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海中的大明帝國
武懷玉發現,李世民崇尚漢代,但貞觀重臣們卻更喜歡效仿隋開皇朝。
各種典章制度、政策律法,幾乎都是照搬隋文帝的,從李淵李世民,到裴寂蕭瑀,再到房玄齡杜如晦等,他們對於遙遠的強漢也很讚揚,但說到實際,還是更喜歡距離更近的開皇。
朝中許多重臣,都是從開皇盛世走過來的,經歷了開皇之治,也親身經歷了大業的崩塌,如今他們治理國家,自然更願意把現成的開皇樣板搬來照抄。
畢竟相隔不久,許多東西都是現在的,照搬也容易,百姓也願意接受啊。
從內政到外交,從軍事到財政,基本上如出一轍。
隋文帝當年對強盛的草原帝國突厥,採取的是分化離間,合弱離強,配合上和親政策,可以說是取得很大成功的,低成本高效率,強大的突厥在開皇年間被搞的分崩離兮,曾經五汗混戰。
當年草原上的可汗,把中原的北周、北齊天子,稱做是他在中原兩好大兒,十分孝敬,要什麼就進貢什麼。
但到楊堅時,沙缽略可汗向隋稱臣,還向楊堅上尊號,聖人莫緣可汗,簡稱聖人可汗。
沙缽略向朝廷解釋其含義是自天以下,地以上,日月所照,唯有聖人可汗。
聖人可汗比突厥可汗等級還高,是突厥可汗名義上的君主。
這也算是開創了一個先河。
如今稱霸草原的頡利可汗,當年他爹啟民可汗,本只是個小可汗,跟如今的突利一樣,當年啟民的小可汗汗號卻也正是突利。
突厥被楊堅派長孫晟、裴世矩這些高超的外交家,搞的窩裡鬥,不僅東西突厥內鬥,東部的突厥本部阿史那子孫更是各自混戰,打的頭破血流。
啟民當時實力都排不上號,都沒資格參與諸汗之戰,但楊堅卻看中他,特別扶持,賜婚公主,一個公主送過去沒多久死了,還馬上又送去一個。
硬是扶持啟民等諸汗打的兩敗俱傷時跑出來撿漏,可啟民開始居然還打敗了,又是楊堅特派長孫晟楊素他們出兵去接應,還給他築城,招攏部眾,安置到長城以內定襄。
硬生生的給他穩住陣腳,幫他背書,聯絡諸部,最終出兵出糧出裝備,幫他成功坐上了突厥大汗之位。
啟民當上大汗之後,直到他死,都是隋朝天子的忠犬,為大隋鎮守北疆。甚至他兒子始畢可汗繼位後,也對隋朝忠心耿耿多年,直到後來奉旨率部去遼東觀戰,看破了楊廣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外強中乾的虛實,尤其是連當年啟民爺倆最敬畏的戰神楊素兒子都造楊廣反後,
始畢可汗也就再不把楊廣放眼裡,才有了後面的雁門之圍。
此後他的兄弟處羅、頡利先後繼承汗位,也都再無對中原的畏懼。
但這些跟楊堅沒什麼關係,楊堅在時,草原誰不對聖人可汗畢恭畢敬?
