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9章 軍制變了

作者:安化軍
與杜中宵和姚守信幾人走在軍營裡,石全彬一直在考慮營田廂軍的軍制。他出身內侍世家,幾代人自五代時便在宮中隨在皇帝身邊,可謂是見多識廣。幼時被石家收養,隨在父親身邊,不但是熟知宮中典故,也讀書認字,讀過不少書。從小黃門一步一步做起來,宮中掌過權,出外任過官職,沿邊也曾帶領千軍萬馬過,見識自非一般人可比。

想了許久,石全彬猛地想起,杜中宵在營田廂軍的做法,不就是類似於兩漢的郡國兵嗎?正是因為類似於郡國兵,知州掌軍冊,怎麼可能不重視?與治下的其他軍隊比起來,這些人更可靠。

不過與郡國兵不同,這些人除役之後,只是帶個鄉兵的名頭,並沒有春秋教閱。不過只要州中的甲仗庫在,這就是一支潛在的軍事力量,能夠與其他軍隊抗衡。

想通了這一點,石全彬也就明白杜中宵為什麼強調是由知州掌軍冊。後世常說這時的官員,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其實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知州。知州不全是文官,重要地方大多都是武臣。州一級的主官不是隻有知州,還有直接用武將的刺史。而知縣不管軍,非京朝官的知縣就是縣令,屬於文官序列。

此時的知州到底不是兩漢時的一方諸侯,權力早已被分割,手下多一支這樣的力量,也並不會讓人起什麼異樣的心思。只是掌軍冊,手中就有可靠的力量,少受通判和監司的牽制。知州要想有兩漢時郡守的職權,必須加一大堆使職,如帥臣經略使就例有一長串兼職,只是簡稱其為經略使而已。沒有兼職,知州職權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不是一方之主,而只是附屬於朝廷的一個官職而已。

如石全彬是陵州團練使,如果真去陵州回本鎮,他就是那一州的主官,不會再設知州。如果朝廷加一句不簽署本州事務,那就是個閒官,還會有知州及相應官員。州府本就是藩鎮,節度、防禦、團練、刺史、觀察等印一應俱全。只是極少的情況下,才會讓這些藩鎮官實任,是一種特殊的榮耀。在藩鎮官實任的時候,他們的職權遠大於知州,幕職官全部對他負責,名義上不再是朝廷外派。

宋朝削藩鎮,不是沒有藩鎮了,而是絕大多數只有名義,藩鎮還在那裡。平時藩鎮各印,是由州里的官員分掌的,很多政務軍務,制度上仍然是用藩鎮的名義發出。

石全彬對此知之甚明,軍制上向兩漢郡國兵靠攏,也是軍制改革的一個方向。只要州里的事務是知州主管,而不是節度使、防禦史、團練使、刺史,朝廷就不必擔心。

一切想通,石全彬才知道自己還是小看了營田廂軍,小看了杜中宵。設立營田務衙門,再加上營田廂軍,杜中宵其實同時試驗了兩種制度改革。一是因為田都是新開墾,營田務所屬的民戶類似於均田,各家田地相差不多,貧富比較平均。依附於營田務制度,營田廂軍類似於郡國兵,是透過學校從良家子中選出來,他們的待遇和軍功是由地方分擔的。

全用良家子從軍,軍官和兵員在地方都是民戶,營田廂軍與此時的禁軍和廂軍完全不同。偏向於郡國兵的選拔制度,又使其與弓箭手、蕃兵甚至出現苗頭的保甲也不同,與唐時的府兵也不同。

營田廂軍選拔而來,對地方並不特別依賴,軍需全部都是由軍中供給,軍官效用職業化,兵員則是半職業化的。軍隊的戰鬥力,並不依託地方的土地制度,其他地方同樣可以如此。給的待遇是免役,參軍時主戶和客戶是相同的,只要有家庭,沒有資產的編戶都可參軍。

