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從漢軍反戈看孟子的詛咒

作者:月關
作者:qiaolina0618

“君事臣如草芥,則臣事君如寇仇”——孟子

孟子這句話曾經把朱元璋老爺子氣的呼呼直喘,立馬把《孟子》裡所有強調民貴君輕的話摘出來刪掉,在全國範圍內推出了和諧版《孟子》——《孟子節文》。

朱元璋的這種作法難道不可笑嗎?孟子這句話只是在敘述這樣一個客觀規律,而規律是否存在、是否發揮作用,和它是否說出來並沒有關係,即使孟子根本沒有說過這句話,或者人們根本沒有聽說過這句話,難道就會“君事臣如草芥,則臣事君如父母”了嗎?

可惜的是,權力往往是這樣一種掩耳盜鈴的東西。

——————————————————————————

中書舍人莫言傲然睥睨著城門前計程車兵,如果這些剛剛披上幾天戰袍的百姓算是士兵的話,目光中帶著傲然和鄙視,彷彿他就是這些百姓的救世主,正在為他們去謀求一條活路。

————————————————————————————

不知道是愚蠢的人容易獲得權力,還是權力更容易讓人變得愚蠢。那些手掌大權、不受制約的人,往往都會像這位中書舍人一樣,把自己看作是“救世主”、“紅太陽”、“舵手”、“慈父”,而那些在和平時期繳納稅款、戰爭時期拼死守城的百姓則是沒有思想的“群氓”,沒有感覺的“蟻民”,面目不清的“黔首”,匍匐在地的“草民”。這其實就是“君事臣如草芥”了,可孟子所敘述的那條規律哪裡去了呢?

很多情況下,孟子的詛咒彷佛都失靈了,無論權力如何肆虐,無論有多少個姓名、地點、數字陸續成為“忌諱”,人們都一直在扮演“沉默的大多數”。人們的沉默又變相地縱容了權力的橫行無忌,加深了權力對“槍桿子”的依賴和迷信。據說,清末張之洞臨死時,向攝政王載灃提出應該善撫民眾,載灃則揚揚得意道:“不怕,有兵在。”言外之意,只要擁有暴力工具,又有哪個大膽的“臣”敢於“事君如寇仇”呢?

老輩人有一句話說的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

那個士兵突然放聲大哭:“我沒有家人了,我的家人已經全都死了,我爹、我大哥都戰死了,我娘在城下負責燒飯,也被冷箭射死了

……

白鬚老兵聲淚俱下,越說越怒,他突然振臂高呼道:“守住運城的是我們,要把它交出去,那也應該是我們,這些喪盡天良的狗官,殺光他們,莫要再叫他們去禍害別人。殺光他們,為我們的親人報仇吶!”

憤怒的咆哮把默默立於兩旁計程車兵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艘引發了:“殺光他們!殺光這些狗官,為我們的親人償命!”

—————————————————————————————

如果您讀過吳思先生的書,再回過頭來看這段情節的話,一定會有新的感悟。吳思先生在他的《定律》裡指出這樣一個規律,由於小農經濟的分散、薄利等特點,所以小農社會中的底層民眾在任人擺佈時付出的代價才是最低,最實惠的。換句話說,就是人們發現反抗所付出的代價太高,而反抗成功後得到的利潤太少。這可能就是中國專丅制政權得以維持兩千多年的一個深層原因。——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成功地結束了專制的歷史,走進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裡清清楚楚地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不清楚的同學可以自己找來憲法學習一下。

話說回來,漢國人民可還是生活在小農經濟為主的專制時代裡的。而吳思先生髮現的這個規律體現在漢國人民的身上,實在是再確切不過了,楊繼業帶領的死士之所以心甘情願地衝鋒陷陣,是為了自己在城中的親人,城內的百姓之所以堅定地浴血守城,是為了自己在城外的親人,可以這麼說,每一個人都是在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親人而戰,他們之所以願意在權力下忍耐、偷生,都是為了保全自己那脆弱的家庭。而在自己失去親人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自己反抗的代價已經幾乎降到了零,自己除了這條爛命之外,已經一無所有。

既然這樣,那就反抗吧。孟子的詛咒最終實現了,一無所有的“臣”終於“事君如寇仇”了,正如馬克思所言——無產者失去的只有鎖鏈。

最後,說兩句題外話。現在讀《水滸》,感覺最同情的就是林沖,可能就是因為他和我們太過相像,為了家庭和親人,他一再的忍耐和退讓,但權力卻絲毫沒有停步的意思,依然冷笑著一步步向他逼近,讓他失去了一切,讓他退無可退。最終,林沖爆發了、殺人了、造反了。人們說,這叫逼上梁山。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