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為郭珺準備了一萬人的兵力。
這是他佔據南印度的起家兵力,是郭鵬作為一個天使投資人的投資。
還有足夠這一萬人食用半年的糧食、使用半年的軍械和軍需物資,以及一系列的日用品,耗費巨大,裝了二十八艘大海船,後續還有更多。
如此這般規模的開闢海外領地的投資,絕非一般小國可以承擔起,開闢海外領地的難度也絕非一兩句話、拍一次腦瓜。
真金白銀的投入,頂著巨大的壓力和質疑,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如潮水一般的質疑絕非普通皇帝所能承受。
他本想給郭珺籌備更多的兵力,這樣可以幫助他更快的開疆拓土,建立西蜀公國,但是很可惜的是,魏帝國承擔不起。
或者說,是這個時代落後的運輸手段支撐不起。
按照眼下的配置來算,支撐三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才是一萬人。
所以郭鵬在辦這件事情的時候才意識到搞海外殖民和向外分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某些政權而言,或許就算得到世界地圖想要開拓世界,也沒有足夠的底氣和動力。
先期投入太高了,回本週期實在是太長了。
等到海外開拓小分隊能站穩腳跟自給自足,起碼需要三年時間甚至更長。
就算那裡有肥沃的沖積平原,有溫暖潮溼的氣候,特別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是從荒地到良田,光是排水工作就要做很久。
所以郭鵬這一波派給郭珺的除了軍隊,還有一些朝廷裡的農業專家,都是在帝國一線的墾荒戰場上服務戰鬥了許久,江南大開發行動中,少不了這些人的辛勤付出。
他們的付出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他們的科學指導,開墾荒地絕對不會那麼容易。
有了這些農業專家的幫助和勘探,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開墾足夠的土地、種植糧食開始獲取產量,以迎接下一波移民。
這段時間裡,一切需求都需要母國給予提供,需要母國持續高強度的輸血。
若是海外殖民向外分封那麼容易的話,西方人也不會用三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一套體系,其中還要經歷數次霸主更迭,才最終確立對世界的支配和榨取。
而眼下,饒是郭某人開了上帝視角,把一切都準備好了,真的要做到這一切也是需要很多時間和很多付出的。
三年的糧食,三年的軍需物資,三年的日用生活最低保障,等於一場耗時三年的遠征,對於魏帝國本身而言也是一場考驗。
這部分費用支出,郭鵬決定皇帝內帑出一半,朝廷國庫出一半,等於國庫和內庫共同出力,協助郭珺完成這一系列的開拓。
之後還有四個兒子的出海,也是按照這個模式執行。
而這一系列的開拓到底能否成功,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就算成功,之後的移民也是難題,讓習慣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人們忽然遠離家鄉移居異域,真的不會造成動亂嗎?
被選中的一千精銳好歹還能在紀律和榮譽的鞭策下跟隨郭珺,九千新兵則相對沒有那麼高的覺悟,只是服從命令,未來是否會產生濃重的思鄉情緒,那是真的不好說。
沒人告訴他們他們需要永久的留在當地,把當地建設成第二個中華。
他們的家眷會在他們成功站穩腳跟之後抵達當地,成為第一批海外移民。
到時候,魏帝國還要給他們一些補償、福利安排等等,減免賦稅,賞賜財物,賞賜身份地位等等,這又是一大筆支出。
而就這幾萬人顯然也沒辦法更好地佔據當地,後續移民肯定還要繼續開啟。
除了部分可以招募到的亡命徒之外,大部分還是要依靠行政命令,籌措個二三十萬人抵達當地,打下郭氏西蜀公國的基礎。
讓他們在海外繁衍生息。
郭鵬想過前朝的一些政策,比如把犯罪的人貶到邊關去填充當地人口什麼的。
班超在重開西域的時候就對自己的部下說過,他帶領開闢西域的都是一群在內地混不下去的罪犯,沒有好的思想覺悟,沒有家國情懷,有的只是對利益的追求和渴望。
所以對於這些人,就不能有太高的思想道德要求,也要適當給與好處,關鍵時刻身先士卒,用勇武和利益駕馭他們,而不能用其他的。
這是班超空手套白狼的勝利。
可是郭鵬不能這樣做,他不可能把一群人渣敗類交給郭瑾去開疆拓土,他需要的不是一群渣滓,而是一群普通民眾。
除了用利益誘惑之外,大部分人,還是要用行政命令。
可以預見的未來之中,魏帝國需要對西蜀公國不斷的輸血,不斷地給與各種幫助,如此,才能讓西蜀公國真正建立起來,站穩腳跟,逐步向北吞併印度大陸,並給予母國以回報。
未來對於其他的海外封國也是如此,需要提供大量的幫助,這會很考驗魏帝國的財政和郭瑾這位帝王的態度。
郭鵬對外分封的政策雖然成功推行並且執行下去,卻給群臣帶來了巨大的疑惑。
很多人都在觀望,對於一個已經征服偌大疆土卻仍舊不滿足的皇帝,他們持續觀望。
出海的危險那麼大,那麼難,路途還那麼遙遠,真的支撐得住嗎?
