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六十六章 齊威王與鄒忌

作者:大漢護衛
“我們國君有令,如果齊王降服,仍不失封侯之位。但若頑抗到底,一旦臨淄城破,恐怕將囚禁於長安天牢之中,不見天日。”

縱橫家蘇代,奉命出使齊國,勸降齊威王。

諸葛亮的大軍,距離臨淄不到50裡。

恩威並施,蘇代認為,已經是勸降齊威王的時機。

“哼,寡人還有30萬兵馬,兵強馬壯,為何要臣服?”

齊威王好歹是戰國霸主之一,有自己旳心氣,除非山窮水盡,以齊威王的高傲,才能可能降服。

齊威王麾下一名大臣站出來,對蘇代說道:“齊國、楚國,已經結盟,有良將千員、帶甲百萬,你們夏國若是識趣,及時退兵,我們兩國之間,還能相安無事。否則一旦你們兵敗,朝野動盪,國將不國。”

“敢問閣下姓名?”

蘇代見此人位列眾多齊國大臣之上,必定是齊威王的重臣。

如果可以說服此人……

“在下齊相鄒忌。”

“原來是鄒忌……”

蘇代知道此人。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齊相,而鄒忌是戰國時代,齊威王時期的齊相。

這個世界的齊國,齊威王同時任命了兩個丞相,一個左丞相,一個右丞相,分別是晏子和鄒忌。

如果張華在此,一定不會對鄒忌這個名字感到陌生。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可太有名了。

後人可能只知道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姜小白和名相管仲。

但實際上,齊威王和鄒忌也是一對有名的君臣。

齊威王在位時期,針對卿大夫專權、國力不強之弊,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變法圖強,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

桂陵、馬陵兩役,齊軍大敗魏軍,終結魏國的霸權,開始稱雄於諸侯。

不僅如此,齊威王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

齊威王二十三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承認雙方稱王,史稱“徐州相王”,從此戰國進入諸王時代。

魏文侯、齊威王、燕昭王、趙武靈王等等,這些都是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霸主,絕不只是秦國獨霸。

面對胸有成竹的齊威王和鄒忌,蘇代的臉色凝重。

不只是齊威王、鄒忌的高傲讓蘇代感到棘手,齊國與楚國結盟,更是讓蘇代忌憚。

齊威王的齊國、項梁的楚國,兩國的兵力加在一起,足以抵擋諸葛亮的東征大軍。

戰國時期,各國合縱連橫,相當常見,齊國為了擊退諸葛亮,與范增和解,以保留齊國為目的,組成齊國、楚國聯軍,抗衡夏國。

鄒忌甩出這個重磅訊息,想要逼退諸葛亮,不戰而屈人之兵,減少齊國的損失。這樣一來,一旦夏軍退走,那麼齊國還有足夠的兵力,阻止楚國趁機吞併齊國。

鄒忌繼續恐嚇蘇代:“你們此時歸還歷下,退回鄆州,我們齊軍可不作追擊。否則,我們齊國主力返回臨淄,再加上楚國范增的兵馬,你們必敗無疑,將橫屍遍野。”

“齊國朝野上下,齊心協力,臨淄還有可戰之兵20萬、壯士50萬,合計70萬大軍,必定固若金湯!”

“你們圖謀齊國,不自量力,終將自討苦吃。”

“速速歸還在歷下俘虜的齊國將士。”

齊國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趁機聲討蘇代背後代表的張華勢力,揚言堅守臨淄,誓死不降,在齊威王面前刷好感。

蘇代對齊國大臣們的豪言壯志,也就當做是耳邊風罷了。

齊國大臣有意誇大了臨淄的兵力。

根據蘇代所知道的情況,臨淄不可能有70萬兵馬,否則也不必與楚國結盟了,這個時候該逃跑的應該是諸葛亮……

“諸位之所以咄咄逼人,是因為感到恐懼。我已清楚臨淄之虛實。即便諸位與楚國范增結盟,仍然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還請諸位考慮一下是否值得。如若戰敗,後果可曾想過?”

蘇代看出了齊國眾人言辭後面的恐懼。

人在恐懼的時候,就會憤怒,為自己壯膽。

孟嘗君田文也在朝堂之上,見眾人聲討蘇代,對蘇代說道:“我孟嘗君,願意作為人質,前往夏國,侍奉貴國國君。還請求夏國退兵,兩國相安無事,可使兩國百姓,免於兵荒馬亂,以免生靈塗炭,豈不妙哉?”

“此言差矣。此時已非周天子的天下,我們主公志在天下,橫掃諸國,無論齊國、楚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你們唯有臣服這一條路。”

“什麼?!”

蘇代的話,讓在場齊國的大臣無不大驚失色。

齊國眾人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國並立的局面,但蘇代知道後世發生的事情,知道秦漢以後,大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後世的梟雄不會想著諸國並立,而是想要擊敗所有的對手,統一天下。

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可許他人鼾睡!

