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2章 這...真的是妹提前準備好?(1/2)

作者:渾光同塵
樂能通神!

波源所激起的縱波會變成聲波,傳遞到每一個人的耳中,被大腦處理過後,被認知為旋律,最終引起心率或者脈動的共鳴。

最終融入神經當中,產生感性的共情。

所以每一種旋律,不需要歌詞的烘托,依舊能夠向聽眾渲染出它的情緒。

如果能夠加上合適的歌詞,那無疑就是錦上添花。

就像王世風現在唱的這首歌,能夠把所有人一下子拉入到一個父親的身份,通俗直白如同日記般的歌詞,記錄著一位父親對孩子的疼惜與虧欠。

沉痛又愧疚的父愛,能夠讓所有人感受到揪心,不自覺的紅了眼眶。

這首歌和剛才的那首詩,像是父子二人視角的對話。

詩以孩子的視角來回憶父親的偉大與貢獻。

歌以父親的視角來講述對孩子的虧欠與愛。

這種互相回應的形式,讓每一個觀眾都能夠體驗到雙倍的感觸。

尤其是已經當過父親的人,更是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一時間無數塵封已久的記憶在腦海中呼嘯而過,等回過神的時候,眼中已經飽含了熱淚。

原本看節目時平淡的心情,突然變得激盪起來,更是對螢幕中那個和自己兒女年齡相仿的年輕人,一下子充滿了好感。

所謂愛屋及烏,他們這些步入中晚年的家長,前半生一直在為著家庭和孩子奔波努力,好不容易把孩子養大,以為自己能夠享受屬於自己人生的時候。

卻又總是忍不住為孩子操心未來,尤其是孩子不在身邊的家長,除了相思之苦外,更是時常陷入莫名的擔憂與空虛之中。

但是今天,他們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寄託。

這個叫王世風的孩子真不錯啊,要是自家孩子也這麼懂事兒就好了。

而年輕觀眾,尤其在外拼搏多年的觀眾,聽到這首詩和歌以後,更是心情複雜,滿腹的愧疚無法言表,間接性的孝心瞬間佔據了所有思緒。

尤其想起童年時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更是不禁淚流滿面,暗自發誓,以後一定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

但是不管怎麼說,億萬觀眾在此時深刻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做詩歌的力量。

王世風的手指撥彈了最後一個音符,口中的輕吟哼唱也化作一聲嘆息,目光中帶著充沛的情緒看向羅思堯“這首歌叫做《父親的散文詩》,送給羅教授,以及全天下的孩子。”

現場掌聲雷動,打破了淡淡的憂傷。

???

什麼叫送給我和全天下的孩子?

羅思堯滿臉困惑的疏解了一下人物關係後,勃然大怒。

你是不是在佔我便宜?

你不會說話可以不說!

並不需要你的饋贈!

而聽懂了王世風隱喻的觀眾更是樂不可支。

果然,不能得罪文化人,尤其是會創作的文化人,因為你永遠想不到,他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報復你。

王世風這麼一轉手,就直接把《父親的散文詩》和羅思堯深度捆綁了,估計以後只要提起這首歌,就一定會提到羅思堯超級降輩的梗。

奪筍啊!

“好好好,真的很不錯,詩好,歌也好,這首歌幾乎表述了詩中父親的視角和情感,讓我想到了《詩經·蓼莪》中的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梁非凡也忍不住拍手稱讚。

“梁老說的太對了,這首詩的藍本確實取自《詩經·蓼莪》,只不過做了口語白話,又加入了一些故事背景拼湊而成。”王世風謙虛的說道。

“改的好啊,同樣是歌頌父母養育之恩,同樣的情感,確實表達方式不同,聽者接受的資訊也不同,各有各的好,很不錯。”梁非凡從觀眾的反應中,自然能夠判斷出很多資訊。

如果王世風沒有用白話詩來表達,而是直接選用了《詩經·蓼莪》,估計大多數觀眾聽後即便能夠聽得出,這可能是和親情相關的詩,但也會不解其意,

需要經過詳細的註解後,才能夠確定中心思想,從通俗推廣這個角度去看,確實這種方式的好處顯而易見。

但也有劣勢,就是這種白話詩所傳遞的情緒和資訊,還是相對單一了一些。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梁非凡猶豫片刻,還是完整的朗誦了一遍,能不能引起觀眾的好奇與共鳴,就看天意了。

