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心事浩無涯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宋朝上下,都以倭國產的紙為佳,他們寫書信時,能用上倭國的紙,覺得很有品味。但倭國上下卻喜歡用大宋產的紙,以顯示自己的尊貴。
關東武士寫來的那封信也是錄在宋紙上的,比菅原大人寫來的信多了幾個字,但意思相同的,上面寫著——“請賜他尊嚴的死!”
這真是件奇怪的事——如此一位風華絕代的著名“玻璃”,著名公關人士,倭國滿朝上下卻都希望他死,竟沒有人期望他風采依然的活下去。
趙興把信箋遞給蘇軾,雙手鄭重的扶起樸寅光,致以最隆重的答謝禮:“感謝樸大人!大人盡力了,在下一定銘記這段恩義。”
那頭,蘇軾拿著這兩張字籤,嘴裡嘖嘖讚賞:“你瞧,荒蠻海外竟也有人寫的一手如此漂亮的王右軍書法,瞧瞧,這一筆一劃,足見功力,太美了。”
陳慥忍不住,問:“寫的什麼?”
蘇軾拖長了調門,一字一嘆的說:“‘殺——了——他’!嘖嘖,這幾個字柔潤秀麗,轉折之處如水到渠成,如飛流百尺傾斜而下……太絕了!”
這下子,連陳慥都覺得不忍心,他伸手捂住眼睛,一副慘不忍睹的樣子,過了一會,他又問:“那封信呢?”
蘇軾又把那封信念了一遍,用手來回在空中比劃著,評價說:“寫這個字的人,手腕一定很有力度,你瞧,他一筆一劃,從頭到尾毫無猶豫,毫不粘連,說明:寫這個字的人是個鐵石心腸,而且一經決斷,決不反悔。”
陳慥蒙著眼睛的手都不忍心放下來了,另一邊,樸寅光見到陳慥這副模樣,感動的都快哭出來了:“陳大人如此垂愛源業平,我回頭告訴他,讓他鄭重致謝。”
陳慥一頭霧水的放下手,用目光望向蘇軾,蘇軾馬上也跟著讚歎:“季常這個動作,倒是深合古意——不忍猝睹。”
原來陳慥用手遮掩的動作,也是古代禮節的一種。意思是說聽到自己所尊重的人的不幸訊息,以手遮掩表示心痛——這一禮節類似現代西方法庭宣判人死刑時,法庭內的人要用手帕遮住臉,表示看同為人類的憐憫。
這一禮節蘇軾不用做,因為他是讀信人,趙興也不用做,因為他是當事人;樸寅光是送信人,也不用做出掩目的舉動,恰好陳慥做了——這表示:同為武士,他尊重源業平,不願聽到對方的哀訊。
放下了這兩封信,蘇東坡戀戀不捨的從信上移開目光,轉向趙興:“離人,你們怎麼比試,需要我做什麼?”
趙興覺得很奇怪,這群人談了半天,卻始終沒為他的安危擔心過,甚至一個字都沒有提起,他詫異的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鬱悶的問:“我怎麼聽了半天,光聽到你們稱讚‘字寫得好’,‘紙好’,‘周禮好’,你們就沒問問我麼?源業平可是關東知名的唐刀手,你們就不擔心我嗎?”
趙興一指陳慥:“陳大俠練了這麼久砍頭,難道就沒有想到,你揮刀砍下的可能是我的腦袋?”
趙興委屈的嘟囔一句:“從來沒人安慰我一句……難道我的人品這麼差嗎?”
陳慥首先回答:“我擔心你什麼?你把東京汴梁城的無賴子打的滿地找牙,打的連包龍圖都無可奈何的丐幫匪類東躲西藏……我幹嘛要替那個日本人擔心,他又不是我親戚。”
樸寅光緊接著補充:“我聽說趙大人闖蕩七海,經歷過無數的風浪,打散過無數的盜匪,有南洋的,也有西洋的,我在杭州已看到了您的戰績。源業平雖卓有名氣,但他只不過是一位英俊美少年……我唯希望你手下留情,別把他的臉打花了——那可真是件遺憾的事情!”
蘇東坡一指面前的兩封倭書,笑著答:“瞧,你與這群倭人熟識,想必你的本領他們盡知,既然他們都如此期待,我何必為你擔憂?離人,我擔憂的是那倭人,我等畢竟是上國士子,聖人曰:不以力取,不以威壓。要以德服人,你可不要過於粗魯喲。”
粗魯——這個詞用的曖昧。可能蘇軾還不知道源業平是個啥人物,所以他這個詞一說出來,樸寅光暗自偷笑,趙興直翻白眼,噎得喘不過氣來。
不等蘇軾再問,趙興馬上打斷蘇軾:“老師,朝中議的如何?”
