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儀器的研發團隊,實力毋庸置疑。
當下星逸半導體的核心研發人才,大都是德州儀器挖來的,還是優中擇優,自然實力不俗。
沒有任何意外,智慧家居SOC晶片、快充晶片、電源管理晶片,都已成功流片。
接下來就是試產,若是試產再沒問題,就可以全面量產!
屆時,星逸半導體就從PPT時代,進入正式量產的新時代!
雖然這三款晶片都不是高階晶片,但萬事開頭難。
有了這三款晶片打頭陣,後續的高階手機晶片,基帶晶片,甚至明年的整合基帶的高階SOC晶片,也都水到渠成。
今年直接研發整合基帶的28奈米SOC晶片,太過困難,畢竟高通都得明年。
德州儀器挖過來的人再厲害,也得明年。
畢竟基帶問題,比處理器還難搞定,何況是整合基帶,那就難上加難。
因此,王逸不得不作出取捨,放緩整合基帶的SOC晶片研發,改成外掛基帶方案。
分開研發28奈米的處理器晶片,和28奈米的基帶晶片。
這種外掛式的解決方案,和英偉達tegra 3,以及高通下半年的旗艦處理器8064一樣的策略,難度大大降低,也足夠用了。
等到明年上半年,高通推出整合基帶的驍龍800 SOC,星逸半導體再推出整合基帶的星逸SOC,也不晚。
畢竟明年的英偉達,依舊是外掛式解決方案。
這樣的策略走得更穩,也更保險。
而且分開研發,處理器不整合基帶,大可以閹割掉電視用不到的模組,最佳化下影片解碼能力,當做電視4K晶片用!
如此一來,一舉兩得!
甚至不閹割,直接多量產一些,手機晶片當做4K電視晶片用,也沒問題。
前世小米電視一代用的驍龍600晶片,就是手機的那個驍龍600。
這種方案雖然物料成本比閹割的高一點,但省下了重新修改設計,重新流片,重新試產,重開生產線等一系列過程,綜合下來,反而成本更低。
畢竟晶片設計的那麼多程式碼,改動一行,就得重新流片。
一次流片的費用,可不算低。
星逸半導體此次流片的都是40奈米的低端晶片,流片價格比較低,只要80-90萬美元就差不多,也就是五百萬人民幣一次。
可28奈米的價格,就高多了。
當下28奈米流片一次的價格要500萬美金,也就是3200多萬人民幣。
幾年後,28奈米工藝成熟,產能富足,流片價格才會降到200萬美金。
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而且流片一次也未必百分百成功。
前世小米的澎湃S2晶片,流片時就連續多次失敗,上億人民幣打了水漂,讓財大氣粗的雷布斯都扛不住,不得不放棄S2的晶片研發。
同樣,當下的28奈米晶片流片成本太高,星逸科技也大可以直接選擇將28奈米的手機晶片當做電視晶片用,省下了重新研發,重新流片。
等到明年,再研發更高階,更專業的電視畫質晶片。
這都沒問題。
想清楚這些,王逸來到半導體部門。
威廉姆斯笑著迎了上來:“不負所望,三款晶片都一次性流片成功!”
“很好,星逸半導體部門立下大功,喬治研發團隊每人多加三個月的年終獎!”
“我替他們謝謝王董!”威廉姆斯笑說。
這幾枚晶片的研發,都是喬治部門做的,獎金也落在喬治他們頭上。
至於威廉姆斯他們部門,得看手機晶片能否研發成功。
研發成功,獎金更多。
研發失敗,喝西北風。
王逸一向賞罰分明,哪怕同一部門也要量化管理,拒絕吃大鍋飯。
“對了,董事長,三款晶片都試產了,我們也該正式命名一下。還有我們正在研發的手機晶片,也缺個正式的名字!”
“那就按分類命名吧。”王逸略微沉思:
“智慧家居smart home,簡稱SH有點繁瑣,那就簡稱H,home。咱們的第一款智慧家居晶片,就叫智慧家居H1晶片。”
“電源power,那第一款電源管理晶片,就叫P1。”
“充電Charge,第一款快充晶片就叫C1!”
威廉姆斯很是贊同:“這樣明明簡單明瞭,哪怕後續晶片多了,也不會混亂。”
王逸點點頭:“是啊,而且這些低端晶片不是手機晶片,對效能要求不高,更不用年年升級換代,相反,研發一代就可以用好幾年。”
等到下一次換代,估計就是多年後,星逸晶圓廠實現高工藝的製程,空出28奈米工藝,再打造第二代28奈米的智慧家居、快充晶片、電源管理晶片。
前世2017年之前的智慧家居晶片,大都是55奈米,40奈米都到天了。
到了2017年後,才逐步出現28奈米的新產品。
至於10奈米,7奈米的智慧家居晶片,這不現實,純屬浪費。
畢竟10奈米,7奈米的手機晶片能賣到1000多。
可智慧家居晶片撐死也就大幾十塊的單價,根本不值得上高製程。
威廉姆斯笑著開口:“沒錯,咱們一次性多量產一些,成本也能攤薄到最低!試產後,就得正式生產。董事長,那三款晶片,我們下多少訂單?”
