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譜寫中華上下五千年正文卷第297章:出來吧,孫子兵法……不過,雖然吳王任命孫武為大將,並且還佩服孫武寫的兵法十三篇。
但吳王卻還是有一些擔心孫武。
畢竟孫武雖然出身齊國的貴族,但卻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
於是吳王就準備考驗一下孫武。
並且,還搞了一個難度大的,挑選了160名宮女給孫武指揮。
另外,還讓自己兩位愛妾擔當了兩個小組的組長。
但儘管如此,孫武還是按著他的兵法,開始操練160名宮女。
可惜。
這一些宮女原本就是女子,從來沒有打過仗。
不只如此。
還有擔當兩組小組長的吳王愛妾更是全然不管孫武,在孫武連續發動了號令之後,這兩人仍是在操作場上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還開始嬉笑玩鬧起來。
孫武見此情況,大怒,就要殺掉吳王的兩位妃子。
吳王見孫武動了真格,便向孫武求情。
孫武卻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帶兵打仗一定要有嚴格像鐵一樣的紀律,如果這樣都保證不了,那根本打不了勝仗。
最終。
孫武還是按著軍規,將吳王的兩位妃子給殺了。
其他一眾宮女見孫武如此,一下子便嚇住了,等孫武再次進行操練,每一位宮女都按著孫武的要求,一時井然有序。
當然。
這只是吳王對於孫武的考驗。
好戲還在後頭。
“當時楚國是大國,楚國對於吳國的威脅非常大。但吳國又沒有這麼大的實力將楚國打敗,於是,孫武就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邊說,陳凡一邊在黑板上寫下了孫武的兵法精要。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思也很簡單。
哪怕就是百戰百勝,其實也不是最厲害的用兵策略。
最為厲害的用兵策略,那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哪怕就是不出一兵一卒,也能讓對手屈服。所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上層的策略就是用自己的計謀讓對手屈服,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戰勝對手,再次就是直接出兵了。最下乘的作法,那就是攻城。
至於攻城為什麼是最下乘。
那是因為攻城戰一向死傷非常大,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甚至。
有的時候攻城戰自己的死傷還比之守城方要多得多。
這自然是最下乘的用兵之法。
“我去,這思想戰略好高明。”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厲害。”
“說得太對了,哪怕就是百戰百勝也不是最厲害的用兵之策。因為哪怕百戰百勝了,其實自己也會遭受到很大的損傷。打得越多,自己受損也越多。到最後,反倒因為自己受損嚴重,也會跟著失敗。”
對於孫武,此前眾人以為他只是一位春秋時的大將。
可是。
當陳凡將孫武的用兵之策說出來時,孫武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上了起來。
他已不再是普通的大將,他已經變成了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軍。
如果用百家爭鳴來形容的話,孫武就是百家裡的兵家之首。
可能這時有人問了。
為什麼稱孫武是兵家之首,或者是兵家之祖呢?
難道在孫武之前,他就沒有兵家嗎?
並不是。
在孫武之前同樣有兵法,同樣也有兵家。
著名的姜子牙,他就是一位很牛逼的兵家。
但春秋時期的兵家他們的理念還處於比較理想這一個階段。
比如春秋時期大家打仗,一般是征服對方,他們的目的只是想稱霸,並不想滅國。
可在孫武之後。
受孫武的影響,春秋末期以及到戰國,孫武的戰略思想已經完全左右了當時整個的時期。
正如他在兵法中所說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意思就是說。
用兵之法,就是詭詐。因此,我們應該有能力而裝作沒有能力。實際上想打你,而又裝作不能打你。
吳王覺得孫武的策略非常高明,並採納了孫武的計策。
孫武先是離間了楚國的附屬國桐國,讓其背叛了楚國。然後又裝作自己沒啥實力,不敢攻打楚國的樣子,讓楚軍放下了戒備。而在同年的十月,吳軍就在孫武的帶領之下,在豫章擊敗了楚軍。
……
“聽得熱血沸騰。”
“兵家之祖,果然名不凡響。”
“這樣的兵法,不說在春秋時期,就算是對於現代的我們,也是非常有指導作用。”
是的。
孫子兵法可不僅僅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指導思想。
後世任何一個朝代,在帶兵打仗的時候,最具有參考價值的,那就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三國時期,曹操最為佩服的就是孫子兵法。
甚至,他還結合自己的經驗,給孫子兵法做了註解。
“但這只是開始。楚國的實力仍很強,吳國只是稍稍打敗了楚軍。但要完全打敗楚軍,暫時的吳國是沒有這個能力的。於是孫武再次向吳王獻策,現在的吳國應該休養生息,積累力量。另一邊,孫武還獻策。除了自己這一邊積累力量之時,還應該用疲楚之策。”
“陳凡老師,什麼是疲楚之策,不會是像鄭國渠一樣的吧?”
