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四天時間裡,李海再一次與黨為民搭當試飛殲-16,這一次是電子戰型號。就駕駛感覺來說,與殲-16普通型一般無二,就使用方式來說大有區別。
尤其是在實施電子壓制時,常常需要突防飛行,非常的考驗駕駛技術。這一塊,由李海來主導試飛是再適合不過了。相對而言,趙飛燕和戰雲天機組稍顯稚嫩。
朱煒發現,李海在試飛這一塊有獨到的辦法,經常能夠測試出研發團隊最想要的資料,飛出包線就更不在話下了。作為一款成熟的飛行平臺,殲-16D不需要做很多的飛行效能方面的試飛,主要是實戰使用方面,因此,李海的經驗和他獨到的一套辦法,讓這款戰機的實戰試飛進度得到了加快。
再飛兩天,試飛任務也就完成得七七八八了,可惜李海要歸隊了。
再一次和老戰友道別,李海返回了海軍基地,在封閉式維修船塢裡看到了53號艦,登時驚為天人。
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是雜亂的天線、電子裝置什麼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主桅杆——他們居然給53號艦裝了一節綜合桅杆!
是一節沒錯,就這麼簡單粗暴地把原來的桅杆一切兩段,去掉上半段,把這一節綜合桅杆焊接上去!
李海指著綜合桅杆目瞪口呆地問,“能用?”
“能用,試過了,很好用。”萬里揚喜上眉梢,說道。
姚先雲說,“李艦長,這套綜合桅杆是為新式護衛艦研製的,先安裝在你們這條船上試驗一下,我們做了佈線,每一項功能都可以使用。”
隱形特徵明顯的綜合桅杆,和老式護衛艦的外形佈局格格不入,簡直是兩個世紀的產物,硬是焊接在了一起,看起來很是魔幻。
李海說,“我艦可以接入海軍戰術資料鏈了?”
“暫時還不行。”姚先雲搖頭。
李海頓時明白了,53號艦這套綜合桅杆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的天線、訊號發射器等整合在了一起,至於接入海軍戰術資料鏈,那需要硬體和軟體都全面對接才能實現,換言之,現在的53號艦,暫時只能依靠傳統的通訊方式來接入海軍作戰體系。
海軍戰術資料鏈非常強大,大到最高聯合作戰指揮中心,小到海軍最小的作戰單位,都連線了起來,響應時間以秒計算。最高聯指動動滑鼠就能給最小的戰術單位下達指令,而且能夠即時掌握所有戰術單位的具體位置和狀態,甚至能直接指揮到一名陸戰隊士兵!
53號艦太老了,且退出現役已經有時間表,不再具備深度升級的價值,有時候軟體上的升級,比硬體升級更貴。部隊不能只考慮到作戰,必須要考慮經濟性。
“鷹擊-12A超音速反艦導彈、76毫米主炮、1130近防炮、新式324毫米魚雷,咱們的火力趕上驅逐艦了。”常海洲嘴角止不住上揚。
別的不說,光是那四枚鷹擊-12A超音速反艦導彈就能把萬噸以上的任何軍艦嚇得陽痿。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前出偵察力量和引導措施。裝備有大威力反艦導彈只是解決了發射平臺問題,要完成對目標的打擊,還需要具備偵察探測、目標引導這兩項能力。
用現在的時髦說法就是要具備相應的態勢感知能力。
反艦導彈能打再遠沒有用,載艦得也能看得同樣遠。
最典型的裝備是22型導彈艇,採取隱形設計和雙體穿浪船體設計,能夠以每小時93公里的高速在海上狂飆,滿載排水量區區220噸,小小的身軀馱了八枚YJ-83反艦導彈,與054A的反艦火力是一模一樣的!
