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知縣,應當這樣……”
宋九說道。
其實來到太原後,宋九邊防管得不多,也不用管,潘美在河東做得很好了,蕭規曹隨,沒必要畫蛇添足。
宋九將精力主要放在民政上。
河東戶數少得可憐,特別是中北部,現在的人口密度還不及落後的夔峽地區,儘管陸續遷徙了一些百姓,有的就安置在河東路的中路。
這個原因大部分是因為宋朝與北漢交戰造成的結果,也有一部分卻是整個河東水利建設落後產生的。
於是宋九便化作嶺南時轉運使的宋九,小心翼翼的經營著民政事務,從水利到民生,從作坊到種植養殖,從商業到運輸……事無鉅細,一一指導。甚至時常騎馬下去看,走鄉串戶,也不擺架子,與百姓交談,問題疾苦。
而且他跑的面積很廣大,不僅是太原,也去其他各州察看,一度讓太原附近各州軍官員壓力山大。
比如太谷縣這個武知縣,聽著宋九將眼前這個水堰缺點一一指出來,額頭上不停地涔出汗水。
但相反的,有一些有能力的官員春天也就到來了。
就在百姓好奇的圍觀中,郭大送來潘憐兒的信。
宋九開啟一看,微微一笑。
讓趙匡義向蕭燕燕低頭請和,是那個風計劃中的一部分。
但用韓德威交換玉蘋,宋九沒有說,這麼多年下來,許多遼國百姓擄到宋朝,許多宋朝百姓擄到遼國。相互俘虜計程車兵更是不計其數。其中不乏有將領以及官吏,宋九無法說出口。
不過宋九隱晦地說了一句,楚國伍子胥到了吳國,楚國悲催了,但伯嚭到了吳國。那就是吳國悲催了。象這種無能的遼國重臣,與遼國交易,再釋放回去,未必他能成為遼國的伯嚭,但最少讓遼國名臣韓德讓難堪。
其他的沒有再說,後面就看趙匡義如何想。
實際宋九料到趙匡義會這麼做。但事情未決定下來,宋九也就沒有向潘憐兒透露。
然而接到潘憐兒的信後,宋九忽然想到一件事,提筆在太谷縣衙書寫了一道奏摺,讓郭大遞向京城。
這時候京城同樣開了鍋。
倒不是為換玉蘋吵的,實際以前趙匡義就打算有這個想法。準備用蒲奴寧的兒子交換玉蘋,然而宋九看到蕭燕燕性格“囂張”,怕蕭燕燕不同意,反而將玉蘋加害,此事作罷。
用一個遼國西南招討使換一個小妾,有點兒不大適合,但宋九這個小妾不是一般人家的小妾。再說宋九立下這麼大功勞,未進入東府做首相,相反的下去了,這可能是朝廷一個補償吧。
吵得是另一件事。
趙匡義忽然改變主意,主動請和,這不應當啊,非是在岐溝關兵敗時,宋朝連番三次大捷,要請和的不是宋朝,而是遼國。
有的主和派默認了。但多數大臣認為皇上這樣做,是一件奇恥大辱,失了國體。
大嘴巴們如田錫王禹偁之流差一點要騎在龍椅上向趙匡義抗議了、。
無數宋朝大臣認為很委屈,可遼國那邊反應更讓他們憤怒。
王化基風塵樸樸去了遼國,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斬也扣押,但那是"chiluo"裸的藐視,它萬萬不會發生在蕭燕燕身上。
於是在幽州接見了王化基。
聽王化基稟報後,蕭燕燕與一干遼國大臣同樣傻眼了,這不合理啊!
當時沒有給回覆,讓王化基下去休息。
蕭燕燕留群臣商議,宋朝為什麼突然提出請和?
這是一場獅虎鬥,可能宋九一直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然而無蕭燕燕打下的江山,那可能來的未來遼聖宗,聖個怪啊!