現在營田務的均田被破壞了怎麼辦?破壞了並不影響營田廂軍,那就不是杜中宵的事了。營田廂軍需要的是地方穩定,編戶齊民,要的只是人力,並不是物力。

實行這樣的軍制,那現在軍中多處與禁軍不一樣的地方,到底會不會影響戰鬥力,石全彬又拿不準了。前些日子趙瑜到這裡看過之後,對營田廂軍大加讚賞。特別是火炮,趙瑜斷定以後會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力量,天下再沒有軍隊比營田廂軍更全用炮。此事引起了皇帝和宰相的重視,特意再派石全彬來評估一下營田廂軍的戰力。去廣南數千裡,又是廂軍序列,到時打不了勝仗,這笑話就大了。使用當地的廂軍也就罷了,千里迢迢派京西路的廂軍去,是要當主力部隊用的。

營田廂軍的戰力如何,石全彬還沒有見到,僅僅是軍制就讓他非常頭痛。除京城禁軍,在外的禁軍和廂軍都受地方官員和三衙雙重領導,以地方官員為主。杜中宵有權力對軍隊進行改革,只要這種改革在允許的範圍內。現在只是廂軍有禁軍和鄉兵的雙重性質,並沒有離經叛道。

正在石全彬想心事的時候,突然聽到一聲號角響起,軍營裡一下就熱鬧起來。

石全彬驚了一下,問身邊的杜中宵:“提舉,怎麼突然號角響起?莫不是有軍情?”

杜中宵道:“團練,此號只是告訴軍中官兵,中午休息時間結束,要迅速整軍。軍官訓話,各自去做安排好的事務了。軍營之中,一切皆有紀律,衣食住行,都必須聽從指揮。”

石全彬點了點頭,這才明白。一般的軍營,號角響起,都是有緊急軍情,沒想到這裡如此隨意。

看著附近不時有軍官兵員整隊,石全彬道:“提舉,軍中如此頻繁吹響號角,人人緊繃,到了戰時遇到敵情又該如何?總不能到了臨戰時,反而不吹號角了。”

杜中宵道:“軍中號令,日常是一回事,轉為戰時又是另一個樣子。號角各有不同,加上軍中用的金鼓旗幟,用途不同,曲調不同。軍中士卒都受訓練,必須分得出其中異同。”

石全彬點了點頭:“如此說,軍中吹號的也是熟手,非一般人可為。”

“那是自然。鼓吹本就是軍中號令,豈能任意為之?凡是掌鼓吹的,都是號令人員。”

後世軍中常用的軍號此時還沒有傳入中原,偶有所見也被當成稀罕事務,日常所用是金鼓號角。號角很難有明確曲調,只有幾種簡單聲音,主要用作集合整惕之用。杜中宵倒是想用軍號,不過那東西看著簡單,對於不通曲樂的人來說,想製出來可就是難了。

看著整隊之後各自離去的隊伍,石全彬道:“提舉軍中雖無肅殺之氣,但軍容嚴整,紀律來明,非弱旅可比。練軍之難,首在整齊,次在結陣。觀你軍中部伍,一行一動都有指揮,整齊劃一,已是不易。”

杜中宵對自己練的軍隊最自豪的就是紀律,聽了這話,對石全彬道:“團練且看,軍營中各支隊伍不只是整齊,他們走起來,步伐一致。每人邁出去的步長、步速幾乎一樣,走得遠了也不會亂。”

石全彬仔細看了一下,果然如此。行進中的兵員並不會特別注意腳下,但他們每一步走的距離,行走的步速幾乎一樣。就連抬腳落腳,也大致相差不多。走得遠了,隊伍依然整整齊齊。這顯然只能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做到,而且有固定標準。一步邁出多遠,一丈走多少步,都非常明確。

能夠保行軍容整齊,就已經是強軍的標準,想做到營田廂軍這種程度,就連禁軍上四軍也不行。

一時好奇,石全彬問杜中宵:“提舉,練成如此必然費了無數功無,不知有何用處?”

杜中宵道:“軍容整齊對軍紀士氣的好處不說,但說臨戰時的實際用處。我們用的是火槍,要求同進同退,一起開槍。做得越整齊,威力越大,對敵的傷害越大。他們平時這樣習慣了,臨陣時不必特別指揮,就可以整整齊齊前進後退,裝藥發槍。鼓點只是提醒兼鼓舞人心,他們並不全靠鼓點指揮。”

“哦——”石全彬點了點頭,沒想到杜中宵練兵細到了這種程度。士卒臨戰,特別是兩軍對壘的時候,其實非常機械,很多是出於本能做動作。平時習慣了,戰時在周圍帶動下,會加強戰力。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