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4章 城鹽州

作者:木子藍色
第284章 城鹽州
作者: 木子藍色

第284章 城鹽州

長城外。

荒漠,

戈壁,

一路向北。

荒漠中樹木叢生,小路兩側的野草十分茂盛,一堆堆的沙丘,間或裸露的沙地,草木掩映下很顯眼。

對於關中人來說,這些荒漠的景象平時難見。

沙丘上,沙蒿柴長的最為茂盛,在起伏的沙丘上,他們自由的爬滿荒灘,在一些沙丘的低窪處,則偶爾長出一片胡楊樹和沙柳長在草灘上。

說是路,其實風沙吹的看不出路,只有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才能確定方向。

到處都是一樣的景象,沙丘、草灘,叢生的野草,一片片的沙蒿柴,還有胡楊樹和沙柳。

武懷玉率領著一支軍隊正在這片荒漠行軍,這裡是沙漠的邊緣,毛烏素沙漠的邊緣。

不過此時的生態環境還是很不錯的,起碼不是漫漫黃沙不見綠。

有當地嚮導帶領,他們從靈州出發向東北而行,走了約三百里,行走了五天,終於到了烏白鹽池。

“使君,前面便是烏池了。”

鹽州四大鹽池,烏池,白池,瓦池,細項池,烏白池所產的鹽顆粒大,色青白,質量最好。

一大片鹽湖出現在面前,空蕩蕩的,在午後的陽光照耀下很耀眼,雪白的鹽在鹽湖周邊形成了一道鹽牆,幾乎把整個鹽湖包圍起來。

“烏池是咱們鹽州四大鹽池之首,佔地約有五千畝,水深不過三寸,但鹽產量大,據說隋時興盛時一年能產幾十萬擔鹽。”

懷玉望著面前的鹽池,感覺很美。

水面晶瑩如鏡,全池白茫茫一片。

鹽池四面綠草如茵,野花從生,池畔壩田毗連,渠道縱橫。

“每當入夜,明月空照,池光水色,上下輝映,景色明麗,也鹽州八景之一。”

鹽州其實有許多鹽池,大小有十幾個,烏池白池最大,產鹽最好。

“人呢?”

在烏池旁邊,李道宗當初曾築有烏城,並在此屯過兵,去年梁師都還引鬱射設率數萬騎南下圍烏城,間接引爆了玄武門之變。

可現在他們來到烏池邊,卻沒看到人。

只有空蕩蕩的鹽池,不見鹽工,也不見敵軍。

從漢代起,這裡就開始產鹽,此後一直有在此築城築堡守衛鹽池,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現在,沒人。

在烏池不遠的白池邊,設有縣,以前叫興寧縣,也叫白池縣,如今叫鹽池縣。

一座烏城一座白城,守衛著烏白兩池,可現在都沒人。

沒有百姓,沒有鹽工,沒有鹽商,也沒有守衛。

鹽湖四野空曠。

四面都是鹽鹼灘,上面長著鹽蒿,一疙瘩一疙瘩的佈滿著整個鹽鹼灘,鹽漬的白色結晶遍地都是,潮溼的鹽鹼灘上,只能長出鹽蒿。

鹽鹼灘再往外,便是沙蒿叢生的荒灘,起伏的沙丘。

一片被世所遺棄的模樣。

往遠看,一望遠際的荒灘,高低錯落,圪梁連著圪梁,延伸到天際。

在嚮導帶領下,他們在池不遠找到了烏城。

荒漠上一座方形城堡,東西長約二百步,南北也約長二百步,佔地不到一百五十畝,還不如長安一個坊市大。

城牆夯築,東西牆上各開一門,牆外有一條幹壕。

這就是去年牽引朝野之心的烏城。

大唐有多座烏城,僅在朔方就有三座,這是其一。

據說在烏池產鹽興盛的時候,烏城也是十分興盛的,可現在只有空蕩的鹽池和無人的烏城。

“這裡處處都有生活的痕跡,是剛撤離沒多久。”