問題是,YJ-83反艦導彈最遠能打180公里,22型導彈艇根本看不了那麼遠。如何充分發揮22型導彈艇的反艦威力,在研製之初,海軍就探索出戰法了——22型導彈艇作為發射平臺發射導彈,由其餘艦艇、飛機為導彈提供目標指示和引導。
數十艘22型導彈艇利用其極低的雷達反射訊號特徵以及極高的航速,向敵艦隊隱蔽高速奔襲接近,在極短的時間裡發射上百枚YJ-83反艦導彈,預警機引導這些導彈對敵艦隊的某一個目標或者數個目標進行攻擊。
可以說,22型導彈艇的出現,是人民海軍尚無足夠力量與敵雙航母、三航母編制的龐大艦隊硬剛時,採取的一種海上狼群戰術,用最經濟、最快捷的辦法實現對敵艦隊飽和攻擊。
22型導彈艇是發揮小艇打大艦優良傳統的利器。
即便到了現在,22型導彈艇在人民海軍的作戰體系裡,依然是較為重要的一款裝備,原因很簡單——無人機技術高速發展,降低了小平臺獲得更強態勢感知能力的門檻。
想象一下,22型導彈艇攜帶數架作戰半徑一百公里之內的無人機,偵察、訊號中繼、目標引導等等都能解決,憑藉一己之力就能應對百公里之內的威脅,而不再是單純扮演“海上爆破手”的角色。
海軍已經向海警移交了幾條056型輕型護衛艦,這幾條船的油漆味都還沒完全散去,為什麼就交海警了,難道說海警壓力山大急需船用,當然是不存在的,國內幾個造船廠開足馬力生產一年能把海警三年的經費掏空。
其根本原因是,056型輕型護衛艦在海軍中扮演的角色戲份越來越少了,已經到了可有可無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與其“食之無味”,不如果斷移交給海警弟弟去幹海上執法的活,把有經驗的人員和有限的經費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056型輕護已經邁開了“軍改警”的步伐,很快會從人民海軍的裝備序列裡消失。
和22型導彈艇不同的是,53號艦的態勢感知能力要強大得多,已經和054A的第二批型號持平了,對海探測能夠達到兩百公里,並且載機是能夠攜帶訊號中繼吊艙的。能夠將導彈引導至進入導引頭的主動雷達作戰範圍之內,基本能發揚YJ-12A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最大威力。
所以,常海洲是非常滿意了。
姚先雲是搞技術的,他用資料說話,道,“你們這條船現在的作戰能力大概是改裝前的五點七倍吧。”
摸了摸下巴,他說,“比較遺憾的是,艦體太老了,機庫放不進直-20,不然的話,載機的作戰能力提升之後,還能提升母艦的作戰能力。”
李海連連苦笑,“萬噸大驅都還沒有上直-20,我們就算了,直-9將就用,滿打滿算也就一年的時間了,後面要麼交水警區,要麼交艦艇學院的訓練艦支隊。”
“那可不一定。”姚先雲笑道。
他這一笑,李海的心肝都在發顫,“姚工?”
姚先雲他們沒準得到的訊息更精準,比如後續又有什麼新玩意兒要往哪裝,基本上都是早早就確定好的,得確定試驗平臺啊!那條已經退出現役的明星試驗艦就是明顯的例子。還有一條長期停在長江某處碼頭的,冷不丁的,前甲板上就出現了一座覆蓋著三色布的疑似電磁炮的玩意兒……
李海是真的不想在53號老艦上耗費青春了!
姚先雲擺手搖頭,“花了這麼多錢改裝,用一兩次就推掉,不符合我們勤儉節約的傳統嘛,不過我也是猜的,都說不定的。”
李海和常海洲的臉色就都不好看了,倒是萬里揚的心情沒有什麼變化,他是技術型指揮軍官,而且特別鑽本專業,有新玩意兒新技術,其他什麼都好說。
邁步登上像是做了一次重新裝修一樣的53號艦,聞著還沒有完全消散的油漆味,李海心情複雜得很。
常海洲回頭看了看和姚先雲站在碼頭上指著53號艦評頭論足的萬里揚,嘆息著說,“老萬這個人怎麼說呢,目光太短淺,換了新艦還能沒新技術?很簡單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個人取向不同,可以理解。”李海心不在焉地說。
常海洲越琢磨越覺得李海的話不太貼切,可是又說不出來哪裡不貼切,他隨口說道,“別看老萬這個人戴個眼鏡斯斯文文的,這傢伙的內務是我們幹部中最差的,政委隔三差五就要督促他一番。”
其實李海知道,常海洲這是在找情緒宣洩口。姚先雲的判斷可以說基本準確,花了這麼大本錢改裝,肯定不會只用一兩次,上級不會換一批不熟悉53號艦情況的操艦人員過來,那就意味著李海他們這一批,還得陪著53號艦到白頭。
常海洲剛剛看到把“副”字去掉的希望,一下子又破滅了,心裡鬱悶那是再正常不過了。
走了一圈,李海的情緒好了不少。
別的不說,光是艦橋指揮中心裡新增的那一套指揮控制檯,就能俘虜李海的心。之前的艦橋指揮中心只能算是駕駛艙,現在才算是有點指揮中心的樣子。艦長只需要往艦長指揮椅那裡一坐,就能完成百分之九十的指揮工作,而以前要各個位置來回跑,最麻煩的是要跑戰情中心。
現在,整合起來之後,李海在艦橋指揮中心自己的指揮位置上,就能與戰情中心無縫對接以及即時分析態勢。
只是,滿滿都是智慧化既視感的指揮控制檯,和邊上那些老式的儀表儀器放在同一個空間裡,總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
坐在艦長指揮椅上,李海深吸一口氣,“常副,把這趟特別護航任務完成好,咱們一起爭取到新艦上去。”
常海洲透過艙窗擋風玻璃看向船塢外,重重點頭,“今年的目標是開上新船!”()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