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第二日
作者: 七年之期
第221章 第二日
維也納,美泉宮。
弗蘭茨看著制裁埃及的條款,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英國人的目的已經達成了,《英土商約》將會在埃及正式生效,同時法國在埃及的特權也被奧斯曼收回。
至於英國人的春秋筆法,他們玩得小伎倆,弗蘭茨覺得梅特涅可以應對,如果不行,那就可以考慮換人了。
埃及歸還了克里特島和敘利亞,但好歹保住了本土和蘇丹兩個地區,一個虛弱的埃及是無法阻止奧地利對的黎波里的擴張的。
弗蘭茨覺得,第一天的會議進行的還算成功,只要沒讓奧斯曼重新收回埃及就是勝利。雖然條約將埃及的實力限制得很慘,但原本的世界線英國人幾次三番想進入埃及都沒成功,到最後反而是要向阿里行賄才能如願以償。
歷史上1843年,英國政府送給了默罕默德·阿里一艘蒸汽戰艦。(排水量大概800噸,算不上戰列艦。)
英國女王也向他贈送私人禮品,同時東印度公司等英國第一批跨國企業也向阿里贈送禮品,以尋求可以在埃及立足的權利。
之後更是給他頒發了和平獎章,甚至邀請他的長子去英國訪問。
第二天的議題則是海峽問題,英國人和歷史上一樣提出了共管的提議,區別是提出的人從帕麥斯頓換成了坎寧。
在這個問題上英法態度一致,他們覺得出於為和平著想,列強們有必要以聯合宣告或者條約的形式達成共識。
歷史上是由於英奧堅持,加上法國態度的改變,和涅謝爾洛夫的一頓自殺性操作,才達成了海峽公約。
然而此時奧地利是一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倒是涅謝爾洛夫有些被人繞暈了,他不得不寫信給沙皇。
“我們為海峽付出的代價太高了!事實上,它束縛了我們的手腳。”
這個時代電報還沒普及,長距離傳遞資訊最有效的方式是鴿子信。
事實上,由於弗蘭茨的影響,此時的沙皇尼古拉一世並不準備放棄自己在海峽的特權。
他在回信中寫道:
“我們必須保護俄國的安全,奧斯曼帝國的安全,因此黑海海峽不應對任何國家開放。”
當然,與會的各國並不會乾等沙皇的回信,所以直接開始了下一話題。
坎寧提出了猶太國的設想,他的主張是:雖然猶太人在歐洲並不受待見,但是他們應有建立自己國家的權利,正好默罕默德·阿里放棄了敘利亞,也許可以在此建立一個猶太國。
聽到這話,剛才還很開心的費爾·恰克的臉色立刻變得難看起來。
他本以為能收回被阿里奪走的土地,可沒想到英國人居然要把奧斯曼帝國的神聖領土,劃給那些骯髒的猶太人。
猶太人在奧斯曼帝國,同樣不太受待見。至於原因麼,懂的都懂。
聽到將聖地劃給猶太人,涅謝爾洛夫坐不住了。他立刻站起來了和坎寧怒目而視。
“我要和您決鬥,先生!”
其實基佐對英國人的提議持保留意見,因為法國的天主教勢力強大,如果將聖地劃給猶太人,毫無疑問會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那他這個外交大臣也做到頭了。
而有些實在忍不住打哈欠的瑟維爾顯然沒有把談判放在心上,對和宗教有關的話題更是興趣全無。
奧地利的情況和法國差不多,只是教會最多表達一些不滿,並不會拿梅特涅這個首相怎麼樣。
如果涅謝爾洛夫不出頭的話,梅特涅也許會表達一下自己的不滿,但現在似乎用不著了。
很快這又變成了,英國和俄國的全面衝突。
坎寧自然不會接受涅謝爾洛夫的決鬥提議,畢竟他不想和一個退伍軍人對打,如果輸了那一定會淪為外交界的笑柄。
但即使坎寧贏了決鬥,以俄國人的腦回路,下次多半會派個決鬥大師來找回場子,這對於談判的進展毫無益處。
“我拒絕!”
“你這個懦夫!你侮辱了我的信仰,我要求你道歉!”
“我們這是在談判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
雙方爭論了半天也沒有結果,坎寧最後只好要求舉手表決。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會場內的列強並沒有人贊成他的提議,俄國更是激烈地表達了反對意見,坎寧只能放棄了這個提議。
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奧地利、法國、奧斯曼都是叛徒,背叛了他的計劃。
第二日談判結束之後的舞會上,涅謝爾洛夫拿著酒杯到處炫耀他是如何忠實的履行自己的職責,保護耶路撒冷,挫敗了那些異教徒的陰謀。
對於舉辦舞會,梅特涅可是行家了,維也納的貴族對此也是有著豐富的經驗,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這當然少不了維也納氣氛組的功勞。
梅特涅為了招待各國來的貴賓,可是將維也納最頂級的幾家妓院當紅的姑娘都包了下來,此外還有一些女演員和芭蕾舞者。
當然除了氣氛組以外,還有很多知名藝術家和各行業的翹楚。
在那個時代想認識大人物,這種舞會可是最佳場所,同時梅特涅也是在向各國展現奧地利的軟實力。
和各國憂心忡忡的使團相比,瑟維爾則是玩得不亦樂乎。但他也是由衷感嘆,奧地利的娛樂服務業是如此強大,柏林與之相比就像是一個貧民窟。
當然普魯士使團的其他成員,則是一副忙碌的景象,他們來此有的是為了談生意,有的則是為了能刺探出更多有用的情報。
雖然普魯士國內已經有人開始提議向非洲殖民,但並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
在使團之中有一個特別的年輕人,他是一名來自波美拉尼亞的農場主,參加使團時用的身份卻是波茨坦步兵團的列兵。
一個列兵並沒能引起奧地利官員的特別關注,然而眼前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便是日後鼎鼎大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此時的他本應在家幫父親打理農場,然而由於時間線的改變,奧地利帝國的影響力空前強大,讓這個曾經贏下過二十五場決鬥的年輕人有些心癢難耐。
歷史上,俾斯麥曾經在大學期間參加過二十五次,只有一次手臂負傷。
俾斯麥想見一見自己未來最大的敵人,以及那位執歐洲之牛耳三十餘年的宰相。
此時回到了主場的梅特涅自然是如魚得水,周圍各國的大使都紛紛向他舉杯祝賀,奧地利帝國可以說是此次近東危機中受益最大的國家。
同時奧地利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強,倫敦會議的失敗,和兩次維也納會議的勝利召開形成了鮮明對比,人們甚至將維也納稱為“會議之都”、“歐洲政治的中心”.
舞會期間,奧地利和各國的交易還在不斷進行,無數的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窈窕淑女都圍繞在梅特涅的身邊如眾星捧月一般。
此時,一位青年說了一句讓眾人捧腹的話“彼可取而代之”,同行的普魯士官員就把這當成了一個笑話。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