蘇代的霸道,無疑在威脅齊威王和齊國的文武大臣。

“你可以回去了,若要讓寡人降服,先攻下臨淄再說!”

齊威王不悅,令人趕走蘇代。

蘇代鄭重作揖,對戰國的霸主還是有一分敬重,然後甩袖離開。

蘇代離開後,齊國朝堂之上,一陣沉默。

蘇代這邊的態度很明確了,如果齊威王臣服,那麼齊威王還可以保留一個虛名,但齊威王的領地要被吞併,劃分為州縣。

“相比之下,楚國范增願意保留齊國。果然還是應當與楚國結盟。”

齊威王權衡蘇代和范增給出的條件,顯然范增的做法,更加符合齊國的利益。

范增的楚國,仍然實行東周模式,只要各國臣服大楚,聽從大楚的調令,那麼就允許這些諸侯國繼續存在。

趙匡胤的宋國、司馬懿的晉國,都選擇了依附大楚。

然而,張華實行的是劉邦路線,要滅掉各個諸侯國,讓領地成為鐵板一塊,更好控制。

兩種不同的策略,各有優劣。

大楚的分封制,類似於加盟模式,擴張迅速,只要齊國依附大楚,那麼齊地就成為大楚表面的勢力範圍。缺點在於控制力不足,這些依附於大楚的諸侯,像是牆頭草,容易背叛,有時候也會陽奉陰違。

張華勢力卻是自己做大做強,親自攻下每一座城池,擒殺當地的諸侯,在破壞後進行重建,領地更加牢固,勢力內部發生叛亂的機率更低。

對於齊威王這種要做選擇的諸侯而言,與范增結盟,還有機會脫離出來,但被張華吞併,就沒有機會逐鹿中原了。

鄒忌說道:“結盟楚國,固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前提是,齊國、楚國聯軍,可以擊敗進犯的夏軍,否則……”

鄒忌擔憂地看向齊威王。

要是兵敗,齊威王可能會被關押到長安天牢。

“寡人見過大風大浪,你們不必擔心。”

齊威王表面冷靜,實則掌心已經滲出汗水。

這個世界,強敵如林,比戰國時代還要戰國時代,齊威王也只是一箇中等諸侯。

……

“齊威王不打算獻城投降?”

“對方非但不投降,而且與楚國范增結盟。齊國在東面的兵馬,即將與楚軍,回援臨淄,可能會是一場惡戰……”

蘇代雖然向齊威王留下狠話,但回到夏軍營地,蘇代憂心忡忡。

蘇代是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知道齊國有多強大。

齊國,從公元前1046年到前221年,有八百年曆史,底蘊深厚。

山東諸侯國,以齊國最強大,朱溫的梁國、朱由檢的明國、魯莊公的魯國等諸侯國,實力都要排在後面。

如果不是夏軍、楚軍同時進攻齊國,齊國不一定要向楚國媾和。

“此次我們雖說是要平定山東諸國,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對付范增。既然范增引兵前來爭奪齊地,那麼只能在齊地,與之一較高下了。”

諸葛亮、李績知道與范增交戰,不可避免。

諸葛亮、李績統帥的東路軍,連下齊國十幾座城邑,兵臨臨淄,將齊威王嚇得夠嗆,甚至要向同樣是東周列國之一的楚國求援。

范增同意出兵的話,那麼最終還是演變成了夏國與楚國的齊地之爭。

莒縣,齊軍、明軍、楚軍,三軍會盟。

在齊國和楚國結盟之後,崇禎皇帝朱由檢,也不得不加入齊地之盟。

范增拄著木杖,來到兩軍陣前。

雖然范增白髮蒼蒼,但齊軍、明軍將士,都不敢小覷范增。

范增以一己之力,於西楚霸王項羽不在的時候,帶領楚國諸將,打下淮北一大片領地,重建大楚。

齊軍、明軍合兵,與楚軍的戰鬥依然艱苦,可以想象楚軍的戰鬥力。

齊威王決定與范增結盟,齊國也成為了大楚的附庸。

現在,范增要與齊軍主將田忌、明軍主將朱由檢合兵,為齊都臨淄解圍。

在范增身後,龍且、季布、鍾離昧、養由基,還有一眾楚國武將,盛氣凌人。

楚國與齊國一樣,都是周朝的諸侯國,也有幾百年歷史,底蘊驚人,有不少武將重新回到楚國。

不僅如此,范增還收留了諸如藍玉、韓王信等背叛了原本主公的叛將,以及趙匡胤、司馬懿等戰敗的諸侯。

西楚勢力,比歷史上項羽時期,還要強勢。

齊軍主將田忌帶著一眾齊國武將出陣,而朱由檢帶著李文忠等明國武將出營,與范增在三軍陣前會晤。

田忌身旁的軍師,與范增對視,兩人在神識無形間交戰幾十個回合。

范增對此人也相當忌憚,齊軍正是因為此人存在,范增的計謀難以施展,所以才答應齊威王的條件。

新世紀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