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六百八十八 怯於私鬥,勇於公戰

作者:御炎
經過專業人員的講述,那塊小小的馬蹄鐵的用處也被大家得知。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三釐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與積水的腐蝕,角質會很快的脫落。

漢匈戰爭時期,霍去病率領騎兵出擊塞外,出擊的馬匹一共有十四萬匹,一場大戰結束之後,回來的馬只剩下三萬匹,戰馬的損耗十分驚人。

漢軍不像匈奴人,以養馬為天職,有充足的馬匹可以使用,不懼損耗。

漢軍的戰馬屬於較為奢侈的消耗品,三代人的積累才積累出了一次漢匈戰爭的損耗,文帝景帝數十年的時間積累戰馬數量,才讓漢武帝有了北伐匈奴的機動力。

其中的原因,大部分可能都要歸結到馬蹄的損傷上。

在草原上激烈賓士戰鬥的過程之中,馬蹄角質快速磨損,大量損壞,戰馬難以繼續賓士,只能算為損失,即使馬沒死,也不能繼續賓士打仗了。

一匹馬的使用壽命就那麼短,就算是幾十年積累的漢國庫也難以承受那麼大的損耗。

據傳,古羅馬時期,也就是漢武帝同時期,古羅馬人就開始使用馬蹄鐵了。

馬具在魏晉時期就有了記載和實物,但是馬蹄鐵在中國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才正式有了記載,到北宋時期,馬蹄鐵都還是絕對的域外之物,沒有為中原軍隊所列裝。

馬蹄的損壞是如此簡單輕易,讓歷代中原朝廷都頭疼不已,為此損耗大量金錢,耗費大量精力,絞盡腦汁增加戰馬數量,事倍功半,也沒有大的改變。

馬蹄鐵的傳播是如此的困難,以至於讓後人扼腕嘆息,想著強漢盛唐時期若是有馬蹄鐵,漢人的騎兵將是如何的輝煌,將能如何勇武的開拓疆土,稱雄草原。

就算是宋人,要是有了馬蹄鐵,也不會在騎兵上如此吃虧。

有一說一,北宋初年,經過五代十國曆練之後的宋軍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哪怕到真宗時期,北宋騎兵都能屢屢擊潰遼國騎兵。

但是沒有馬蹄鐵裝備的情況加上失去了西北和燕雲的大量養馬地,使得宋人極其缺馬,根本拉不起上數量的騎兵,大騎兵軍團的戰鬥只能停留在理論上。

若不在草原上,養一匹馬需要的土地可以養活三十個人。

成本太高了,養不起。

古中國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馬蹄的損耗對戰馬的傷害,也想過很多辦法,用竹木、藤條、皮革製作簡易馬鞋保護馬蹄,但是這些更像是裝飾,根本不能很好的保護馬蹄。

而現在有了這塊馬蹄鐵,一匹戰馬的服役時間就可以大大增長了。

郭鵬的軍隊一直以來也都不以騎兵為主力,馬具沒有成熟的出現,因此戰馬的損耗多少還在可控範圍之內,馬蹄子損壞了就壞了,拉拉車,耕耕田,等實在動不了了就殺了吃肉,也算是物盡其用。

他們也的確沒什麼辦法。

但是這一回,算是有辦法了。

王粲眼光閃爍,手裡拿著那塊馬蹄鐵不斷地撫摸著。

他激動地表示,這一塊鐵,兩隻腳蹬子還有一個高橋馬鞍,能夠給郭鵬省下一筆鉅額軍費,這筆鉅額軍費可以拿去辦很多事情。

他立刻請纓,表示要帶著計吏團隊為郭鵬計算出這筆金額的具體數目。

郭鵬大笑著點頭允許,還說算出來以後,整個計吏團隊都重重有賞。

不管怎麼說,所有人都看出來了,這全套馬具被放出來量產推廣到軍隊之中,將會給騎兵們帶來巨大的改變。

而魏軍的整體結構,以及未來的戰場,軍隊戰術,可能都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而戰爭,也是催化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推手。