有一位學生舉手說道。
這一問,大家卻是笑了起來。
當時的鄭國渠也是屬於疲秦之策,按原意,韓國因為懼怕秦國,於是就想讓秦國將整個國家的實力放到修建水利方面上。結果,這疲秦之策沒達到,反而鄭國渠在修建之後,還大幅度的增加了秦國的實力。
此時陳凡再次說到疲楚之策,眾人不由得就想到了鄭國渠。
只是陳凡卻笑道:“孫武做為兵家之祖,他怎麼可能會犯這樣低階的錯誤。孫武的疲楚之策,那就是在楚國邊境時不時派一些小股部隊向楚國發動進攻。但這個進攻並不長,打一下就走。如果楚國不管,那就繼續打。如果楚軍派大部分前來,那就跑。”
這樣的戰略思想也在後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比如前世著名的游擊戰。
“就這樣,透過6年的時間,吳國一方面積累了實力,另一方面也讓楚國不時因為要防備吳國的入侵,內部消耗也非常大。”
這個時候,又有一位學子提問了:“陳凡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請說。”
“孫武的疲楚之策雖好,但吳國就不怕楚國派大軍攻打吳國,將他們消滅掉嗎?畢竟按當時的國力,楚國的實力還是比之吳國強的。”
對於此。
陳凡也是點點頭。
看來高校的學子思考問題還是比較透徹的。
陳凡說道:“這得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當時楚國雖然強大,但也不僅僅只有吳國一個對手。比如在楚國北邊的晉國,楚國就一直得提防。當然,還有西邊的秦國。雖然秦國後來與楚國結盟了,但到了春秋末期,一眾國家的結盟都是利益所然。因為利益,他們可以很快結盟。因為利益,他們的結盟又可以很快就分散。”
“這是其一。其二,吳國有長江天險,他們的水兵非常厲害。如果要進攻吳國的話,那麼就要面對吳國的水軍。而當時水軍的實力,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抗橫吳國。所以,楚國就算是想滅掉吳國,但也因為地型條件以及水軍的不足,並不能夠對吳國造成太大的傷害。反而,如果楚國舉大軍攻打吳國,還會給秦國,晉國,甚至是齊國……等一眾大國機會。”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所以吳國可以派一眾部隊對楚國進行騷擾,但楚國卻沒辦法對吳國的騷擾作出太多的抵檔。
當然吳國能攻打楚國,也是因為自己周圍沒有太多強大的國家。
吳國東邊靠海。
南邊其他一些國家還不成氣侯。
北邊雖然有東方大國的齊國,但齊國與吳國隔著好幾十個小國。
所以中原這個地方,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最危險的地方。
你越是在中心位置,你越容易捱打。
反倒是你在邊邊角落裡,一來其他大國還打不倒你,二來還可以積累力量慢慢對其他周邊國家出兵。
這就像下圍棋。
一般圍棋的下法都是從邊角開始競爭。
要是一來就下最中間的天元。
要麼是個二逼,要麼就是你的水平已經完全超過了對手。
“原來如此。”
解釋了這一點,大家對於春秋時期各個國家的背景就有了大致的瞭解。
……
“六年之後,孫武終於等來了機會。孫武指軍3萬大軍,以及聯合其他幾個小國,進攻楚國。而楚國,便派了20萬部隊準備與吳軍交戰。”
這場戰役,又叫做柏舉之戰。
“3萬人對20萬人,這個,這個,吳國打得贏?”
“不知道,不過,這3萬對20萬,這怎麼打?”
“這比赤壁之戰的難度還要高啊。”
赤壁之戰曹操雖然號稱80萬大軍,但其實也只有20多萬。
而孫劉聯手,也有五六萬。
可現在,吳國竟然只有3萬人。
不少人搖搖頭。
按他們的想法來說,這樣的戰役絕對贏不了。
畢竟。
古代不比現代。
在冷兵器時代,一人能打贏兩人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3萬人對20萬人,那得1人得pk7人?
這還怎麼打?
“可能大家一定會問,3萬對20萬,能打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