趙匡義也不簡單,儘管他上位上得來歷不正,但不可否認他的拓取精神,只是趙匡義有些悲催,遇到最強盛的遼國君臣,還有最狡猾的党項人李繼遷崛起。若是幾十年後澶淵城下故事提前上演,放在趙匡義手中,很可能就讓蕭燕燕母子休想回去。蕭燕燕是一頭兇悍的猛獅,趙匡義同樣也能算是一隻惡虎。
所以這次請和太不合理了。
大家都在猜測,猜了半天,竟然推斷出來一個驚人的“真相”,宋朝出大問題了,會出什麼大問題呢,不是災害,前些年那麼大的災害,宋朝也安然渡過去,況且根本就沒有聽到宋朝有什麼重大災害,況且能逼得趙匡義請和的災害。那麼只有一種可能,趙匡義快不行了,這才將宋九調出京城,不然那個宋九影響力太大,會危害他兒子的順利權利交接。所以才與遼國議和,給宋朝一個平穩的權利過渡時光。
猜出這個“真相”後,蕭燕燕將王化基喊來,對於第二條私人請求,蕭燕燕也明白這是宋朝皇帝對勞苦功高的宋九補償,但她也無法拒絕,畢竟韓德威是韓德讓的親弟弟,再加上幾十名西南招討使將領與官吏,這筆交易遠超過了玉蘋價值。
這筆交易蕭燕燕認可。
但真正的請和,蕭燕燕卻提出了自己的條件,那就是宋朝將關南十縣交出來,石敬塘將這些地方割讓給我們遼國,俺遼國也不貪婪,只要將這些地盤一起還給我們遼國,餘下的宋朝土地送給我們遼國也不要,答應就兩國和好如初,不答應,繼續開打。
所謂關南十縣,就是瀛州與拒馬河南三關之地,一旦交給遼國,遼國兵馬直接就快布到黃河邊了。
王化基搖頭,無奈回去。
前面人剛到大名府,後面趙匡義得到他的快奏,又給了他一份詔書,只好重新騎馬返回幽州。
趙匡義又加碼了。
為了表示誠意,宋朝將這些年來所擄獲的遼國將士全部集合起來,與遼國交換戰俘。一比一交換。
這個人數比較多。然而許多戰俘在礦下面幹活,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多被折磨而死,因此宋朝現在只有一萬四千多名俘虜。擄到遼國那邊的宋朝士兵更多,特別是高梁河與岐溝關兩役。然而遼國所剩下的也不多,一部分有本領的官吏將領蕭燕燕聽從韓德讓建議,先後拉攏所用,若不聽,便殺害了。餘下的普通兵士大多數賞賜給各部做了奴隸。
也不要指望他們能過上好日子,不亞於宋朝的礦奴。
現在遼國一難以收回。二有許多人也被各部首領貴族活活折磨而死。
但想收回一萬來名俘虜還是可以的。
這筆交易似乎對遼國依然有利,因為遼國多是騎兵,他們價值比勝過了宋朝士兵。遼國人口基數少,擄來的百姓未必放心,這些原汁原味的兵士才是遼國忠誠計程車兵。
不過宋朝重內治,能換回來一萬多名戰俘。意味著最少有一萬來戶人家得以團圓。其中得失就看大家站在那個角度來分析。
總之,宋朝和意十足,誠意十足。
然而蕭燕燕還是那句話,交易戰俘可以,想和,還我們遼國關南十縣。
王化基嘆口氣說道:“太后,兩國億兆百姓是否能安居樂業。全在太后一念之間,臣聽聞太后信仰佛釋,佛祖慈悲為懷,難道太后不知嗎?”
