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零七章 動起來

作者:魚龍服
一個集權的帝國的執行力從來都是看上位者的態度,上位者的態度決定了執行的效率。

在這個主將人格決定大軍風格的時代,上位者的態度是決定下邊辦事效率的關鍵。

沒有九黎公主之前的南征大軍和幕府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都在等著秣陵的爭辯出結果。

實際上他們也不知道等秣陵是要幹嘛,但是主將不幹活,他們也跟著偷懶,上行下效的結果就是能推進三十里,絕不推進四十里。

可是,有了九黎公主之後,樗裡就成了夙興夜寐,手不釋卷,影響之下的大軍和幕府也都動了起來。

“怎麼感覺樗裡衛的將校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每個人都瘋了一樣的幹活!”第一梁是感觸最深的。

在進入桂林之前,樗裡衛所率大軍各營就是聊天扯皮和遊戲。

可是現在,樗裡尋也開始幹活了,每天都有不同的政令下發,主動關心著大小之事,事無鉅細都要過問。

然後樗裡衛也率著大軍各營深入百越大山之中進行堪輿,幫助越人驅逐野獸,修路補橋。

“耕田種地,開荒鑿渠,樗裡衛還會這個?”幕府的門客們都驚呆了。

他們以為的樗裡衛都是一群殺才,除了打架惹事其他都不會,可是現在,樗裡衛真正的運作起來後,所有人都呆住了。

樗裡衛不僅會打架,還會種地,會冶煉,遇山開山,遇水架橋,甚至連看病救人,懸壺濟世都會。

“樗裡衛這是把我們幕府的活都做了啊!”大軍幕府的百家士子們都自餒了。

他們覺得大軍征服桂林之後,所有的政令和治理他們是不可或缺的,想象中的應該是有他們組建出郡守衙門,然後恢復生產,治理百姓。

結果現在的情況是,樗裡衛根本用不上他們,各自下到了各村各寨去登記造冊,然後教授越人耕種之法,並組建亭裡,宣傳律法。

“帝國以吏為師,這是慣例,因此秦軍的各營將校除了會兵法佈陣以外,還要學習律法。”第一梁也是將門之後,對秦軍的軍官培養也是清楚的,只是沒想到樗裡衛居然也是如此培養的。

“秦軍將校精通律法可以理解,但是會開荒屯田,教授百姓五穀種植,這不是在搶我農家的活?”幕府的農家士子低聲喃喃道。

“他們不會啊,但是律法有寫啊!”第一梁解釋說道。

大軍將校不可能在學習兵法佈陣之外還有精力去學習五穀耕作,可是秦律中有啊,秦律中明確的規定了耕種之法。

挖地幾尺,耕種幾何,何時播種,何時施肥,施肥多少,秦律中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這東西沒有普適性吧?”農家士子皺了皺眉。

五穀耕作是看天時地利的,靠著律法規定去做,不一定適合啊。

“的確不是每個地方都適用,但是律法推及帝國所屬,不能保證全都適合,但是能保證各地都能生產。”樗裡尋回到了幕府,看著農家弟子答道。

秦律規定的耕作是按照關中的標準來的,不可能適用每一個地方,但是卻能保證每一個地方都能生產出糧食,有了最低的保障。

這就是秦律,律法只是有著最低的保障,也是最低的約束,再結合秦律獎勵耕戰,在這基礎上,各地百姓都會在秦律的基礎上去改進耕作,從而獲得爵位,進入仕途。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幕府要有農家士子的原因!”樗裡尋笑著看向了農家士子們。

農家士子也不傻,大軍都拉去種地了,他們農家士子自然也是不可能坐在幕府中飲茶聊天。

“我等即刻配合大軍採集各地土壤,鑽研精耕之法,推行百越!”農家士子們紛紛表態。

若是他們再不動,那在幕府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大家門客之中從來不會養無用之人,而他們跟著大軍來到百越不都是為了軍功,從而獲得察舉,舉薦出仕?

因此,現在是他們展現個人學術學識的時候了,做好了,高官厚祿都在等著他們,做不好,他們自己也沒臉在幕府之中待著了。

農家士子們也跟隨大軍行動,深入百越各村寨,因地制宜的教授當地百姓精耕之法,再結合各地收集來的資料,整理出最適合百越精耕的農令。

隨著農家士子的動作,幕府中各家士子也不好意思不幹活了,紛紛鉚足了勁的幹活,各種適用於百越的政策法令也紛紛出臺,傳達到百越各處。

整個百越也進入瞭如火如荼的改革之中,桂林城也開始了擴建。

越人也不傻,能分得清秦軍在做什麼。

是人都會感恩的,尤其是百姓,只要官府是真心為他們好,他們也不會再給官府惹事。

有良心的人也不會看著別人給自己幹活自己不動,因此,越人也從大山深處重新回到了村寨跟著秦軍一起重新建設自己的家園。

“秣陵到底行不行啊,這麼久了都沒有一個結果!”樗裡尋很生氣,百越現在是百廢待興。

雖然越人與秦軍一起幹活,雙方也很默契,但是因為種姓問題,雙方始終是存在著一些隔閡。

秦國要的是百越歸心,而不是百越將他們當做客人。

因此,秣陵的爭論必須有結論,也不能有分歧,九黎為華是不能有問題的。

任囂也終於是趕到了秣陵,看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秣陵學宮,真的是大開眼界,這樣的盛況,哪個士子不向往。

甚至,任囂也親自下場辯論了幾場,互有勝負。

其實百家之主們不是不知道結果是什麼,但是過程更重要,同樣的他們一直遲遲不得結論也不是因為爭論不出,而是他們都在等,故意等,等到始皇帝陛下親至,然後由始皇帝陛下親自敲板得出結論。

誰說百家都只會埋頭經卷,這樣的百家都死了,真正的百家都會來事,這種華夏定義的功勳,他們不能去做,也不敢去做,能做的只有那個一怒山河懼的帝王。

扶蘇也知道原因,因此他也沒有催促百家得出結論,而是在等著父王南巡到秣陵。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