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袁隗打算做這樣的事情,袁術和袁基在一開始都是不贊成的。
袁基擔心事情若發生了,會讓袁隗的處境十分危險。
袁隗擺擺手不這樣認為。
“我為董卓舉主,董卓無論如何不敢殺我,這是天下最大的道理,董卓讀過書,不敢違背,他若要違背,也要看看自己的身後會不會有禍患,他不敢的。”
漢末政治的潛規則,故吏對舉主的義務明明白白,袁隗據此認為董卓無論如何不敢殺自己,否則就是自絕於天下。
以董卓的水平,不至於犯這種錯誤,否則他整個家族都很危險了。
正如董卓奪權沒有傷害袁氏一樣,袁隗把權力奪回來的話,最多廢掉董卓,也不會夷滅董卓的整個家族。
袁隗的話讓袁基和袁術十分認同,頓時覺得這一招很有意義,於是立刻按照袁隗的想法去安排。
袁隗又安排袁術離開雒陽,想讓袁術作為討董的發起者,率領各地諸侯向京師進軍。
之所以不選擇袁基,是因為袁基是嫡長子,務必要和自己一起穩住董卓,逃了一個袁術不礙事,要是逃了袁基,董卓立刻就會警覺。
要爭取時間,給大家爭取起兵的時間。
其後,在十分詭異的氛圍之下,袁氏開始暗中聯絡士人,探他們的口風。
這一試探,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響應。
這些人紛紛向袁隗表示後悔,表示自己被董卓迷惑了,沒有看穿他的真面目等等。
袁隗十分想發火,但是現在需要爭取到大家的合作,所以他也就一副既往不咎的樣子,爭取他們的暗中合作。
並且這樣一來,袁隗看出了董卓強橫之下的虛弱,在政治方面的跛腳,一旦露出本性,立刻就會被那些野心家給拋棄。
袁隗覺得自己的計劃一定可以順利掀翻董卓,奪回本該屬於袁氏的榮耀和權力。
這個計劃在士人之中悄悄流傳,很快便流傳到了荀氏士子的耳朵裡,荀氏在朝中的族人司空荀爽和黃門侍郎荀攸都知道了這個事情。
荀爽有些猶豫,荀攸則是堅決反對。
“叔祖,這種事情難道不荒謬嗎?”
“此話怎講?”
荀爽看向了素來以聰敏睿智著稱的荀攸。
荀攸緩緩說道:“董卓禍亂雒陽,若要除掉董卓,難道不應該在雒陽之內將他除掉嗎?大將軍招募外兵對付宦官我就十分不贊同,這是亂天下的舉措,現在好不容易穩住天下,太傅又要做和大將軍一樣的事情!”
荀爽想了想,覺得荀攸說的有道理。
“繼續說。”
“招外兵入京,本來就是冒險的舉措,從古至今,從未聽說為了定禍亂而招募外兵討伐京師的,賦予外地刺史太守軍權,這是在分離國家,賦予容易,收回難,兵已到手,誰還願意交出來?
昔年孝桓為了奪回權柄誅滅梁冀,依靠的不過是一群宦官,梁氏一族是外戚,有太后,有故吏,勢力遠比董卓龐大,而孝桓只用宦官刺殺了梁冀,一切就得以平定了。
如今只需要一名刺客刺殺董卓,則大事可定,太傅卻要招外兵聯合討伐雒陽,這是以臣伐君,是在亂君臣尊卑,這才是真正的禍亂天下!”
荀攸把話說得十分嚴重,荀爽雖然覺得這是有道理的,但是卻對荀攸的計劃十分擔憂,並不太認可。
“孝桓誅殺梁冀,是因為有大義名分,而且天時地利人和具備,刺殺之舉本來就有極大的偶然性,若是失敗,被董卓追究,又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這未免太冒險了。”
荀攸忙說道:“再冒險,董卓再憤怒,也只是亂京師,亂雒陽,不會亂天下,而太傅要天下起兵,則天下熙熙攘攘,兵禍連線,興起容易,消滅難,只怕天下從此大亂,不復安定!”
荀爽思慮再三,還是搖頭。
“太傅既然有這樣的想法,就一定有善後的手段,可以統御討伐董卓的兵馬,不使軍隊作亂。”
“難道不會再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甚至第四個董卓嗎?”
荀攸反問,荀爽頓時無言以對。
但是荀爽終究沒有采用荀攸的建議,而是附和了袁隗的建議。
荀攸長嘆一聲,不再說話。
荀攸的族叔荀彧此時也在朝中任職,心中也頗為認同荀攸的意見,但是荀爽主意已定,荀彧也無可奈何。
再一想大將軍何進招募外兵入京,擾的京城大亂,現在好不容易穩定京師,結果袁隗又要鬧事。
荀彧預感有大的災禍要來了,心中起了求去之心,只想儘快離開雒陽,去安全的地方避難。
袁隗的計劃於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同。
於是從某一日開始,不斷有親近計程車人在董卓耳邊對董卓建議,說董卓剛剛登上相國之位,應該向全天下表示自己的賢明,好讓天下服從。
董卓就擔心這個事情,於是詢問他們應該怎麼辦。
這些心懷鬼胎的野心家們向董卓建議,分封朝中有名望的名士到各地做官。
因為各地之前多有宦官集團的官員大逃亡,出現了很多空缺的官職,沒有官員治理地方可是不行的。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將沒有主官的地方安排名士做主官,這樣就能安定天下,宣揚董相國的威望到天涯海角了。
董卓被連番轟炸轟炸的暈暈乎乎的,覺得這樣做是對的,於是以滿滿的優越感擺出了一副賢明的姿態,分封了一大批名士以官職。
比如封韓馥為冀州牧,封劉岱為兗州刺史,封孔伷為豫州刺史、封張諮為南陽太守,封屢次頂撞自己的孔融為汝南太守,封應劭為泰山太守,封張邈為陳留太守,封荀彧為亢父縣令。
同時在最親近的心腹四人何顒、鄭泰、周毖、伍瓊的再三建議之下,董卓作為最高執政,要彰顯自己作為執政者的氣度和風範,這樣才能讓天下歸心。
於是董卓懷著良好的自我感覺,施捨般的原諒了袁紹的逃亡之舉,並且得知他在冀州,就封了他渤海太守以為和解。
又拜大將軍舊部鮑信為濟北相,拜王匡為河內太守,以示與他們和解。
又逢青州刺史郭鵬上表稱大破黃巾軍三萬,為部下請賞,董卓便做主,改青州刺史左將軍郭鵬為青州牧,增強郭鵬的事權,同時顯示拉攏之意。
這些任命統統都寫上是董卓表奏的他們為官,特意寫的明明白白。
董卓覺得這樣一來足以彰顯自己的『寬宏大量』,所以這些人一定會以自己為恩主,對自己感激涕零,誠心誠意的認同自己的統治。
然後董卓便志得意滿的開始享受自己作為天下第一臣的尊榮,隨意進出皇宮,隨意任免官員,對自己胃口的,提拔,不對自己胃口的,貶斥。
他自以為情況已經穩定了,卻不曾想一股強烈的政治軍事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這股風暴愈演愈烈,愈演愈烈,直到天下熙熙攘攘,再不復安定,也不會停息。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