蘇軾苦笑的搖搖頭:“經太醫檢驗,樂至縣主確實懷孕了。為了皇家體面,朝臣們已經決定:令選公主,適配詹邈。而樂至縣主作為妾室隨嫁,此事,朝廷上下不得宣揚……”
有意思,詹邈這廝只掃了公主一眼,便能看出對方懷孕了。這廝的眼睛簡直能與b超媲美。
從另一個方面,也可推測出:詹邈這傢伙是個花叢老手,肯定不止一次使少女懷孕……可這關趙興啥事?趙興搖搖頭:“我問的不是詹邈那狗屁事,這等小事我不屑於聞。我問的是‘青唐之亂’,朝廷打算怎麼應對?”
蘇軾張了張口,猛然愣住了,他發了一陣呆,才慢慢的回味過來趙興的意思,輕輕地說:“相比倭人,我等遠遠不如意啊。四海之外、蠻夷之地的倭人尚知‘引責’,可我們弄出這麼大的事,戰禍又起,民何以堪,但滿朝大臣卻在爭執該嫁哪個女兒給一無賴子……慚愧,實在慚愧。”
聽蘇軾的話,朝廷今日商議了一上午,顯然對“青唐之亂”沒有結論,還打算繼續商議下去。蘇軾是文人,雖對軍事上的事很感興趣,但連番遭到圍攻,已讓他不願多事,所以,瞧他的態度是不想再提這件事,趙興不再勉強,隨即把話題跳到了源業平身上。
“日本有一種禮節,說的是: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靶——這是一種東方式角鬥,每年倭國宮廷裡都要由倭皇組織‘競射’活劇,以平息公卿間的怨氣與糾紛……”
“這也是周禮!”蘇軾馬上打斷趙興的話:“《論語.八佾》中記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這場比賽儀式一定是按造這段話進行的!對不對?”
趙興歪著頭想了半天,一臉欽佩的說:“確實如此……竟還有這樣的事,原來《射義》的出處在這裡!”
趙興不知道,這種較量射箭的儀式被喻為“中國式角鬥”。因為它的起源地在中國,也唯獨在中國短暫地存在過。日本韓國雖也流行這種儀式,但之後,日本武士道崛起,“日本式角鬥”變的更加殘酷與激烈;而韓國被金人入侵打亂了文明腳步……此後,到二十一世紀,這種角鬥成了唯有兩國高中生玩鬧的遊戲。
“這事好啊,該讓你的幾位師兄弟們都來見見這原汁原味的周禮……你等著,我這就通知你的師兄弟”,得到趙興的確認,蘇軾興奮了。
沒等趙興開口,樸寅光首先阻止:“學士,不可。這種較技是非常神聖的事情,比賽結束後,將有一人‘無詰’。如果把它變成一場雜耍,或者街頭相撲,那是對武士的侮辱——不能啊,學士。整個關東,不,整個倭國都在看著這場比試,學士不能如此侮辱源業平。”
難怪啊?難怪常聽倭人說這種禮節傳自漢國,但古代典籍中卻從沒記錄它的細節,原來,見識過這場禮節的人都保持著神聖的沉默。所以,這禮節不得與聞。而胡人的入侵摧毀世家大族的同時,也將知道這種禮節的人屠殺殆盡,所以……
似乎,三國演義中曾描寫過:曹操召集眾將舉行類似的射箭比賽,但那場比賽與古代的射義似乎相去甚遠,想哪曹操本不過是宦者後代,也許他對射義的瞭解只是個皮毛,所以那場儀式便似是而非。
真正的射禮是什麼樣的?就在眼前,眼前的人就能重現古代射禮。蘇軾想到這兒,心更熱了,他用目光頻頻示意趙興,讓他幫忙說幾句。
趙興鬱悶的嘟囔:“拼命的是我呀——拿我的博命做賞玩,還要我……沒天理!……嗯,這樣吧,紀守中要來,老師反正是必須出面做鑑證人的。師兄弟們如肯在佛前發誓:決不把這場角鬥書於文字,告知旁人,倒是可以作為‘觀禮使’出現的。”
稍微停頓了一下,趙興又補充:“既然樸大人作為中介人在現場,我們索性再添一人——我家小舅子來自越南,他是大越國郡公,依他的身份,出現在現場,也完全當的起。如此一來,這場比鬥就成了‘四國’見證的大戰:倭國、高麗、越南,還有我大宋。”
“這個想法好”,樸寅光立刻讚歎:“太好了!有四國見證,相信這場比賽足夠公正了,源業平聽到這個訊息,該感動死了,相信紀守中也會滿意了。”
蘇軾驚訝的問:“紀守中是誰?你們反覆提到這個人,這人有名嗎?”
