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百一十六章 在座的都是奸臣(1/2)

作者:張圍
這大唐有這麼一位左丞,裴宣機感到無比的慶幸。

又過了半月,汾陽縣的疫情總算是令人鬆了一口氣,從一開始蔓延端倪開始便進行了隔離。

到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村民已康復痊癒。

盧照鄰帶著人先走了,餘下的驪山醫者還在做著收尾的事宜。

有個驪山老者道:“還有三個人等待痊癒,不出三日,就能解除隔離了。”

裴宣機連忙上前道:“多謝老者前來相助。”

“不足掛齒,這是醫者該做的事情。”

“不知老者如何稱呼。”

對方撫須笑道:“老夫崔知悌,平素好岐黃之術,近來多研究針法。”

他又介紹道:“這位也是與老夫一同從驪山出來。”

站在崔知悌身邊的老者也撫須笑道:“老夫甄權,善頤養之術,少年時因家母病重,那時便帶著弟弟一起專研醫術,帶著患病老母治病,不知不覺也成了醫者。”

“多謝諸位!”

裴宣機帶著一眾村民向這些醫者行禮。

甄權糾結道:“這病像痢疾又不是痢疾,病症狡猾,差點用錯藥。”

崔知悌撫須道:“還是驪山縣侯點醒了我等,好在是渡過了。”

等汾陽縣的最後幾人也痊癒了,還有不少人應該這場病留下了毛病。

驪山醫者行醫都是要用醫囑的,對往後的生活作息調整,以及飲食與環境治理都做好安排。

這裡的縣丞也染病了,好在康復得及時,崔知悌對他道:“記住往後不要再喝生水了,喝開水的孩子能夠更強壯。”

“下官謹記。”

一眾醫者這才離開。

陝西的疫病有驚無險地渡過了,李世民看著盧照鄰的呈報也鬆了一口氣。

盧照鄰又道:“陛下,驪山的生活作風與飲水習慣能夠讓中原減少許多疫病的發生。”

“臣身為醫者請陛下下旨,為社稷為萬民,請中原各地效仿。”

李世民錯愕一笑,還真是他張陽的方式是對的,低聲道:“朕當即下旨,為萬民朕斷不敢推辭。”

“臣為大唐賀。”

皇帝下了兩道旨意,第一道旨意,各州府與各縣設立民事奏請,各地縣民可各抒己見,對各縣治理有不妥之處可上報,直通長安城,可不經州府。

這道旨意一出,在朝野議論不止。

第二道旨意,自貞觀以來中原各地或時有疫病,曾有遂人氏烹肉而食,為萬民社稷,朕請天下萬民,飲水皆開水,勿飲生水,州府督辦,各地鄉縣施行。

旨意一出朝野議論紛紛,對陛下這兩道旨意很是不解。

尤其是第一次旨意,讓鄉民可自報州府治理不妥之處,甚至可以繞過州府直入長安城。

這無疑是給各地的州府頭上懸了一把刀。

趙國公府邸,唐善識與褚遂良還在議論不止。

長孫無忌明白陛下的心思,如果喝開水就能夠減少疫病,這無疑是一種成本極低的治理方略。

可為什麼水要燒開了才能喝,這就只有驪山知道了。

長孫無忌喝著茶水,不過細細想來習慣喝茶水之後,腹痛這種事就很少發生。

聽著眼前幾個小輩的議論,陛下讓各縣鄉民可自主上報各縣治理不妥之處。

往後這大唐的朝堂的官更難做了,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官,都要時刻小心翼翼,謹小慎微。

李慎又可以去找晉王兄了,他很高興,應該又可以看驪山的書籍。

見崇德殿內沒有人,身高還顯矮小的李慎在殿外站了好一會兒,也沒見晉王兄回來,公孫小娘也不在。

猶豫了片刻,還是走入了崇德殿中,皇兄的書架上又多了不少書,拿起其中一卷,卷名是科學與人文。

開啟書卷的內容,入眼便是一句,人文與藝術自古是人與生俱來的,其中人文與科學一樣,都應該朝著人性的正面發展,啟發人性……

像是有個人在耳邊講話,這些學識在腦海中一遍遍地迴響,越是讀之,越覺得震撼。

“要永遠保持辯證的思維,迫使自己去思考。”

“我們現在的諸多學識可以大致地分為文學、史學、哲學乃至美學……”

讀下去又覺得有些生澀了,有好多詞句都不理解。

李慎仔細閱讀,越發地專注,甚至都沒有察覺到眼前來人了。

直到太陽向西而落,窗臺擋住了大部分的陽光,李慎將書卷挪到陽光下,才注意到眼前站著一個人影。

他連忙起身道:“皇兄。”

李治擺手道:“你不用這麼拘束,我說過這裡的書籍你都可以看。”

“弟弟冒昧走入殿內,還翻看王兄的書籍。”

李治笑道:“無妨無妨,只是以你現在對驪山學識的理解讀這一卷很生澀。”

他又從書架上拿起一卷遞上,“配合著這一卷來看會更合適。”

見王兄沒有責難自己,李慎更高興了,驪山學識很有意思,沒有那些典籍這麼枯燥。

李治又道:“這些學識呢從來不會避著外人,驪山會將這些學識一卷卷地拿出去,人人都能看,也都能學。”

