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我為何未聽陛下提起?”
“我也納悶,當初陛下是說過,等局勢好了後,一定替永崎做主,但陛下登基後,隻字未提,二姐問及,我進宮問過一次,陛下略有些不悅,二姐也老了,便讓我直接問你。”
潘憐兒眉頭擰起,這時候一般女子出嫁年齡偏低,萬娘肯定未到出嫁之時,還早,但也能訂下一門親事。按照門第與爵位,這個柴永崎還是不錯的,況且他又是趙匡義的親戚。不過潘憐兒隱隱感到不對。
宋九也在思考,現在訂親,宋九根本就不會同意的,他在想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驀然意會,當時趙匡義是二大王,朝不保夕,思考問題的角度不會與現在相同。那時候符家是受害者,柴家也是受害者,他們兩家是趙匡義的親戚,因此也認同這門親事。
但現在呢,現在趙匡義是皇上了,看柴家又是兩回事。
他相信宋朝以後不會虐待柴家子孫,但不會相信這個鄭國公會世襲,也不會相信柴家如同演義裡所說的那麼尊貴。
這個沒關係,他選女婿是看人品,而非是家世。關健趙匡義不會這樣想了,自己若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官員,與柴家聯親倒也無妨,可現在自己是當朝副相,還略略有些名氣,趙匡義能放心嗎?
什麼親情,為了皇位,父子相殘,兄弟仇殺,夫妻反目的事例不要太多。再說,趙匡義也納了新皇后。與符家感情自然淡了一份。
想清楚後,宋九說道:“二郎。你聽我說,我想法有可能與他人兩樣。如憐兒,當初為何我上門提親十分困難,不是憐兒討厭我,而是她與張家差點搭成婚約,不大好反悔。這種事我不想在後代身上再發生了,女兒遲早要出嫁的,但不會提前訂下婚約,而是等她長大了後,相中了對方。我才與對方提婚約之事。二郎,鄭國公他也還小,等過幾年,我讓他們相見,若兩方都不嫌棄對方,那時候再談這門親事也不遲。”
沒有拒絕,但也沒有答應。
其實是拒絕了,雖然對柴家宋九持著同情心,特別是柴宗訓的突然死亡。讓宋九產生了心理轉變。但同情不代表著要搭上自己,只是宋九一直與符家兩兄弟關係不錯,給符昭壽一個臺階下。
符昭壽無奈,於是隨便聊聊天。就聊到南海上。
可以說今年是開始正規經營那一片島嶼,幾家皆投入不小的成本。
符昭壽很關心,兩人說了一些船隻在海上行駛安全。以及南方疾病等問題,符昭壽忽然問道:“九郎。你為何將那個小婢女也送到南海?”
“你們為什麼對她一起這麼關心?”
“二郎,南下有風險。”
“是有風險。但二郎,將角度換一換,自古以來,從嬰兒計算,將戰死的,病死的,災害死的,或者其他原因不得善終的扣除下來,有幾人是正常死於晚年?人生七十古來稀,非是人活不到那時候,而是非正常死亡比例太高了,因此很少有人能達到你先父那樣的高壽。這樣一想,南下那一點風險又算什麼?不但我讓她去,等我家寶兒玉兒稍稍長大一點,我也讓他們南下呆上一年兩年才回來。”
“啊。”
“為何中興之君不是太多,為何又說富不過三代,正是他們在溫室裡長大,不知外界飢苦,為何漢宣帝作為中興之主,善始善終,正是他有一段寶貴的民間生活經歷,才造就了明君。所以我讓兩個孩子南下呆上一段時間,給他們磨歷機會。”
“弟媳,你同意?”
潘憐兒點頭。
“你們夫妻果然是一對,與他人想法兩樣,”符昭壽啼笑皆非帶著兩個洋婢回去了。
潘憐兒問道:“你對柴家那個孩子有何看法?”
“看什麼看,若是其他人家孩子我倒也無所謂,只要人品中就可,但他是柴榮嫡系孫子,你認為陛下會同意?”
“難怪不同意。”
“帝王心思哪……”宋九嘆息一聲,但不是為柴家嘆息的,而是為接下來那件事發出諧嘆。
馬上宋九就要面對這個帝王心思了。
第三天宋九去政事堂,趙匡義忍不住問道:“宋卿,李瀚提議你想好沒有?”
宋九入朝後,大多數奏摺,或者詔書,他皆沒有反對,然而對大多數卻進行了變動,這個變動是在原詔書上做了修改與補充,進一步的完善它們。
但宋九本身卻沒有推出大的改革與詔令。
這一點與後來的宋朝名相王旦,呂夷簡很相似,也就是喜微調,而不是大動作的去折騰,以免波及到太多利益糾紛,產生麻煩。不過與老好人式的王旦相比,宋九多了一份活潑與主動,與大權在握式的呂夷簡相比,宋九多了一份謙遜。
也許宋九還遠沒有達到房杜姚宋的高度,但是能與戴至德、郝處俊這些名相相媲美了,關健宋九還年青,有無數上升空間。
這讓趙匡義很歡喜。
李瀚提議,趙匡義草詔,交給中書審閱,做為文人,無論盧多遜或者沈薛,自然對此舉萬分贊同,但在宋九這裡扣下了。
大家想法是一樣的,認為宋九是想進一步的完善它。
事實它也需要完善,難不成下一道詔書,自此各節度使不再轄管州縣就結束了?