蒼勁文雅的古經,瞬間再次引起了觀眾的注意,儘管晦澀難明,但是卻能夠感受到這首古詩的情緒。

尤其是王世風親口承認,剛才那感人至深的詩歌來源於這首古詩,所以觀眾不需要聽懂句意,也能夠大概瞭解在講述些什麼。

不知為何,同樣是講述父母親情,觀眾卻從同一種情緒中,感受到了不一樣,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

“節目時間有限,就不講解這首三千年前描寫親情的古詩背景與內容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搜一下註解,或者等梁老有時間專門花時間在我們【鳴默】平臺上釋出講解影片。”王世風滿臉笑容的說道。

梁老什麼時候答應去你那個破網站開課了?

刑啊,邀請不成改綁架是吧。

羅思堯嗤之以鼻,但是見梁非凡都沒有出聲點破,也學聰明不再多嘴。

他現在隱隱有點兒看明白,這老頭到底是來幹嘛的了。

“小王這個創作思路真的值得重視,老夫此生有三大遺憾,恨詩無譜,怨經無注,憾典不足。”梁非凡語氣唏噓的感嘆道。

詩無譜,是指自有《詩經》以來,這些古早題材都是伴隨著原聲小調而存在的,並不是以獨立文字形成的。

因為《詩經》這個東西,就是一部由西周采詩官,在民間收集各個地區階層極具代表性的民間小調,也可以說是‘勞動號子’後,再重新整理遣詞造句完成的作品。

孔子悲傷一生的禮樂崩壞,並不只是單指春秋時道德綱常崩壞,還有感嘆子夏商以前的《禮樂》譜子因為周王子朝奔楚後大量遺失了可匹配的樂譜,無法覆上古賢名之樂,

而孔子自己整理的春秋《樂經》,也沒有流傳下來,有人說是被秦王焚了,有人說被項羽燒了,但從漢樂府的發展看來,《樂經》是在西漢建立前就已經失傳了。

經無注,是指流傳下來的古代經史,沒有原作者的註解,以至於被後人不斷解析甚至曲解誤傳,造成了一系列解讀障礙。

典不足,則是從古至今大多數十分具有價值的典籍沒有流傳下來,或者只有殘本殘卷,無法讓後人窺得先賢之道。

這三件,不止對梁非凡是遺憾,對整個華夏文明也是一個重大損失。

但是今天從王世風的創作風格中,梁非凡看到了復古詩經的趨勢,雖然上古詩經的譜沒了,但不意味著華夏就不能創造出新的詩譜。

雖然現在看來,還很稚嫩,但是他願意相信,星星之火,亦可燎原。

“梁老之憾,也是我的遺憾,其實我根本不會什麼創作,只不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到了更遼闊的星辰罷了,我剛開始學《詩》的時候,除了感嘆於這些文字的精妙之外,

也瞭解到《詩經》本來就不是讀的,而是唱出來的,也就是屬於歌詞部分,和現在的音樂一樣,要有詞有譜,甚至有舞,

可惜古代雖然有工尺譜,但是因為各個朝代的音律譜法不一致,而音樂這個東西光靠譜子也很難追本溯源,再加上王朝更替,戰亂流離的損壞,

到如今現代基本上找不到唐以前的古譜痕跡了,也就相當於詩經失去了一半的靈魂,讓華夏詩歌之美十不存一,。

所以我在學習了音樂知識後,就希望試圖給《詩》續譜,但實在是才疏學淺,不說古文古音與現在語言差距甚遠,

光是現代的樂譜結構都完全不一樣,如果強行匹配就是狗尾續貂,所以只能夠用這種方式,先將《詩》翻譯擴充成白話歌詞,然後重新填譜,

而且一首詩可以翻譯出好幾首歌曲,比如這首《詩經·蓼莪》,以它為藍本,就能夠寫出很多首歌曲了,這首歌只是其中之一。”王世風解釋道。

《詩經》竟然是古代的歌詞?

