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安史之亂,華夏之轉折!
“亂”字一出,諸位大唐皇帝心裡都咯噔一下。
李淵:“安史之亂?怎麼回事?難道朕的後世子孫幹了什麼錯事?”
李世民:“沒有盤點朕的玄武門之變?”
“等等,也沒有盤點其他昏君,難道說這亂世非常嚴重??”
李治:“‘安史’是哪個皇帝的年號?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這時,只有李隆基在一旁瑟瑟發抖!
“等等……這個安史,不會說的是朕的養子安祿山吧?!”
楊玉環同時也是一驚,頓時心虛起來:“難道……我們的事情被發現了?!”
唐肅宗李亨:“安史之亂?不是七年就結束了嗎?為什麼要單獨說出來?”
唐代宗:“安史之亂,大唐之恥啊!”
“要不是朕一手建立了‘神策軍’,那幫節度使直接就瓜分了大唐!”
唐德宗李適:“安史之亂七年就結束了?到朕這裡,還是一身巨大壓力!”
唐順宗李誦:“就因為安史之亂,朕一即位就要解決宦官勢力,這麼大一爛攤子,幸虧我和父皇兩個人收拾得不錯!”
元和中興的締造者,唐憲宗李純格外激動!
“終於盤點到安史之亂了!之前把玄宗誇得天花亂墜,還以為不會盤點他的禍患之處了!”
李世民錯愕:“@唐憲宗,你是誰的兒子,怎麼這般沒大沒小?”
“隆基好歹也是你的祖宗吧?”
唐憲宗李純:“呵呵,朕現在不開口大罵,已經是對祖宗們的尊重了!”
“要不是搞出了安史之亂,大唐怎會差一點就亡國?”
“朕即位時,藩鎮勢力各方獨大!雖有所收斂,但仍然尾大不掉,禍亂朝綱。”
“各藩鎮重兵在握,不納稅收,擁兵自重。”
“有些百姓,不識天子,只識將軍。”
“禍害幾朝的藩鎮、節度使等割據勢力,要不是朕徹底將他們狂揍了一遍,將他們打得服服帖帖,現在大唐早就被什麼割據勢力取代了。”
“大唐能得以延續,你們都要感謝朕!”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憲宗牛比!!!”
“我們根本沒法比!”
“厲害厲害!朕等佩服!!!”
“朕等實在比不了憲宗啊!”
“牛!”
要說他們三個現在也就只能當個“氣氛組”了。
唐穆宗驕奢放蕩,導致何北三鎮叛變。
唐敬宗十八歲就被宦官殺害。
到了唐文宗這裡,仍然受制於宦官,最後抑鬱而死。
可以說唐憲宗留下的大好中興局面,就被這三任皇帝給玩沒了。
眼下再不好好表現一點,到時候真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而大唐剩下兩位盛世的擁有者——
唐武宗、唐宣宗,則是大唐最後的希望。
唐武宗:“安史之亂豈止是七年,都一直延續到了朕這裡!”
“盤點中也說了,朕的會昌中興,為什麼是‘興’,還不是前面你們幾位祖宗留下的禍患太多了?!使得我們只能復興?!”
唐宣宗:“@李世民,老祖宗,朕雖然覺得有些配不上,但是總有人稱朕是小太宗,說朕的大中之政,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也許大唐在朕之後,還能走很遠吧。”
此時,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廢帝李裕、唐哀帝李柷全都沉默不語。
其他大唐皇帝們還不知道這五個戰五渣到底有多讓人恨鐵不成鋼。
而到這裡,李世民似乎已經有所察覺。
大唐,一個盛世巨唐,有可能就在安史之亂這裡出現了拐點!
……
而盤點,也在這時候開始。
【大唐番外影片盤點】
【安史之亂!】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的戰爭!】
【此事件,導致大唐由盛而衰,並使唐朝人口大量喪失!】
【國力銳減!】
【禍患無窮!】
……
頓時,唐玄宗李隆基整個人全都怔住了!
之前在盤點盛世之時,誇獎他的開元盛世多麼厲害,到這裡用詞就多麼犀利!
甚至可以說是不留情面!
將他李隆基的面子放在天下人的面前供人去踩!
顯然,這才只是開始!