偵騎四處偵察。

在烏城附近,圍繞著白池和鹽路,還有許多堡寨,這裡既有漢邊民定居耕種,也有遷移來的党項羌以及突厥、山胡等胡部遊牧、耕種。

這裡雖地處荒漠戈壁,可有鹽,便很興盛,鹽易糧馬,灘放牛羊,

從北地郡到大興郡,從西安州到五原郡,從鹽川郡再到鹽州,這裡始終離不開鹽,也離不開戰爭。

每年春天,當溫暖的南風吹過萬里,來到毛烏素沙漠的邊緣,吹皺鹽湖春水。

南風至,風起波生,即風凝鹽,玉潔冰鮮,不勞煮潑,成之自然,朝取暮生,取之不竭。

打鹽、馱鹽,靠鹽吃鹽。

豪強攔壩建鹽田,窮人則在堡子外隨便掏個窯窟窿,只要有兩把力氣,便能在這裡找到份活路。

他們會成群結隊的馱鹽販賣,販銷靈州、慶州、延州等地,一路上吃飯住店,都只要捧一把鹽就行。

一小捧鹽能換兩個蒸餅。

一馱鹽,能換來一大擔糧食。

或是販鹽去塞外,換牛換馬。

因鹽而生,因鹽而興。

“這狗日的梁師都倒是夠狠,知道打不過我們,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把人全都遷走了。”

進到空蕩的烏城,真是鬼影都沒一個。

梁師都跟大唐玩起焦土戰略,主動放棄鹽州做為緩衝區,把人畜都遷去夏州,烏城還被放了把火,連井都給填了。

蘇烈他們很氣憤,武懷玉倒覺得沒什麼。

打仗嘛,不就是無所不用其極。

大唐想用騷擾之法疲梁困梁,人家梁師都能撐到現在也不是傻的,打不過就乾脆放棄。

以前還能經常拉突厥人一起,可去年大唐與突厥達成渭水之盟,現在突厥又受災,也暫時顧不上樑師都了。

梁師都自己守不住鹽州,乾脆放棄,戰略收縮,沒問題。

“把烏城、白城收拾一下,駐兵屯守。”

“可人都沒了,鹽池都荒廢了,怎麼辦?”

“這鹽池還在,鹽也在,有鹽就不怕荒廢,梁師都也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遷走,出榜安民,招攏百姓恢復打鹽,”

武懷玉不怕沒人。

他們自己就幾千人,何況還帶來了一千多囚犯呢,直接可以在這裡曬鹽。

有鹽就可以去慶州、靈州換糧,有糧有城還怕什麼。

不費一兵一卒,武懷玉宣告收復鹽池縣。

當天,便駐軍烏城、白城。

鹽州鎮兵,武懷玉授號定邊軍,州兵駐於鹽池縣城,以及還未收復的五原縣城,定邊軍則進駐烏城等堡寨。

恢復烽堡、長城防線,接管諸鹽池,恢復鹽路。

招撫諸蕃胡。

要做的事情挺多,好在這次有備而來,既有兵馬將士,也有州縣官吏等。

蘇烈牛見武他們憋著股勁來,結果一個敵人沒見著,氣的要直接越過長城,把長城內的五原城馬上收復,武懷玉倒不急,一步步來。

敵人退一步,那他們就進一步。

一邊恢復地盤,一邊恢復鹽池生產,恢復鹽馬等貿易。

站在城牆上,感受到古樸蒼桑。

這裡處於長城之外,可知這裡本不是適合農耕的地方。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古長城其實不僅僅是軍事意義上的防線,也是一個自然地理上的農牧分界線,因為長城基本上處於四百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線上。