“王兄,聽說驪山的那怪物能動了。”

李治整理著殿內的雜物又道:“你說的是火車吧,就是現在的鐵路太短了,來回的時間太多,不夠盡興。”

李慎其實也很想去坐火車,但已經能夠在崇德殿看書了,又不好再向王兄邀請,便又低下頭將心裡的想法嚥下去。

李治在另一張桌邊坐好,開始書寫著最近宮中發生的事,以及今日太子都在做什麼,父皇的狀態如何。

將這些寫好之後,讓公孫小娘子將信交給長安城賣紅燒肉的人,他們會將書信送去驪山的。

今日裴行儉讓人用自己的金子打造一個金鍊,笑著走入一處宅院,這座宅院中有許敬宗,李義府,袁公瑜。

薛大哥與柳氏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千辛萬苦,充滿了坎坷。

而今薛大哥有了一個孩子,起名薛訥。

裴行儉送上金鍊子道:“薛大哥,這是給孩子的。”

經波斯一戰,薛仁貴也知道裴行儉有很多的金子,推辭道:“這也太貴重,靠著軍中的俸祿某家也能養活一家人。”

裴行儉又道:“薛大哥,這是給孩子的。”

薛仁貴看著金鍊子的長度,皺眉道:“這某家用倒是正好,給孩子未免太寬大了。”

裴行儉無奈一笑,“那鑄金鍊子的工匠不曉事,已教訓過了。”

想起當年小時候一起玩鬧,後來在西域和波斯一同出生入死,薛仁貴知道再推辭就不好了,只能收下。

不多時,王玄策也來了,帶來了一大隻羊腿,“某家家貧,薛兄莫要嫌棄。”

薛仁貴拱手道:“某家喜羊肉,謝過了。”

“哈哈哈!”裴行儉大笑著,看著在座的幾位賓客朗聲道:“看來這滿朝的奸臣都在這裡了。”

聞言,許敬宗與李義府笑得更開心了,朝中議論三人都是奸佞之輩,裴行儉說得也無錯。

許敬宗甚至欣然接受,奸臣一樣可以報效社稷。

唯有袁公瑜還有些無法適應許敬宗與李義府的心態。

如果是自己的話被人叫奸臣肯定是不舒服的。

有些後悔拜在禮部門下了。

看驪山建房子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驪山總會就將各種材料分類擺放,他們用繩索,建設腳手架。

所有的民夫都要帶著一個古怪的木頭制的帽子,驪山美曰其名安全帽。

並且將這處正在建設的地方叫做工地,進入工地就必須要戴這種安全帽。

驪山就將民夫分成了好幾個隊伍,他們各司其職,閻立本是建設的總領頭,他負責主持工事的每一樣事宜。

房玄齡經常會來這裡看,看著這座技術院落成,“敢問魏王殿下,來年夏季能否完工?”

李泰回道:“在春季的時候完成整體構建,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成封頂,之後的進度如何,只能看關中雨季有多漫長了。”

房玄齡雙手揹負,言道:“兩千畝地是一座城池,老夫看過驪山交給朝中的圖,沒看到城牆。”

“其實姐夫是反對將這兩千畝圍起來,一來不方便出入,二來,這裡會有很多的出入口,只有部分的圍牆存在,除了居住的地方,其他地方不設圍牆。”

“那就不怕有閒散人進入嗎?”

“驪山沒有考慮這些,姐夫不喜建設高牆,就像長安城的城牆,在戰爭的時候或許有用,可隨著關中的發展,城牆只會越來越拖累,房相覺得呢?”

房玄齡撫須不語,還在思量。

李泰解釋道:“等這裡落成的時候,您就會明白其實城牆沒必要的。”

嚴寒從關中退去的時候,已是三月天了。

鎢礦的燒製還有不少問題。

張陽將棉線粗細的鎢絲連線電線,隨著發電機的轉動,鎢絲開似乎發熱,發紅。

沒有足夠的光亮,半柱香的時間就燒斷了。

鎢絲的燒斷好像是個必然的過程。

張陽記錄下實驗的結果,“還是太粗了,或許真的有必要在一個真空的燈罩內?”

手裡拿著筆撓了撓頭,蒸汽機的噪聲隨著機器的停止而停下。

驪山的製造技術還是不夠成熟,鎢絲這種材料比自己預想的還要難用。

張陽道:“還能再細一些嗎?”

江師傅神色凝重,“很難,可以試試。”

張陽喝下一口茶水,無奈搖頭。

鎢礦的鑄造很難,從鎢絲冒出來的黑煙可以看出內部還是有很多雜質的。

這是鑄造時燃燒不充分。

江師傅拿出一些刀刃,“這是用鎢礦鑄造出來的刀刃,縣侯之前說需要,老頭子便鑄造出來了,不知道是否可用。”

鎢礦造出來的刀刃坑坑窪窪的,張陽氣餒道:“我試試。”

先是將一根鐵管放在車床的另一頭,將刀片推入,車床啟動,可以很明顯地聽到鐵管內部的切割聲。

緊接著又是一聲金屬的崩斷聲,內部的刀刃斷了。

“刀刃容易斷,還是鑄造時雜質太多的問題。”張陽將斷了的刀刃取出來,“我們下次加入石墨試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