楊堅的草原政策更沒什麼問題。
雖然長孫晟早病逝,但裴世矩還在,只是如今避諱主動捨去了那個世字而已。
八十歲的裴矩如今是當之無愧的對草原、對西域事務的外交、貿易方面的權威專家,他也是從武德到如今貞觀朝,大唐對突厥政策定策者。
遠交近攻,合弱離強,這一直是裴矩的政策,也一直得朝廷支援。
大唐開國之初,跟突厥也是和過親的,處羅可汗未當大汗前的妻子就是李唐宗室女,只是後來始畢可汗死後,他為繼承汗位,按突厥傳統,收繼了嫂子,也是後母的隋義成公主為可敦。
啟民可汗之孫,也就是如今頡利之侄突利小可汗,之前也是得隋朝和親賜婚,娶隋淮南公主,而去年渭橋之盟,李世民就特意把一位宗室堂妹賜封公主,和親突利。
和親蠻夷這個事情,對於大唐君臣來說,都沒有什麼心理壓力,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因為從強漢,到強隋,他們都奉行和親政策。
只是隋朝的和親政策跟漢代相比,帶有更積極主動的意思,漢初和親,那都是被人打的有些狼狽,無奈之下和親換和平,以休養生息備戰。
但隋朝的和親是主動的,是他們軍事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環,透過和親、冊封等手段,拉攏突厥貴族首領們。
比如當年楊堅非常厭惡都藍可汗的可敦,那位本是北周和親突厥的千金公主,後來楊堅改封其為大義公主,可大義公主一直心懷故朝,還暗中與西突厥泥利可汗聯合,有反隋之意,楊堅於是就要殺掉他。
隋朝特意派裴矩暗中聯絡都藍的弟弟突利小可汗染干,說要賜婚公主與他,但前提是要他殺掉大義公主才賜婚,突利便向兄長都藍進讒言殺大義公主。
事後,隋朝一邊兌現承諾賜婚公主給突利,可暗裡又派人把突利進讒殺大義只為自己和親隋朝,甚至有取代都藍的野心相告。
都藍於是跟兄弟突利反目成仇,互相征伐,突厥內戰再起,最後兩敗俱傷,
隋朝最後出手扶持被打的成喪家犬的突利,把都藍滅掉成了大汗。
隋朝的和親,相比起什麼漢朝,甚至諸如北魏、北周、北齊等的和親,那是絕對很高明的。
只不過武懷玉對和親這事始終有些牴觸。
他覺得和親的公主們很可憐,不管是昭君出塞,還是歷史上文成公主入藏等,這些中原帝國的金枝玉葉,就算大多數並非真正的皇帝之女,可那也是宗室王女,受封公主,嫁到蠻夷之地,風土人情完全不同,甚至有的嫁的是大幾十歲的老頭,更有甚者,
蠻夷們的習俗與中原相差太大,比如收繼婚制,父親死後,妻妾由子、弟繼承。
比如當年楊堅嫁給啟民可汗的第二位公主義成公主,就先後嫁給啟民,還有他的兒子始畢、處羅以及如今的頡利,一人先後嫁給父子四人。
唐朝的和親很多,歷史不僅跟東西突厥和親,甚至吐谷渾、吐蕃,以及庫莫奚、契丹等都先後和親。
和親在懷玉眼裡,那就和納貢一樣是可恥的。
大唐開國以來,沒少給突厥納貢,不管名義上是互市還是賞賜還是酬謝,其實很多本質上就是納貢,
就跟去年渭橋之盟時一樣,皇帝為什麼現在都對渭橋之盟閉口不提,因為他深以此為恥。
頡利向大唐進貢了一些羊馬,皇帝回賜了一些金帛財物。
但其實李世民心裡很明白,他就是剛繼位稱帝,就被頡利打上門,然後強買強賣,納貢交保護費了。
和親、納貢、割地、賠款,還有稱臣,其實都是一樣的國家之恥,天下之恥。
站在君王、朝臣們的角度,有些事情也只是無奈的一時權宜之計,可站在臣民角度看,可恥,非常可恥。
廷議結束。
皇帝特意留了武懷玉,賜膳。
陪皇帝一起用膳,簡簡單單的一個午間工作餐。
飯後,賜茶。
“剛才廷議時,你好像情緒有些不太對,似乎有許多話想進諫,可最後為何卻又沒說,你想說什麼?”李世民問。
“陛下,臣師周遊天下,他曾跟臣講過在極遙遠的東方,在大海之東,那裡有一個叫明的王朝,據說他們祖上曾是殷商後裔,當年殷商戰敗,其中一支在東邊征討東夷的部隊,在一位殷商宗室將軍的帶領下,他們登上艦隊,本欲南下甌越尋機東山再起,卻遇風暴隨波逐浪,順著信風、潮流,最後一直飄到了遙遠的海之東岸,他們在那裡登陸上岸,建立城邦,開墾屯田,與當地的土著建立邦交,慢慢的,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成為一個很大的王朝,國號為明。”
“明王朝當年抵達海東大陸的時候,人數並不多,也曾面臨許多很兇悍的土著部落和聯盟,可明王朝的祖先,早就定下了一個祖訓。”
“什麼祖訓?”李世民好奇的問道。因為武懷玉獻的玉米土豆紅薯辣椒等這些作物,都說是來自海東大陸,是他師父收集的,李世民對這個海東大明,並沒有懷疑。
“陛下,那位明太祖留下的祖訓便是,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進貢!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海東大明朝也正是憑著這句祖訓,他們在那異國他鄉生存下來,擊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對手,最終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明王朝,哪怕這個大明朝曾經歷數次強大異族入侵,甚至幾次打到了京師城下,
可天子從沒有出京巡狩,就算曾經有位天子率數十萬大軍遠征大敗被俘,可京師的太后立即與大臣又立了一位天子,然後天子親自提劍城頭坐鎮防守,天下各路軍隊入京勤王,最終擊敗了來犯之敵。”
“當時,俘虜了明天子的那蠻國大王,曾經對城中提條件,要求割地賠款和親,稱臣納貢,然後就送還天子,立馬退兵。
可他們寧願再立一位天子,也絕不和親割地賠款納貢稱臣。”
李世民聽了很震驚。
“那個大明朝還在嗎?”
