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八十六章 純粹瞎折騰(2/2)

作者:赤虎


除此之外,各位的職分田都交出來吧,我打算試種一些新物種,每年但有收益,我和你們三七分賬,我三你七。我的七分裡還要拿出四分,分給種田人,所以最終的分賬法是你我各三,總共六分,我們與種田人四六分賬……”

趙興又簡略的解釋了一下他剛才說的幾個新詞,然後留給大家去思考,自己跟高俅走到一邊喝茶聊天。

他原本以為,五千貫龐大的數額會讓人心存懷疑,但他沒想到,玻璃的誘惑實在大,大家聽說是要製造這種神奇玩意後,不一會,五千貫的額度已經認購滿了,爭執一番後,最終商討的結果還是按照中國傳統的方式處理——按照級別,分配股份。

玻璃這玩意在中國從來就是高科技技術,即使在現代,清澈透明的含鉛玻璃也被叫做“人造水晶”,它不是以玻璃的價格出售的,而是以珠寶的價格來衡量的。

今年一年,大宋朝冒出十幾個玻璃作坊,他們的產品最終還是按照珠寶的路子走高檔路線,並沒有像趙興預期的那樣,普及開來。所以,思前想後,趙興覺得有必要將玻璃的暴利削薄,是它逐漸走向平民化……

前不久,他捐獻玻璃器皿的事情,曾遭到蘇軾的強烈反對,也讓他認清了這點,所以,他乾脆利用官方的力量,把玻璃這項舊石器時代的技術徹底做廉,令它廉價到平民百姓用得起。

宋代有官窯,還沒有官方玻璃坊,趙興這裡要辦的就是大宋第一個官辦玻璃坊,這次,他把全杭州的在職官吏都綁在了一起,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團體。

至於玻璃坊具體股份分配問題,趙興沒有參與爭論,當然,他一下子佔去了25%的股份,其餘的官吏也不想他過多的參與,只是因為主意是他出的、工匠是他找來的,配方是他掌握的,大家不好要求他削減。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各地屬官按照職務級別劃分好了出份額,由於這一企業帶有濃濃的官辦氣氛,所以趙興也順理成章規定:官員一旦退職,必須強制出售自己的股份,而後給新官騰出空位……

這其實是項“廉政公約”,透過這一官辦福禮機構,他將全杭州的官員綁到了一起,使得官員貪汙成本直線上升——一旦官員因貪汙去職,那麼強制出售的股份,很可能以地板價被後任官員接手。

杭州官員熱火朝天的討論著分紅方案的時候,高俅拉著趙興悄悄走出衙門,他把趙興領到一處農田,指著遍地的莊稼,不依不饒的繼續著他剛才的問題:“離人,你說,杭州明年還會大旱嗎?今年冬季會不會也像去年一樣,雨雪不正常?”

田地邊停放著幾個龍骨水車,水車正由幾個農夫踩踏著往田裡灌水,旁邊幾個灌好水的田地裡,幾個農夫正推著秧馬往田裡播種著冬麥。

這龍骨水車趙興知道,日本人說是蘇軾發明的,並且認為龍骨是現代工業傳送帶的始祖,因而蘇軾也應該是現代傳送帶之父——對日本人這一說法,中國歷史學家很不自在,他們認為龍骨水車不是蘇軾發明的,但因為中國專家可信度太低,所以他們的話直接被日本人無視,也被國際社會無視。

不過,在那場爭論中,趙興倒是是私下裡認為,或許中國專家撒謊率高達99.99%,但關於龍骨水車這事,很可能他們說對了……但這不關趙興的事,他沒興趣去追究。而當時的大宋,確實認定:蘇東坡為了幫助杭州抗旱,劃時代的發明了兩項農業技術——“龍骨水車”與“秧馬”。

蘇軾發明的秧馬並沒有流傳到後代,甚至連圖紙都沒有流傳下去,只是杭州縣誌以及宋代的一些書本中,記錄了蘇軾看到杭州老百姓插秧時弓著腰,很累,所以,這位博學多才的制科狀元特地了這種可以令人直著腰插秧的工具。

趙興不知道後世關於秧馬的爭論,他現在看到的秧馬是一個類似雞公車似的裝置:獨輪,農夫推著它在秧田裡走,雞公車前方像雞頭一樣的裝置在泥地裡一磕一磕,每次將兩個尖嘴插入泥中,總在車輪兩旁留下兩顆秧苗。

遠遠的,趙興看不清雞公車的具體裝置,他站在那裡喃喃自語:“應該是輪轂式履帶裝置,每根輪轂裡夾著一根秧苗,推動秧馬,輪轂將秧苗送到兩側雞嘴……功效並不太高,事先還要把秧苗分割好,速度甚至不如手插秧,但有了這東西,婦女兒童等弱勞力也可以整天插秧——尤其適合彎不下去腰的老頭老太太。”

高俅引領趙興來到農田,原本是想讓趙興看看杭州的復播情況,沒想到趙興衝著田裡的機械裝置唸唸有詞,他趕緊打斷了趙興的走神:“離人,今年雖然天旱,但我杭州卻沒有餓死多少人,秋收過後,十乘十的田地都復播了,除非今冬還像去年那樣雨雪不規律,否則,明春我們只要收穫一季,杭州無餓警矣。

再者說,今年收成不好也沒什麼,蘇公已經上表朝廷,請減免杭州三分之一漕糧,約有二十萬石,加上你運來的糧,以工代賑疏浚西湖,這樣一來,百姓可以輕鬆熬過這個冬天,明春無論收穫多少,總夠他們吃到秋末了吧?難道明年雨水還不正常?”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