真的要把皇子分封到那麼遠的地方嗎?
不會出事嗎?
皇子不會死在那邊讓皇帝血本無歸嗎?
沒人知道結局,連郭鵬自己都不知道,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繼續推動這個政策,並且開始派人在洛陽城引導輿論。
他要帶領大家學習歷史,學習西周的開拓史。
在他的暗示下,一些腦袋瓜子很靈敏的人在這段時間裡就西周王朝的分封開拓史進行了大規模深入研究,然後不斷地寫各種文章乃至於寫書,全方位的研究西周分封開拓史。
瞭解西周時代的先人是如何透過分封把國土範圍從豫州擴張到四面八方的。
史學從來不是大眾學問,學術尚未下移的時代,瞭解歷史的人終究是少數。
乃至於直到近現代,瞭解歷史的人也不多,系統的史學教育也沒有完全展開。
郭魏建立以前,並沒有成體系的歷史教育,歷史知識侷限於治春秋經這一部分人手中,絕大部分讀書人只是略微瞭解一下。
直到郭鵬改革太學教育之後,才引入了歷史教育這個概念。
很多沒有家族積累和傳統的太學生才開始瞭解魏帝國和東漢帝國之前的歷史。
否則他們還以為漢帝國從最開始就存在,直到被魏帝國取代。
然後他們才得知兩漢帝國交替和那個新莽王朝存在的故事,以及不久之前大家都經歷過的漢魏交替。
他們才開始擁有了一定的歷史觀念。
並且直到幾個月之前,郭鵬才下令才把歷史文獻編撰成為可以對外售賣的書籍,幫助大眾瞭解歷史,讀懂歷史,知道這個國度的過去。
這才引發了民間學者們的一波研究歷史的高峰。
到現在,由郭鵬倡導的對西周分封史的研究讓一波西周時代的分封研究的文章、書籍火速面世。
一時間,到處都有人在討論西周時期的分封歷史,瞭解這個國度的前世今生。
郭鵬親自指導了部分研究文章的撰寫,將他們的研究重點引導向周武王分封之初周王室對封國的幫助和給予。
他試圖讓大家明白,當初周王室對封國的幫助就如同如今魏帝國對封國的幫助。
當年開拓中原、河北和江南的封國們就是在周王室的資助下一點一點的開疆拓土,把原先被東夷、淮夷、東北夷等夷人部落佔據的土地一點一點建設為如今的各大州領土。
讓人們意識到如今魏帝國所佔據的疆域並非是從一開始就天然屬於華夏,而是先人一點一點的武力征服、開拓經營之後才得到的。
這一類文章的發表和這一類書籍的面世,對於整個魏國知識界都帶來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引導一大群一大群的學者開始重新研究西周的分封史和分封對西周以及往後數百年的歷史影響。
做到這一步之後,關於郭鵬分封子弟到海外的爭論就逐漸平息,而是紛紛轉向了對當年西周分封的研究和爭論。
輿論逐漸被平息。
郭鵬也有了更多的時間為之後的禪讓做一些準備工作,
但此時,郭瑾卻對郭鵬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
他希望得知郭鵬打算把三弟郭瓊分封在什麼地方,等他登基之後,就會發布聖旨,把郭瓊分封出去。
郭鵬就那麼默默的看著郭瑾,看了好一會兒。
郭瑾毫不畏懼的與他對視,也看了好一會兒。
“之前你不是還不太想讓你的兄弟們離開的嗎?”
“那是兒子還不太明白父親的苦心。”
“現在明白了?”
“明白了,兒子已經完全明白了父親的苦心,將來若是兒子也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把孩子們分封出去。”
“阿珺對你說了什麼嗎?”
“一些過去的事情,不值一提。”
“這樣啊。”
郭鵬沒有反對,默默地點了點頭。
“好。”
郭鵬答應了郭瑾的請求,打開了世界地圖,把和交州隔海相望的那一大片大大小小的島嶼指給他看。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