“在,從明太祖正式建立起明王朝算起,至今已有一千零四十六年了,”
“比周王朝還久遠?”李世民難以置信。“他們怎麼做到的?”
“據我師傅說,這明王朝其實在這一千多年裡,已經先後經歷了十三朝。”
“十三朝?”
“就好比前漢和後漢,每當明帝國危亡之時,便會有宗室最終討逆勤王,靖難平亂,再建朝廷,如此,千餘年間,前後興起十三朝,皆大明朱太祖後裔子孫也。”
“明太祖姓朱?”
“嗯,當年殷商宗室率部漂至海東大陸,用了六百餘年時間發展,其中一支以其封地朱為姓氏,後來在大約我中原戰國周威烈王時期,朱太祖建立起明王朝,到如今千餘年,歷十三朝也。”
李世民聽的瞪大眼睛,這中原有西周東周,有前漢後漢,也有西晉東晉,可沒想到在那海東大陸,居然還有個十三朝延續不滅的明王朝。
周朝傳了三十七王,也不過七百九十一年,兩漢四百二十年,如果減去王莽篡漢十五年,還僅四百零五年。
李世民沒有想到,這海東大明,居然歷十三朝,傳一千零四十六年,還在傳承。
相當於從中原戰國時建朝,到如今大唐了。
“關於這個海東大明你還知道多少,他們可是實行宗室分封制度,否則明太祖子孫如何能夠不斷再建明朝,達十三朝之多?”
李世民當上皇帝后,就一直在想著如何讓大唐千秋百代,起碼也得跟漢代一樣有個四百年基業吧。
總不能跟曹魏、楊隋或是始皇帝的秦朝一樣,都是二三世而亡。
武懷玉倒沒料到吹牛逼呢,李世民卻問這個。他剛才其實主要是為了講明朝那句野史祖訓,為了顯得牛逼點,所以把東羅馬拜占庭歷十三朝,前後一千來年這事套上去了。
哪料到李世民重點關注的是明朝是不是實封的分封制,然後才能這麼牛逼的十三次再建,延續千年。
懷玉猶豫了一下。
就他本人來說,很反對老朱家的分封制度,也許朱元璋開始的諸王分封制度,確實能有封疆屏藩中央之間,可朱棣靖難成功奪位後,立馬也削藩,最終就是老朱的分封制度其實完全變了,變成了宗室分封養豬,毫無權力,甚至連科考、當官、當兵都不行,哪怕去從事工商也不行。
最終養出幾十萬頭豬,王朝滅亡時也只能任人宰割。
許多制度其實都是會走樣的,設計之初也許是好的,但最終會壞。
就好比晉朝的分封制度,本來也是吸取曹魏對宗室苛刻,後來被司馬家輕易篡位這教訓,所以大肆分封,一開始呢,分封諸王但也限制了不少權力,可很快朝廷給諸王的權力不斷增加,最終失控,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滅亡。
可看皇帝那期待的眼神,武懷玉知道現在的李世民其實對封建念念不忘,一般人還真勸不了他。
“陛下,臣聽說明帝國開國之初,其太祖就立下祖訓,對皇子實行分封之制,但不封京畿不封腹心,只封在四邊,封在那些臣服中原,實行羈縻控制的邊疆地區,既為朝廷鎮守邊疆,也開疆拓土,還能屏藩中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