“既知慈悲為懷,為何佔我關南十縣。”
這個理兒就沒法說清楚了。
王化基只好沮喪地與蕭燕燕拾成交換戰俘事宜,匆匆回國。
它是大事兒,想瞞也瞞不住。
宋九在徐河大捷後,大肆宣傳,舉國上下許多人成了宋憤,特別是李繼隆一句主辱臣當死。廣為流傳。
王化基剛到京城,就迎來遭到許多大臣的唾罵。
你好歹是堂堂的言臣之首,然而提出這種喪權辱國的請求,居然還沒有搭成和議,遭到羞侮而回。當辭職以謝君王。以謝天下宋朝百姓。
前線將士更是踴躍上書,請求朝廷再度北伐,以報這次的羞侮。
書上,全部不報。
並且趙匡義就當沒有這回事發生一樣,而是將戰俘集中起來,押到易水河畔,於易水橋交換。
……
“玉蘋,你終於能回去啦。”一個穿著黃袍的青年黯然說道。
“陛下,哪裡才是臣妾的家。”
“這就走了,朕有點捨不得。”
最少耶律隆緒所有算術全部是玉蘋與大小蘇教的,若沒有遼國這個小皇帝保護,玉蘋三人早就被蕭燕燕大卸八塊了。
“陛下,你是一個好皇帝。”
“朕是好皇帝嗎……不知道你們宋朝那個皇帝想請和是真是假。”
玉蘋同樣納悶。
當然,能回去是喜事,她父親在因為在戰場上打來殺去受傷,不久前去世,那個後母不提也罷,還有幾個弟妹,雖然同父異母兄妹,但父親一死,在那個勢利後母教育下,幾個弟妹同樣變得勢利,甚至她的那個二弟一度貪戀大小蘇的美色,借看望自己,想動手動腳,被遼國這個小皇帝發現,狠杖五十下抬回去。
這也讓玉蘋傷透了心,於是對北方這個家,幾乎沒有任何留戀了。
“玉蘋,你若回去,對你那個相公官人說一句,至少朕也不想打,兩國征戰多年,百姓太苦了。若是他有意,只要制止遼東不再反叛,就以拒馬河為界,朕會說服母后,同意兩國議和。”
事實遼國想佔有關南十縣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讓宋朝滅亡吧,不然將關南十縣交給遼國,不如讓遼國派十萬精騎駐紮在東水門外河洲上呢。
但宋朝想佔有燕雲所有十六州,那同樣不可能。沒有了燕雲,遼國與以前那些遊牧民族有何區別?縱然強盛一時,不久就會衰弱,如匈奴突厥等一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陛下,你做不了主的。”
若是宋九聽到耶律隆緒與玉蘋這段對話,肯定會驚訝。
不錯,耶律隆緒算是一個比較熱愛和平的皇帝。
這也是澶淵之盟能執行的真相之一,蕭燕燕死後,遼宋之間幾乎再無戰事。甚至遼國也不主動參與宋朝與西夏之爭。但到了他未來兒子遼興宗手中不行了,勒索宋朝加碼,又兵出西夏。
但玉蘋這句話卻點出真相。
你想和平,就能和平嗎?你雖是皇帝,可誰聽你啊?
可是蕭燕燕做錯了嗎?
就象宋九對太祖的認識。他的評價並不高的,國家極度倒退,百姓確實餓死了很多,某些方面還不秦始皇。但若非他於高麗交趾戰場上兩度擊敗美帝,若非珍寶島一役,若非藏南一役打下的底子。說不定整個中國又被一群餓狼撲上來撕得粉碎了。以至他穿之前,整個國家依然在享受太祖的餘威,美帝對中國打主意猶豫不決……
蕭燕燕的功勞就是太祖的功勞,甚至做得更好,民生上勝出一籌,軍事上更不差。生生打出一個和平環境,還享受到宋朝豐厚的歲貢!
不然和平……
當真宋朝後來幾個皇帝全部是吃素的?
因此在遠見上,耶律隆緒不及其母遠矣。
但現在出現宋九這個變數,一切有點不大好說了。
“陛下,我會帶給官人聽的,不過宋朝皇帝也未必聽臣妾官人的話,不然也不會發配到太原。”
耶律隆緒同樣在奇怪。放著這麼好的大臣,宋朝皇帝為什麼不重用呢?這些年,他聽群臣商議國事,宋九的名字出現機率都勝過了宋朝皇帝。甚至母親每每後悔,當初在岐溝關沒有擊殺宋九,以至邊境險象環生。
但這是國事,耶律隆緒生活不會對玉蘋說的。
耶律隆緒又拿出三塊玉佩,這是回鶻人進貢送來的和闐美玉,送給玉蘋與大小蘇。
三個女子齊齊彎腰施禮:“謝過陛下。”
玉蘋又說道:“臣妾走了,陛下一定要保重啊。”
拋開國家不談。只談個人,遼國這個小皇帝愛護百姓,重親情,重友情,比傳聞中宋朝那個弒兄鳩侄的二大王皇帝要富有人情味了。甚至在玉蘋心中,比陰陽怪氣琢磨不定的趙大也要強。
而且這個小皇帝也是她看著長大的,從小就教他識漢字,算術,此時分別可能是永別,玉蘋心中也有些感傷。甚至心中想,若是兩國真不打了,那該多好啊。
但她的想法在易水河畔眨眼就被擊得粉碎。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