的贼将,陆逊岂是易与之辈?

说话间,但见吴寇的轻梯已经架到了城墙上。

长长的拒枪伸出女墙,阻止住轻梯的铁勾勾住女墙。

待城下的吴兵攀爬到一半,这才一声令下,举着拒枪的将士齐齐呐喊,用力地把轻梯推向城外。

随着轻梯的翻倒,轻梯上的吴军如同掉落的饺子,纷纷惨叫着向地面掉落。

更兼城头箭如雨下,檑木滚石呼啸而落,更是让攻城的吴军如在地狱。

只是这一切,根本没有让吴军有一丝退步。

他们仍是如同潮水般,一波又一波地不断向前涌来。

看得蒲忠是眼皮直跳。

他发现,自己是真的低估了吴寇这一次的攻城力度。

就连左右亦是默然好一会,这才又开口道:

“诚如将军所言,贼军攻城之志甚坚,与往日大有不同。”

这也是蒲忠有所疑惑的地方。

他所不知道的是,为了攻下襄阳城,陆逊不但定下了严苛的军令:

此次攻城不力者,皆斩!

而且“首攻入城者,可优先挑选城内女子财帛”的军令,早已是传遍吴军。

重罚以绝怠战,重赏以求勇夫。

吴军这一次,自然是与往日大不一样。

更别说,吴国此战,还得到了季汉的粮食援助,以及“租用”了一批兵器。

对于陆逊来说,这一批来自汉国的兵器,用于攻城,而非用于野战,未免有些遗憾。

但只要拿下襄阳,构筑起汉水防线,屏护南郡,让汉水之南,再不受到北军的威胁。

那么这点小小的遗憾,也就微不足道了。

站在楼船的最高处,陆逊遥望南边的襄阳城,目光深幽,没有人知道,此时的他正在想什么。

襄阳城的城墙大约高十来丈,不到十一丈。

但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已经算是极为高大了。

长安城与洛阳城,听说也不过十二丈左右。

但长安城和洛阳城这种城池,就算城墙再高大,也不过是为了体现出它的巍峨,衬托出皇权的威严。

事实上,就算长安和洛阳,有再高的城墙,对防守也没有太大的加强作用。

因为长安和洛阳太大了,占地太广。

这就会导致守军根本顾不过来。

想要面面俱到,就必须要在城中布置足够多的兵力。

而这样的话,大量守军不但会消耗太多的粮草——你当然可以提前存下足够的粮草。

但供水呢?

城内的水源基本都是固定的。

如果再被城外敌军掘地断了水源,那就更难受了。

还有,城内可长不出烧火用的柴薪。

特别是突然多出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守军,对城内来说,可谓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故而历史上,被围城久了,城内容易出现瘟疫,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城内连干净的饮用水可能都用不上了。

没有柴薪,就只能拆房屋,拿门板窗框梁柱来烧。

城内的老百姓,甚至可能连拿自家房屋来取暖的资格都没有。

到时候有个头疼发热的小问题出现,很可能就容易演变成无法救治的大瘟疫。

所以有利于防守的城池,要么是占据险要地利,要么是城坚池深。

城坚池深,并不等于越大越好,相反,城池规模不能太大——至少需要防守的地方,不能太大。

襄阳城就完美地符合了这个条件。

它的城墙足够高大,城坚。

它的护城河足够宽,池深。

它虽然算是个大城,但因为三面环水,所以真正需要防守的地方,其实并不多。

所以就算如今是以十倍兵力围襄阳城,但陆逊仍是脸色凝重。

一个传船借着风力,来到陆逊所在的座船下。

“禀上大将军,朱将军送来军报,贼军的帅旗,这几日一直呆在东南边,未曾离开。”

“且步将军也说了,城内贼军主力,如今已是尽调于南边与东南。”

听到禀报,陆逊脸色未变,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吩咐道:

“传我军令给朱步两位将军,让他们继续加大攻城力度,不可稍有松懈。”

“喏!”

得到了上大将军派人送过来的军令,步骘心里不免有些嘀咕:

“如此攻势,从一开始就尽了全力,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是再如此攻下去,将士只怕疲态已生。”

“到时候城池未下,反是伤了军中将士的士气,进退不得之间,怕不又得退兵?”

“上大将军如此知兵势之人,又怎么会做此等决定?”

只是步骘既然答应了陆逊,让荆州军全力配合拿下襄阳,心里就是有再多的疑惑,亦只能是暂时埋在心里。

如此又过了数日,吴军果然如步骘所料,攻城的士卒在全部轮上了一遍以后,出现了不小的伤亡过大。

再加上热血一过,终于冷静了下来。

攻势再不如一开始那般不顾生死。

步骘见此,终是再也坐不住了,把自己心里的担忧给陆逊说了。

陆逊闻言,问道:

“军中如今,将士可有畏战?”

“未曾,但士气已不如最初时。”

“那就鼓动士气,激励将士,继续攻城!”

“喏!”

如是又过了数日。

吴军连日攻城,已有大半月,一日都未曾停歇。

就连朱然,都忍不住地派人过来请示陆逊:

“上大将军,将士攻城日久,伤亡有些过重,可否暂停攻城三日再战?”

陆逊脸上不怒反喜,甚至这才露出笑容:

“朱将军都如此说了,那将士们定然是疲惫不堪,无心再战,且就先让将士们休息三日。”

待传令完毕,他又吩咐亲卫:

“去,你立刻带着人,亲自跑一趟,告诉丁将军,让他立刻率军前来!”

“喏!”

所谓的丁将军,正是时任偏将军的丁奉。

此时的丁奉,从一开始就奉陆逊之命,一直领军驻守在襄阳城的下游宜城的汉水之上。

在得到陆逊的军令后,他立刻让人扬帆启航。

丁奉所领的水军,其主力不过是四艘船而已。

但这三只船,可能是天下最大的四只战船:出云号、飞云号、盖海号、长安号。

这四艘大船,皆是楼船。

其中最大的那艘“长安号”,正是吴国大帝的坐舰。

共有五层,每层四周设置女墙,女墙与战格上均开有若干剑孔、矛穴,即可远攻,又可近防。

船上空间很大,可载三千将士,甲板上能够行车走马。

浮于水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