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九十五章 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吳年柳香
還真別說。

吳年對於是否要封其他兒子爵位,充滿了猶豫。

細數前世歷朝歷代的開國君王,都是生怕自己的子孫,以後沒有吃的沒有穿的,所以瘋狂封爵。

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宗室爵太多,造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就以明朝為例,老朱是好皇帝,但始終是小農思想,對兒孫的關照,簡直到了變態的地步。

明朝滅亡,與宗室造成的財政負擔,有極大的關係。

到底是封兒子爵好呢,還是不封兒子爵好呢?

如果封爵,待遇怎麼說?

一年給多少俸祿,子孫爵位怎麼繼承?

他現在是個漢王,自然是不可能封兒子為王的。

以李金珠的兒子吳昶為例,如果封個“武功侯”。而吳昶又有兒子十人。那麼爵位肯定是由吳昶的長子繼承,但其他兒子封不封爵?

而這個吳昶的長子,是不是降低一等爵位?比如說封個“武功伯”?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問題。

比如說把這些個宗室爵,封在外地,不允許他們隨意回京呢?

還是把他們封在京城,不允許他們隨意出京城呢?

有才能的宗室,是不是要實封?比如說漢朝的諸侯王,有實際的王國政權、軍隊。

比如說明朝的九大塞王?

這看起來也挺好的。

相當於把雞蛋放在了不同的籃子裡,如果主幹昏庸無能,以至於江山顛覆,那至少還有很多實權王,可以挽回局勢。

要是秦始皇大封自己的兒子在全國各地,沒準秦朝就不會滅亡了。

優點明顯,但是缺點也很明顯。

容易出造反戶。

有能力有野心的王爺,誰不想更進一步,登基稱帝呢?

總而言之,這件事情很麻煩。吳年目前不太想細思。反正兒子們中太子不用說了,家業就是他的。

長子吳敏也還小,八子吳昶還在襁褓之中。先把事情拖延下去,等拖不住了再說。

不過有一點。

他會做到父親的責任,把孩子好好的養大。就算不封爵,也會保證兒子衣食無憂。

前提是不敗家。

李金珠、娥親、娥娘聽了之後很不滿意,她們是要承諾的,或是直接封爵,結果卻得了一個。

“衣食無憂。”

那生兒子與生女兒有什麼分別嗎?

她們都是委屈巴巴,心中哀怨。但也不敢多嘴,生怕觸怒了吳年。

女人的哀怨,可不是好消受的。吳年覺得尷尬,便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匆匆的離開了。

除了一點幸福的煩惱之外,吳年在深宮之中的生活,還是以輕鬆愉快居多。

就連吳年麾下的內閣大臣、六部尚書等重臣的工作,也輕鬆了很多。

王朝的建立,並不是單純的從將軍府,變成了王朝。

以前的輔漢將軍府,雖然號稱是小朝廷。但因為是草臺班子,能順利運轉,與劉知行、李勇、汪由校等人努力的分不開。

而漢朝的建立,是以楚國的文武百官制度,加以一定的修改。

各種職權、規章制度都很完善。

服務於漢朝的官僚隊伍,也是空前的龐大起來。

只要上邊的人,腦袋不長歪了。這個制度還是很好運轉的。

這個制度在內閣大臣劉知行、李勇、張海平的統帥下,運轉流暢。內閣大臣,文武百官的工作,也自然流暢輕鬆起來。

內閣的辦公點。

位於王宮,一座小小的不起眼的文華殿內。

上午。

文華殿內。劉知行、李勇、張海平三人坐在榻上,與站在下方的幾個官員說著話。

旁邊還有面白無須,精通漢語的高句麗太監以及大內侍衛、小官員服侍他們。

等幾個官員走後,劉知行覺得有點口渴,便讓太監下去沏茶。等茶上來後,他掀開蓋子,喝了小半。然後合上蓋子放在小案上,抬頭對二人說道:“這凡事有利有弊。”

“大王吞併高句麗,弊端也出來了。”

說到這裡,劉知行苦笑著搖了搖頭。

李勇、張海平也是苦笑著搖頭。

遼東吏治清明,又有“汪閻王”坐鎮,等閒官員是不敢貪汙受賄的。大環境很厲害。

但是高句麗那邊,情況就複雜多了。

剛才那幾個就是督察院、刑部的官員,乃是督察院下的巡按御史,調查出了幽燕地區一些官員的貪汙腐敗問題,並且移交了一些證據。

自古為君難,做宰相也難。

要是做了無道昏君是會掉腦袋的。

如果做了無能宰相,導致國家崩壞,那也是要遺臭萬年的。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

國家廣袤了,各種人都有。雖然現在工作變得輕鬆了,但是面對這麼龐大的官僚數量,可要把眼睛放亮了,免得提拔了小人,廢黜了君子。

劉知行三人還不是尋常宰相,而是開國宰相。吳年又願意下放權力,他們無不感激肺腑。

生怕自己幹不好。

不過,除了這些個亂七八糟的事情之外,總體上朝政還是清明的。

劉知行三人的心情,很快就好轉了起來。並且分工明確,繼續埋頭工作。要是遇事不決,互相商量一下。

要還是不能決定,那就只能請教吳年了。

但極少,大部分他們還是自己拍案的。

他們把摺子看完,並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之後,就被太監帶走,交給了吳年批紅。

吳年批紅的速度往往很快。

劉知行三人很懷疑,吳年是不是一一看完了。但卻覺得幸福。

這是君王的信任啊。

身為打工人,被老闆信任的他們,經常會感覺到熱血沸騰。

很快,就到下班的時候了。太監進來提醒。但是政務還存留了一些。李勇老了,精力不濟。便對劉知行、張海平抱拳一聲,說道:“二位,我先走一步了。”

“李大人請。”劉知行、張海平抱拳還禮。等李勇走後,劉知行、張海平一起處理完了摺子,在大內侍衛的簇擁下,離開了文華殿,到達了宮門。

宮門口。

有兩隊人馬簇擁著轎子,恭候多時了。

劉知行的目光一凝,在自己的隊伍之中,發現了一個熟悉又陌生的人。

說是熟悉。

這是他的老師張晨的長子張忠。

張晨身上沒有功名,但並非無能,只是因為無心科舉,所以才沒有考過。他在家鄉,開設了一傢俬人書院,培養了一些讀書人。

說是陌生。

張晨、張忠父子在蒙元南下的時候,便帶著家眷親族,南下去了楚都居住。

師徒之間,關係自然親厚。

劉知行還私下裡打探過張晨的情況,得知老師安全後,他很欣慰,並派人送去了一些銀兩。

劉知行也很快意識到,這無事不登三寶殿。

“莫非老師一家,要回到遼東居住?”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