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一千二百六十四 犁庭掃穴政策

作者:御炎
人多力量大。

人多才能做到更多的事情,才能創造大的工程專案,才能解決大的問題,很多事情都要靠人多去解決,這是真理。

但是在這個生產力底下的時代,人多和饑荒、大瘟疫往往是繫結在一起的。

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規律就是溫暖時期積蓄的大量人口在寒冷時期養不活,草原下大雪凍死牛羊馬,他們活不下去了,必須要尋找出路。

要麼自相殘殺,要麼捨命南侵。

溫暖時期,很少有北方遊牧、漁獵政權的領導者會產生入主中原的政治目標和野望,寒冷期則不然。

就算為了活下去也要往南走。

中原帝國則由於零度等溫線南移而導致北方邊境糧食供應量不足,無法動員大規模軍隊抵抗反擊遊牧騎兵南下,往往居於劣勢。

遊牧騎兵則由於高機動型和後勤補給的靈活性居於優勢,來去如風,讓中原帝國頭疼不已。

大軍出征後勤絕對是第一要素,中原帝國規模龐大的軍隊則更需要大規模後勤作為依仗。

沒有後勤,沒有糧食,萬事皆休。

所以郭鵬無比重視這一切。

他深知,以魏帝國如今擴張的領土北境以及人口規模來看,不修大運河,不修大馳道,不搞海運,未來的日子絕對不好過。

當然,提前把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族一掃而空也是一個辦法。

所以郭鵬在建立漠州和平州的建制之後,也在漠州和平州安排了駐紮當地的騎兵,兩個州各有一支萬人騎兵隊活動。

漠州的萬人騎兵隊由原黑山降將張燕率領,平州的萬人騎兵隊則由原遼東太守田豫率領。

主要威脅力量被掃平之後,這兩支騎兵萬人隊的任務就是不斷的遊獵,不斷地探索邊境,尋找土著蠻夷的居所,然後直接滅殺。

發現一個部落,滅殺一個部落,壯女和壯男能帶回則帶回,不能帶回的老弱病殘和幼童全部抹殺,縱火焚燒當地,毀滅一切。

這是郭鵬給漠州以及平州下達的【犁庭掃穴】長期政策。

這個政策只要魏帝國還存在就要繼續進行。

對於漠州和平州兩地,犁庭掃穴的軍事政策要延續到永遠,永遠都不能停息。

漠州地區轄地廣大,幾乎是能看到的大草原全都被劃入漠州的範圍,兵鋒所到之處,就是疆土。

如此廣大的大草原,除了鮮卑之外,必然還有諸多雜胡生存。

雖然鮮卑作為一個政權實體被消滅了,但是郭鵬認為肯定還有很多雜胡部落生活在大草原上沒有被找到,誰也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在日後成長起來變成巨大的威脅。

鮮卑當初也只是匈奴的奴隸部落罷了,在漢政府打擊匈奴的過程之中獲得了喘息之機,最終成長為匈奴帝國2.0,鬧得東漢帝國的後半生雞犬不寧。

郭鵬在御前軍事會議上認為,鮮卑沒了,鬼知道會不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鮮卑,所以戒備是必須的,是不能減少的。