……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也加速了土地兼併。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失去了土地,成為流民。】
【再加上唐朝最高統治集團的日益腐化,唐玄宗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權傾朝野,任意揮霍,宮中專門為貴妃院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七百餘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胭脂粉錢就上百萬。】
【其楊氏一家,聲色犬馬,權慾薰心,過著荒銀糜爛的生活。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且朝中更是有壞人!】
【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排斥異己,培植黨羽;】
【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徇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而安史之亂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朝廷和地方軍閥勢力的矛盾!】
【胡人不可入相,但唐玄宗卻重用胡人,認為他們和世家黨羽沒有瓜葛,反而會比較忠心。因此將藩鎮大權交由安祿山掌握。】
【並且還覺得虧待了胡人安祿山,不夠寵他,另一方面,也是安撫安祿山,於是更是擴大了安祿山手底下藩鎮的數量!】
【唐玄宗也因為長期的安逸而逐漸怠政,為了省力,他在邊疆地區劃分出若干藩鎮,由最高長官節度使統領軍政大權。】
【地方軍事建設,地方政務管理以及稅收,全有節度使一人說了算。】
【唐玄宗的理想很豐滿,邊疆節度使如此,便可以作為朝廷的屏障,在外圍替唐朝皇帝抵擋蠻夷,這樣,他就可以安心地在內地,享受著榮華富貴,歌舞昇平。】
【於是,像安祿山這樣大權在握的節度使層出不窮。】
【其中,掌握了平盧、范陽、河東三個藩鎮的安祿山,攜他的突厥好友史思明最終造反!】
【由漢、同羅、奚、室韋、契丹等組成的十五萬大軍,劍指長安!】
【當時的大唐軍,由於多年不打仗,根本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
【安祿山的軍隊一路向西,幾乎沒有遭到任何的抵抗。】
【其實唐朝名將有的是,比如名將高仙芝,勇猛無敵。曾為唐朝收復石國,打敗吐藩,征服撒馬爾罕和塔什干,拜安西節度使。】
【他手下還有一個猛人,名叫封常清,此人雖容貌不佳,還是個瘸子,但其治理軍務、出謀劃策,皆能堪重任】
【要知道,帶領著裝備精良的軍隊大獲全勝,不算大本事。】
【而帶領著散兵遊勇對抗殘暴之師,最後還能用最正確的戰略據守,死不開關,這才是真將才。】
【同時,封王拜相的“史上最牛武狀元”郭子儀也正帶著隊伍吊打叛軍。】
【安祿山在前面打,郭子儀則在另一方窮追不捨,瘋狂收割叛軍人頭!】
【此時安祿山都已經嚇壞了。】
【就此,如果唐玄宗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干涉,此次叛亂的影響,根本不會影響那麼大。】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唐玄宗,他干涉了!】
此前,郭子儀不下一次直言玄宗。
畫面中,郭子儀:“陛下,潼關據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才是最大的功臣。”
“雖然他們被打得很慘,但是正因為他們倆死守潼關,才沒有讓叛軍前進一步!最後留出機會,唐軍才能大獲全勝。”
然而唐玄宗聽後只是冷哼一聲,聽信讒言,“這倆人,一個和那安祿山一樣,是外族!”
“還剋扣貪汙軍餉,硬在在潼關龜縮不出,他是想幹什麼?”
“難道他想擁兵自重,做下一個安祿山?”
……
此話一出,不僅是在場的郭子儀呆住了,看到這畫面的其他所有皇帝都傻了!
祖龍:“這李隆基是沒有腦子嗎?”
漢武帝:“哈哈,大唐的皇帝,之前被上天誇讚盛世之最,原來是這麼一個狗屁不會的皇帝!”
朱元璋:“這人如果生在亂世,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楊廣:“朕笑了,哈哈哈哈。”
其他皇帝們反應這麼大,還不是因為他們早就深諳其中的用兵之道?
相當於有人跟你打架,這個時候你雖然打不過,但是你抓住了他的兩個手!
鉗制住他的雙手,讓他動彈不得。
這個時候,郭子儀這樣的人再出來,一手扇他一耳光!
最後才大獲全勝。
同樣,也相當於有人要闖你家門。
可是你就是死守家門,不讓強盜進來。
這個時候終於執法者趕到救了你。
你說死守之人沒有功勞,還沒有苦勞?
這不是正常邏輯?
到頭來,卻被唐玄宗誤認為是跟叛軍一夥的,同樣有狼子野心。
……
李世民:“無語!”
“就是踏瑪的無語!”
氣得李世民臉色漲紅,破口大罵!
“這曾孫子,怎麼沒朕一點用兵之道?”
……
畫面中,戰況何其慘烈?
封常清與敵軍浴血奮戰,只一人,便斬殺叛軍數十百人!
殺得昏天黑地,屍橫遍地!
可這時,敵軍越來越多,封常清哪怕戰死,也絕不讓叛軍再前進腹地一步!
然而這時,畫面一轉。
一位身負詔命,手握敕書的宦官邊令誠,趾高氣昂地進了潼關。
【邊令誠早就看高仙芝不順眼,懷恨在心。】
【高仙芝曾東征時,邊令誠是監軍。】
【然而宦官邊令誠橫加阻攔,胡亂提議,高仙芝不從,使邊令城懷恨在心。】
【如今高仙芝、封常清等人退守,邊令誠正好抓住機會,向玄宗誣衊高仙芝剋扣士兵的糧食和賞賜,還說封常清動搖軍心,二人放棄了陝郡幾百裡地,用心不良!”】
【唐玄宗聽信了一面之詞,大怒不已,遂下令斬殺!】
【而邊令城就是帶著這樣的敕令來到了潼關】
影片中,邊令誠眉眼之中都帶著輕視,隨即,他便宣示了敕書,
“來人啊,將封常清抓起來,就地格殺!”
當即,一身戰傷的封常清還沒有來得及養傷,便被捉拿!
【封常清怎能服?】
【但兵敗退守是事實。】
【他還不知道,這只是奸臣讒言所至!】
【然而,封常清在死前,卻沒有喊一句冤!】
【而是一再強調,“一定要死守潼關”!】
【就這樣,封常清被押著跪在地上,面向東,一身悲憤被砍下頭顱!】
【熱血,難涼!】
【一代將才,就此隕落!】
而當高仙芝回來後,邊令城更加囂張。
“御史大夫,今日也難逃一死。”
高仙芝看著草蓆上,封常清的屍首,悲慟不已!
他急忙下馬,神色激動:“
“我退兵,確實有罪,死罪我否認,但認為我偷偷剋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