不過時間拖長了,趙匡義終於沉不住氣。
他的心情宋九能理解。
向拱張永德等人罷去節度使,不是沒有節度使,還有。
平盧節度使趙延進,歸德節度使高懷德,彰信節度使崔彥進。天平節度使石守信,泰寧節度使折御勳(折御勳非直管。是留後代理),山南節度使潘美。忠武節度使曹彬,義成節度使楊信,鎮安節度使党進,永清節度使孟元喆,成德節度使劉審瓊,彰德節度使李漢瓊,義武節度使祁庭訓,安國節度使郭貴,昭義節度使樂繼能。建雄節度使王政忠,永安節度使折御卿,保平節度使杜審進,定國節度使馮繼業,保大節度趙贊,靜難節度使宋偓,雄武節度使張炳,定難節度使李克叡,淮南節度使候斌。忠武節度使王審琦……等等。
在趙匡胤手中一共產生了四十多個節度使,後來陸續取消了幾個,但大多數保留下來。
趙匡義這一年來取消的節度使最多,但繼續存在著近三十個節度使。
中間還有取別。例如折御勳的泰寧節度使是暫代,它無關緊要,曹彬等人的節度使成了虛職。是拿工資的,取消領代州縣的實權也不會在意。李克叡與折御卿的節度使是西北王,有沒有更不會在乎。人家甚至都不拿朝廷的工資。
然而還有近二十位節度使是真正有實權的節度使。
一旦取消,權利減少,隱形的收入也相對減少,要命的是他們手中還有數千兵士。
是李瀚提議的,但李瀚僅是見風使舵。
趙匡義罷免了趙普張永德等人節度使,其他的例如張全操犯了錯誤,李繼勳告老,多達近十位節度使取消,可朝廷也沒有再授予新的節度使,等於大幅度削減了節度使數量。
其次趙匡義三月時又下詔,讓各節度使子女進京擔任班職,雖授了官,但實際是人質。
因此李瀚猜測趙匡義的心思,提出這個建議。
不過這讓有些節度使不悅了,而且這些節度使多是趙匡胤提撥上來的,有的是趙匡胤的心腹,趙匡胤死得莫明其妙,部分節度使與大臣心中略略有些不滿。
一旦拖久,不能執行,引起騷動,騷動的後果嚴重就會導致譁變,最後甚至能威脅趙匡義的皇位安全。
但實際整件事的背後推動者是趙匡義。
之所以如此,還是他的帝王心。
北宋立國時諸將士輕視他,讓他對這些將士不放心。
安史之變,藩鎮割據,五代更替,給國家與百姓帶來了沉痛的教訓。
軍事上趙匡義一直是短板。
應當來說,也不全是壞事,舉宋一朝,武將沒有形成國家危害,至少內部比較安定。
讓宋九感到驚訝的是他發現趙匡義非是想黜武重文,朝廷撥出更多的錢帛用於豢養兵士,製造武器盔甲,趙匡義本人時常檢閱禁衛軍,又剛剛在城南建閱兵臺,由崔翰指揮,檢閱所有京畿地區軍隊,看到長達二十里路的軍隊號令如一,陣型整齊,趙匡義十分高興,將他的黃金衣帶賜給崔翰。
但是,但是……
有軍隊,沒有得力大將能成麼?或者大將積極性不高,又能打好仗麼?
強行勸阻是不可能的,為了這件事,宋九想了許久。
看著趙匡義,宋九道:“陛下,臣以為一個人想要成功,一是天運,二是努力,三是智慧。青年有作為的唐明皇造就了明相姚宋二張,晚年昏庸安於享樂的唐明皇卻造就了李林甫的專權,楊貴妃豔名史冊,杜子美的悲涼詩篇,唐朝的衰落。若是臣不遇到陛下,也不可能坐在政事堂議事,這同樣是臣的天運。”
宋九對後來一句名言很不恥,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與百分九十九的汗水,然而若沒有運氣能成麼?若是愛迪生跑到工匠為下品的明清,他能不能有那樣的成就?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七分打拼,三分天註定,這個七分打拼裡還包括了努力與智慧,運氣在一個人作為當中佔的比例不低。
當然,宋九在這時說這句話,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不過趙匡義古怪的看著宋九,不知道宋九說一個人能不能成功,與削節度使之權有何關係。(未完待續請搜尋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