犁庭掃穴政策務必要貫徹落實,直到永遠。

所以漠州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就一直沒停過。

郭鵬也因此打造了一支仿照遊牧騎兵生活方式而建成的騎兵。

以牛羊馬為基礎補給,不需要額外的後勤,大規模遊獵草原。

大軍行動的時候,除了本身攜帶的肉乾之外,還有大群牛羊馬隨行,就按照遊牧騎兵的生活方式,一次出擊常常有數月之久,不需要額外的後勤補給。

發現一個部落消滅一個部落,斬殺老幼病殘,壯女壯男能擄掠多少就擄掠多少,以此斷絕草原部族對未來的魏帝國的威脅,順便訓練精銳善戰的強悍騎兵。

平州也是一樣。

平州如今的探索範圍已經跨越黑龍江,進入外東北,抵達了東邊海岸線,並且登陸了庫頁島進行巡查,還發現了生活在這裡的部分土著蠻族。

按照郭鵬犁庭掃穴的政策安排,這些土著蠻族遭到了帝國遊獵騎兵的無情獵殺,只要發現聚居點就進行摧毀,不給他們生存的機會。

要是發現大規模的有政權形成傾向的部族,更會出動千人規模的遊獵騎兵,對他們發起滅絕性打擊。

遊獵騎兵一般是以百人隊為行動單位的,每一隊安排一個百夫長率領,深入原始叢林深處,探索未開發的領地,獵殺群居於此的蠻族,擴充帝國對邊疆地區的瞭解。

這樣規模的犁庭掃穴政策也成為魏帝國在後戰爭時代保持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手段——

延德九年大規模平叛戰爭結束以後,皇權史無前例的登臨頂峰,魏帝國也真正進入了天下無敵的狀態之中。

可以預見的未來之中,魏帝國和魏軍找不到可以形成威脅的對手。

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皇帝郭鵬下達了最終的裁軍命令。

這一次,魏帝國從西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東南方面軍和東北方面軍四個方向展開最後的裁軍行動。

最終裁除軍隊七萬一千三百二十九人,保留陸軍精銳三十萬整,和海軍三萬人。

裁掉的七萬一千三百二十九名士兵全部散入地方,進入雲州、交州、平州、漠州和西域等地區,擔任地方基層官員和軍事教官,建立魏帝國的基層政權,以此成為魏帝國在當地的統治基石。

剩下最後三十三萬精中選精的、在二十年戰火磨鍊之中存續下來的精銳中的精銳,將成為偌大的魏帝國的軍事基石。

本來郭鵬是打算只保留二十萬的,但是後來一看國家領土擴張太大,二十萬種子不夠用,就咬咬牙,保留了三十萬陸軍和三萬海軍。

一波大裁軍之後,郭鵬手中有錢有物,完全以軍官的水準精練這最後的三十三萬魏軍精銳,用他們搭建了魏軍的骨架和精神。

之後隨著廣泛的義務兵制度在地方的推行和執行,一波又一波年輕人應徵入伍,組成了魏軍的血肉身軀。

三十三萬魏軍精銳除了駐紮在中央京畿地區的十八萬衛軍精銳之外,全都分佈在各地。

原有的大營建制被完全取消,更換為了新的大營建制。

漠州設狼居胥山大營,駐守一萬騎兵,夏侯惇的駐地和漠州的行政中心就設在這裡,坐鎮北疆。

平州則在扶餘國故地新築長春城,平州刺史府就設定在這裡,這裡也設定了長春大營,軍隊就在這裡,也駐守一萬騎兵。

雲州設永昌大營,在永昌大營駐軍兩萬。

交州交趾郡設交趾大營,駐軍一萬,看守南大門。

西域三個都護府,北庭,安南,鎮西,北庭和安南各設定一個大營,駐軍一萬,鎮西都護府設定一個大營,駐軍兩萬。

海軍則在朝鮮、青州、揚州、交州和臺灣島設五個主要海軍基地,分別駐守部分海軍船隻、士兵。

剩下三萬精銳則廣泛的安排在了內地的各戰略要地、礦產重地、糧倉重地、大運河要衝等地區,不以大營為編制。

魏軍編制在郭鵬這一波大裁軍之後也進行了更新換代。

仿照戰國時先例,把【軍】定為最高戰術單位,一軍下轄五千作戰部隊,統領軍級單位的都是將軍。

軍下面有【師】,一般一個軍設兩個師,各轄兩千五百作戰部隊。

師下就是營,一師轄五營,一個營為五百人的作戰部隊。

營下還有隊,一營轄五隊,一隊為一百人的作戰部隊。

以此形成規範,將早期和全面戰爭時期略顯混亂和並不完整的軍隊層級徹底規範,打散,重組,對軍隊進行了一次大改組。

這次改組就在延德十年進行,標誌著魏軍進入了新時代。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