郭鵬在這個相對混亂的時代所推出的一系列技術進步,都能借助戰亂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推進。

這樣的進步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就能看到。

為之驚歎,為之撫掌,為之咂舌。

然後,為之歡呼。

郭某人看著部下們驚訝的面孔,心中滿是得意,滿是興致昂揚。

其實,馬具出現以後可以節省下來的一大筆費用,他是有想過要怎麼用的。

對於他而言,手裡的錢有一部分就夠了,不能有太多,他手上的錢太多,市面上流通的錢就少了,錢塞在倉庫裡不會生小錢,反而會鬧得通貨緊縮,讓經濟出問題。

怎麼正確的花出去,達到利國利民的效果,就是郭鵬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這一陣子思考了一番,郭鵬決定接著這個檔口,推出民兵制度,並且把民兵制度固定化,合法化,長久化。

正好此時此刻鹽鐵官營政策推行有一段時間了,地方上的私人冶鐵被打擊得差不多了,民兵制度正好可以推行下去。

在郭鵬的想法裡,鹽鐵官營、限制民間武力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扭轉兩漢以來自由散漫的社會風氣所催生出來的豪俠橫行的社會狀態。

這個一言不合就仗劍殺人的社會狀態,不符合郭某人大政府治國之道。

兩漢時代的豪俠遍地走,便有了俠以武犯禁這樣的說法,豪俠遍地走固然帶動了民間尚武之風,但是對於政府的管理,對於生產,對於社會組織來說,明顯弊大於利。

再者說了,民間尚武與否,與國家強盛與否並無直接關聯,相反,這個尚武,到底是勇於公戰,還是勇於私鬥,是有明顯的界限的。

戰國時期,秦人就對此有了明確的認知,知道勇於私鬥的人大大多數怯於公戰,這對於國家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打仗,是軍隊的事情,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遊勇的事情。

再強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對手,武俠裡的各大武林門派面對訓練有素進退整齊計程車兵,十有**是要吃下慘敗的。

數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戰爭的勝負就不看個人武藝了,重要的是組織度,是訓練度,是裝備的精良與否和戰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俠,對於國家而言有什麼益處呢?

若是有,漢武帝就不會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擊豪俠了。

當時豪俠橫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俠,反而要對豪俠畢恭畢敬的程度,豪俠談笑間就能殺死官員,這還得了?

郭鵬要把兩漢以來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社會狀態扭轉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讓社會充滿組織性。

為此,就必須要管束民間武力。

但是,帝**隊人數沒那麼多,總有力不能及的地方,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這個時候,地方民兵就有意義了。

將民間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約束起來,變為軍隊的後備力量,藏於民間,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來共赴國難。

郭鵬的想法是將軍隊裡那些因傷退伍的老兵整頓一部分出來,放到民間地方上,到每一個村落裡去做武備官,帶領村落裡面的壯丁,農時集體耕種,閒時集體訓練戰陣。

當然了,郭鵬沒指望他們真的上戰場打仗,郭魏政權還不需要這些民兵上戰場打仗,那是四十萬正規軍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們是國家戰略儲備力量。

郭鵬訓練組織民兵,主要是為了將民間的武裝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裡,並且讓這些民兵在必要的時候保護自己,有組織性,然後打仗的時候跟著輔兵們一起送送糧秣就夠了。

另外就是出於地方治安的考慮,作為統治者,當然希望地方安穩,不要鬧事。

若是放任這樣的社會狀態繼續下去,夏侯惇十四歲殺人,郭鵬十二歲殺人的事情還是會不斷的出現。

那是郭鵬所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會出現的事情。

將一切武裝力量正規化官方化,予以名分,進行正大光明的統帥,就能很好的扭轉這樣的社會狀態了。

於是郭鵬在宣佈騎兵改革的同時,也宣佈了民兵制度的執行,先期在自己的大本營青兗二州進行,投放五百名傷退老兵進入五百個地方的屯田村莊之內,開始試執行這個政策。

兩個新政策的推行,讓郭鵬知道,挑戰白馬之盟的時機差不多了。

那就開始吧。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