王逸陷入沉思:“下多少訂單,這是個重要問題!下的越多,代工費越低,成本越低。當然,也不能太多,防止庫存過大。”
“沒錯。”威廉姆斯遞過來一份文件:“董事長,這是臺積電的報價單,以及我們核算後的成本,您看看。”
王逸接了過去,仔細看了起來。
威廉姆斯工作做得很到位,不僅標註了不同產量對應的代工費,物料費,攤薄的總成本,還標註了當下同類晶片的採購價格。
這讓王逸很是滿意。
當下星逸手機、星逸平板的電源管理晶片,都是採購的高通、英偉達等企業的。
王逸採購量大,對方給的價格也不斷降低。
比如xphone 1的兩顆電源管理晶片來自高通,小米買的兩顆加起來要10美元,給王逸7美元。
後來隨著xphone 1訂單增加,降到了6美元,相當於一顆只要3美元,也就是20塊人民幣,算是白菜價了。
可高通依舊賺麻了!
無他,一顆電源管理晶片的物料成本只有幾毛!
晶片這個東西,物料成本很低,批次生產代工費也很低,最大的成本就是研發成本。
高通產量大,研發成本均攤下來,再加上臺積電代工費,一顆電源管理晶片總成本撐死一塊錢!
因此,高通不管是給王逸20塊,30塊,還是給小米35塊,高通都賺麻了。
自己做不出來,就得多花二三十塊去買。
都是沒辦法的事。
一部手機二三十,一千萬部手機,就是兩三億!
xphone出貨量超過1500萬,一部手機兩顆電源管理晶片,就讓高通賺了六七億了。
如今王逸實現了電源管理晶片和快充晶片自研,也能把價格打下來。
臺積電給的物料成本,同樣低得可怕,只有幾毛錢!
而喬治他們研發這幾款晶片的研發費用,也沒花多少,大頭就是流片費用。
再就是代工費和生產線費用。
這些費用全部加起來,就是總成本,生產得越多,攤薄的成本越低。
正如威廉姆斯計算的那樣,生產一百萬枚P1晶片,攤薄下來一枚P1晶片要30元的成本,比買高通的電源管理晶片還貴50%!
可生產一千萬枚P1晶片,攤薄下來一枚P1晶片只要5元,只有高通給王逸最低價的四分之一。
若是直接生產一億枚P1晶片,攤薄下來一枚P1晶片的成本就只有1元了。
沒錯,就是這麼便宜。
畢竟成本只有幾毛錢的東西。
這便是自研的威力。
像是北斗終端晶片,最初咱們做不了,外國賣1000人民幣一顆。
等我們量產出第一代自研的終端晶片,外國企業就把價格降到了500元一顆。
等我們量產出第二代自研晶片後,外國企業再度降價到200元。
接著100元,50元……
幾代之後,國產終端晶片全面追趕上了外企晶片,他們就把價格降到了6元。
沒錯,當年1000元的終端晶片,後來只要6元,還求著我們買。
畢竟他們的研發成本早就攤薄了,如今總成本也就幾毛錢,別說賣六塊,賣一塊都有得賺!
晶片這個東西就是這麼特殊,物料成本很低,關鍵看研發成本和產量!
同樣,快充晶片C1和智慧家居SOC晶片H1,都是差不多的價格。
若是量產一億顆,攤薄下來每顆的成本只要1元!
王逸很想直接整上1億顆,可也得計算下能不能吃得下。
念此,王逸開始細細盤算。
快衝晶片C1和電源管理晶片P1的需求量,都得看接下來星逸手機、星逸平板,以及星逸電視的銷量。
其實,充電晶片也是電源管理晶片的一種。
兩者的區別,不過是充電晶片只負責充電管理。
而電源管理晶片,則負責整個電源管理,比如在某些操作下,斷掉部分電源供應。
最簡單的,息屏時,只斷掉螢幕的電源控制,但手機其他元器件的電源供應依舊,這就是透過電源管理IC實現的。
隨著手機的升級換代,需要的電源管理晶片也會越來越多。
一部3G手機,只需要兩顆電源管理晶片,就足夠了。
而一部4G手機,則需要4-6顆電源管理晶片!
??????55.??????
一部5G手機,更需要8-10顆電源管理晶片!
當下的xphone和星逸平板X1,都是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