這個觀點讓所有觀眾目瞪口呆,瞬間回想起上學時學過的那些讀起來怪怪的上古詩,雖然都記不起內容了,但是依稀記得第一次學習時,對這種格律的排斥與不解。

但是如果代入到這個觀點,似乎那種繞口的排斥感一下子就消失了。

就像我們現在看流行樂的歌詞一樣,如果沒有音樂伴奏,用朗誦的方法去讀,同樣會感覺到彆扭與不解,和異樣的尷尬。

比如‘眼色,是幻覺,泳池邊你的身影勾成線,溫熱,蔓延,多少個午夜,肆無忌憚,醉夢酣歡,無意追逐,無法止步,熱度,包圍了我...’

別說讀了,看起來都很迷幻,但是如果配上音樂唱出來,那就還算正常。

不過這種工業流行歌曲的歌詞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資訊含量,所以單看歌詞就會很難受。

再稍微好一些的流行樂,比如最近大火的:

‘如果你突然打了個噴嚏,那一定就是我在想你,如果半夜被手機吵醒啊那是因為我關心,常常想你說的話是不是別有用心,明明很想相信,卻又忍不住懷疑。’

讀起來雖然怪了點兒,但是勉強能達到通順和表意。

再好一點兒,就是王世風這種,歌詞雖然像是日記散文,但是不管是唱還是讀,都能夠連貫不算尷尬,因為這類歌詞本身就是以詩歌結構為基礎的模式,單獨拎出來也能當文字作品看。

這類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作品’。

瞬間,經過比較,觀眾們突然掌握瞭如何判斷一首音樂,是不是好音樂的小竅門了。

妙啊!

以後再也不怕和辣雞流量音樂的腦殘粉們對線了。

誰吹他家giegie的音樂高階,就去自己讀歌詞!

“所以說這套思路,你已經總結出了體系?”梁非凡有些驚訝。

“談不上體系,只是摸到了一點點規律,而且也不是我發現的,是我偶然從《江南》與《周南·芣苢》中發現的規律,

《江南》大家都學過,因為這是上學時最好背的古詩之一了,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聽起來像是車軲轆為了湊字數的廢話,但實際上用散文角度去看,這些廢話卻生動了描寫了池塘中魚戲蓮的畫面,而這種描寫彷彿就是借鑑了《周南·芣苢》,

這首古詩一共48個字,其中42個字是重複的,比我那首《毛毛歌》重複率還高,但是卻生動的描寫了一副先秦農民在田間勞作,摘野菜的畫面,而且能夠表達出他們採集時的歡快氛圍與勞動熱情,

這其實就是音樂詩歌最本質是的核心,最單純的簡單變化,不需要那麼多華麗的辭藻,只需要最直白間接的文字,描繪出畫面和情緒即可,至於聽眾能夠聽懂什麼,那就是仁者見仁了,

於是我就掌握了規律和風格,仿寫了一首叫《小芳》的歌曲,還有一首仿《邶風·擊鼓》的,叫做《牽手》,感興趣觀眾可以去了解一下。”王世風笑道。

《周南·芣苢》這首詩觀眾基本沒聽過,甚至不知道後面兩個字怎麼讀,但是《邶風·擊鼓》那可是如雷貫耳,基本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啊。

就憑藉死生契闊,執子之手兩個典故,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且基本上是大多數人的愛情觀啟蒙。

王世風竟然改編了這首歌?一定要聽聽!

不過在哪兒能聽呢?

億萬觀眾的胃口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