“非常有名,大大地有名”,趙興忍不住說了句鬼子話:“有名的一塌糊塗——這位紀守中祖上出了多個名人,其中一人就是日本第一詩歌集——《古今和歌集》的編錄者,他也是日本第一詩人,世界‘筆名’之父紀貫之。”
這時候,“筆名”的風氣還沒有傳入中國,所以解釋起來有點複雜。這位紀貫之在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假名,採用女性的手法寫了一本遊記《土佐遊記》,從此開創了作家用“筆名”寫作的風尚。
紀貫之的侄兒、孫子都參與了《古今集》的編撰,紀家上上下下出了無數知名的大詩人。倭人請出這樣的人做源業平的陪伴,說明他們非常重視這場比賽,所以,這場比賽格外不能輸。
蘇軾知道這情況後,立刻搬到了趙興這裡,下朝就督促趙興練習射箭。隨後,蘇門六學士……外帶李格非這傢伙都來湊熱鬧。至於借寓趙興府上的周邦式更是嚷著要參加。令這場比賽顯得更聲勢浩大。
另一方,源業平、紀守中得知趙興這安排,感動的淚流滿面,他們加快了行程,沒兩日就趕到了東京汴梁城。
源業平入城的時候,恰好前一天又下過一場雪,幾個倭人在城門口被趙興接上馬車,一路車簾低垂送到趙興府上,這讓他們的入城顯得波瀾不驚。
趙興的後院已經搭起了一個射箭馬場……宋朝這時候,符合“射禮”的鎧甲已經找不見了,所以趙興就用一套“備中鎧”充數,他結紮緊束,精神抖擻的揹著手等在院落,在他身後,一群倭女跪在草蓆上,手裡都舉著大大小小、長長短短、形狀千奇百怪的弓。
源業平是用這樣一首詩開場的,他仰望雪後枝頭,吟唱:“春花何日有,心事浩無涯。枝上留殘雪,看來也似花。”
這首詩是日本唐代時,一位無名詩人留下的,源業平吟誦這首詩,既是寫景,也是喻示心情——當此時刻,他“心事浩無涯”。
蘇東坡與蘇門六學士,加上李格非、周邦式聽到這首詩,都在搖頭晃腦的背誦。一邊的樸寅光不甘心,他馬上也吟誦了一首當代高麗詩人崔衝的《絕句》:“滿庭月色無煙燭,入座山光不速賓,更有松弦彈譜外,只堪珍重未傳人。”
這首詩引用得不好:現場無松無月無人彈琴,唯有一個庭院而已。這首詩絕對不應景。
陳公川嘴角露出鄙視的笑,馬上還擊了一首當代越南名僧、福建移民(楊)空路的《漁閒》:“萬里清江萬里天,一村桑拓一村煙。漁翁睡著無人喚,過午醒來雪滿船。”
其實這首詩也不應景。現場雖有一個小湖,昨天雖然下了雪,但哪裡有“漁翁”?
源業平笑的更倨傲了,他往雪地上一坐,直接吟誦起唐代高僧空海(774-835)所寫的《後夜聞佛法僧鳥》:“閒林獨坐草堂曉,三寶之聲聞一鳥,一鳥有聲人有心,聲心雲水俱了了。”
這已經是鬥氣了,陳公川發現了自己的失誤,馬上補救,吟誦越南當代詩僧滿覺大師(1052-1096,俗名李長)所寫的偈頌:“春去百花落,春到百花開。事逐眼前過,老從頭上來。莫謂雪殘花落盡,庭前昨夜一枝梅。”
樸寅光怒氣勃發,他覺得唯有吟誦長一點的詩才能讓這兩人服氣,一著急,他又吟誦了一首更不著邊的詩:“飛仙閣在青冥,月殿笙歌歷歷聽,燈撼螢光明鳥道,梯回虹影倒巖中,人隨流水何時盡,竹帶寒山萬古青,試問是非空色裡,百年愁醉坐來醒。”
這是唐代高麗詩人樸仁範(生卒不詳)寫的《涇州龍朔寺》。
自恃“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源業平自覺這場鬥詩取得了大勝,他不再理會樸寅光與陳公川,轉向趙興吟誦道:“未見君容但聞名,寒菊入夜白露生。終宵彷徨晝復念,魂斷相思露也輕。”
這是情詩,這種詩讓源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