這條線,才是真正造就遊牧與農耕的界線。

他是半溼潤和半乾旱的分界線,也是森林植被與草原植被的分界線。

年平均降雨量在四百毫米以下,乾燥多風,只適合放牧,這也是為何從秦漢到如今隋唐,這裡一直處於帝國邊疆,一直戰事不斷的根本所在。

擅於農耕的漢民族,在這裡並不太適應。

所以就算秦漢等王朝興盛強大的時候,也不過是將遊牧民擊敗征服,然後安置在邊地,讓他們放牧守邊。

但不同的種族和文化,往往這種臣服和羈縻政策,又能以真正控制住他們,一旦中央王朝衰弱或內亂時,邊地的遊牧民就往往會叛亂造反。

所以歷來中原王朝的北疆邊界,其實就是這條降雨線,歷代長城,也基本上在這條線上。

雖然在這條線上,還有富庶的河套地區,可只要實力稍衰弱一些,都控制不住。

兩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卻難以相安無事,一直以來,草原上游牧民族都更驃悍一些,但相對落後些,抗災能力也更弱,所以當草原出現大旱、大雪等大災,就容易弱肉強食,引發戰爭,最後這部落戰爭,又往往容易演變成對中原的入侵劫掠。

隋修長城,也是為隔絕遊牧民的騷擾。

五原城,便是長城上的重要關城堡壘,蘇烈他們不關於鹽,也不關心貿易,他們只關心打仗。

一群將領聚集一起,派出大量輕騎四出偵察,研究著如何把五原城拿下。

五原相距烏城,六十里,當朔方長城要衝。

沿著長城,還有不少古堡營寨烽火臺,他們考慮如何一一奪取收復。

不過武懷玉卻覺得他們多慮了。

以梁師都直接放棄烏白池和烏白城的情況來看,他們也不會去死守五原的,雖說這是長城要衝,可他們明顯沒有跟唐軍在鹽州對抗的膽量。

大機率,五原也不會有什麼戰事的。

如今擺在武懷玉面前的,其實不是軍事上的對抗,梁師都明顯慫了,直接跟他玩堅壁清野,把人全都遷走,留給他一塊空地。

武懷玉收復鹽州,得面臨沒人的問題。

這是件壞事,倒也不全是壞事。

壞處是要恢復得需要時間,更缺人,好處則是留給他的是一張白紙,任他書畫,他可以更輕鬆方便的重新分配整個鹽州的格局、利益。

數天後。

武懷玉站在了長城要衝五原城的城樓上,一切如他預料的那樣,梁師都絲毫不想跟他打,直接撤,撤兵遷民,堅壁清野,直接退出了鹽州。

他們一路撤到了夏州長城以北,紅柳河一帶。

武懷玉給長安天子報捷,不費一兵一卒,成功收復鹽州,奪回兩縣四鹽池和三十六堡。

蘇烈成功與夏州都督段德操會師。

段德操帶著劉蘭成、劉旻,率夏州軍也收復了白于山以北,長城以南諸地,還把紅柳河西岸之地恢復,現在控制了長城內的寧朔縣,長城外紅柳河以西的長澤縣。

梁師都據守紅柳河下游的朔方城,並仍控制著橫山山脈東的銀綏之地。

但隨著武懷玉、段德操兩軍的進軍,其原本控制的白于山、長城一線防禦,徹底的被撕開。

現在他東有黃河,北有沙漠,西南是唐軍控制的長城、白于山防線,他完全陷入了一個死地,特別是失去鹽夏長城防禦後,已經徹底的暴露在唐軍面前。

主動的後撤,雖避免在外線跟唐軍戰鬥,卻也讓他退無可退,喪失了戰略緩衝空間了。

大唐輕鬆取得了第一階段的戰略勝利,優勢巨大。

靈州都督薛萬徹率軍北上,把宥州實控,這使的現在的武懷玉特別安全,北有宥州,替他擋著河套的鬱射設,東有段德操,替他擋著朔方的梁師都,背後還靠著慶州的段駙馬。

武懷玉的鹽州現在都接觸不到敵人了。

靈州都督府的一名隨行參軍向懷玉建議,將士們閒著也是閒著,不如派出去圍剿之前附逆的那些叛羌逆胡。

這傢伙迫不急待的又想捕奴了。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