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人:roddick1
昨天書中出現的“平戎萬全陣”,乃是趙二叔鑽研步兵對騎兵的心血之作,不過關叔把它的出現略微提前了些,實際上,該陣應該是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北伐幽州失敗時候才被趙二叔鼓搗出來。思及楊浩穿越,蝴蝶效應,連西夏都提前了百年出現,這陣法提前幾年的一點點的偏差,應屬正常。
據《武經總要》載,“平戎萬全陣”由前鋒、殿後、中軍、左翼及右翼組成。其主力為中軍,由並排3個方陣組成,各以一名大將統領;每陣各方5裡,周長20裡,計7200步;3陣之間皆相隔1裡,陣面共寬達17裡;在中軍內三個方陣中,每500步設戰車一乘,每車配備“地分兵”22人;每陣戰車計1440乘,每陣另配有“無地分兵”5000人。合計中軍三陣共配備車4320乘、士卒110-040人。中軍每陣除擁有戰車外,士兵分別配備有拒馬、長槍、床子弩(大型連發弩機)、步弩、步弓、刀劍、盾牌等武器裝備。此外,每陣還有“望樓車”(可移動的瞭望樓)8座,每樓有“望子”士兵80人。
左、右翼軍陣各兩列,前列125隊,每隊50騎,共6250騎。後列125隊,每隊30騎,共3750騎。即左、右翼每陣一萬騎,兩陣共計兩萬騎,另有探馬650騎。前、後軍陣亦各兩列騎兵,前列62隊,每隊50騎,共3100騎。後列62隊,每隊30騎,共1860騎,另有探馬40騎。前後陣各5000騎,共計1萬騎。左、右、前和後軍陣全部由騎兵組成,包括輕騎兵和使用騎槍、骨朵及團牌等裝備的騎兵。
(以上資料來自百度)
人員動用了這麼多,步兵為主,騎兵為輔,倒也符合宋國步兵多戰馬少的情況,至少證明趙二叔不是胡亂佈陣。至於他鼓搗的這陣圖的效果如何,我們可以從後世找到一例佐證——
我們要找的這個例子,不是別人,正是宗澤。
宗澤是著名抗金名臣,曾經有過“澤言宜急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眾不從,乃自將兵趨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張德夾擊,大破之。金人既敗,乃留兵分屯。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餘砦”,“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皆捷”的事蹟。要知道宗澤用的是北宋末年的疲敝之師對付剛剛滅掉了契丹,傳說中“滿萬不可敵”的女真人,既然他的戰果如此顯著,為什麼我不稱宗老先生為“名將”,而說他是“名臣”呢?
因為宗老先生根本就不是武將。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登元佑六年進士第……調大名館陶尉……調衢州龍游令。……調晉州趙城令。……知萊州掖縣。……通判登州……
以上是宋金戰爭爆發之前的宗澤的履歷。由此可見,宗老先生一直都是文官,從未做過武事。而他之所以能夠十三戰皆捷,其緣由便是他仔細研究了趙二叔留下來的陣圖,甚至還把這玩意鄭重地送給岳飛——
澤大奇之,曰:“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飛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澤是其言。
倘使是你,作為一個領導,好心好意栽培有前途的部下,讓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多多學習陣圖,他居然還反駁你——你會怎麼想?這件事情至少說明了兩點,一是宗澤為人很厚道,二是宗澤確實不是戰爭專業的,自知自己這套臨時抱佛腳的法子岳飛用不上,所以才不生氣。
繞回來說,能讓一個老書生打仗還打得似乎有聲有色,除了說明北宋末年確實沒啥將才之外,也說明二叔這套東西是確實有效的。
陣圖有沒有缺點呢?自然是有的。它的缺點也可以從上面的例子中發現,“破三十餘砦”,“十三戰皆捷”,看起來不是很好嗎?缺了一點東西,那就是殺敵數。史記上寫,霍去病封狼居胥,“執滷獲醜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師率減什三”,這說明確實是了不起的大勝仗,同時也說明,記載殺敵數,是我們國家史書的一種傳統。宗澤用陣圖,擊敗了敵軍,但是人家打不過就跑,兩條腿的跑不過四條腿的,自然也就沒法消滅其有生力量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