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柳銘觀本身就文采出眾,起身朝著景和帝一鞠躬,然後轉身對眾貢士道:“孤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人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後可以託於世,而列於君子之林矣。
我朝王者莫過於太祖,伯者莫高於太宗,無論太祖太宗,皆以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慧豈特古之人乎?人主交於故,而後士乃進!
今諸位士子列於金鑾殿上,受我大康皇帝皇恩浩蕩,更當盡心竭力,輔佐聖君,乃可以揚名天下,書於千秋之後,此子子孫孫甚感榮焉,豈不慰乎?”
一群貢士趕緊站了起來,面露心悅誠服之意,還對著柳銘觀鞠躬行禮。
“寧王殿下教誨,吾等不忘之,定身體力行之!”
柳銘觀也趕緊的回禮,一舉一動,頗有古之君子之風。
景和帝看得不經意的點點頭,然後又把眼神望向了柳銘淇。
柳銘淇整個人有點懵。
我明明是來陪考的,怎麼要我說什麼了?
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我哪裡懂你們這些東西?!
景和帝看到柳銘淇一直不動,不覺有些詫異:“德王,你怎麼不說話?”
柳銘淇只能站了起來,硬著頭皮道:“陛下,小臣想的東西,可能和今天的殿試沒多大關係……”
“那也可以。”景和帝打斷了他的說話,“只要你能啟迪他們,讓他們銘記於心就好了。”
皇帝現在已經很明白自己的這個侄兒了。
他能坐著肯定不站著。
眼下顯然就是又想偷懶。
反正景和帝肯定不會相信他沒有話說。
一個能說出“捨生取義說”的,一個能寫出《勸學》的聖人,能沒有點錦繡之語?
好吧。
柳銘淇也被逼上梁山了。
他站起來後,就橫著在大殿裡走著,思索自己又該貢獻出哪一篇壓箱底的古文來。
這樣的經典古文,我自己可是所剩不多啊!
想要契合科舉考試,又要像是銘觀哥那樣給他們鼓勵,難啊!
少年雖然一直在踱步思索,沒有說話,但旁邊的人沒有一個輕視的。
人的名,樹的影。
千年難出的聖人站在面前,哪敢有什麼質疑?
柳銘淇想來想去,就在景和帝有點不耐煩的時候,他就開口了。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開頭的這麼幾段話,立刻牢牢的吸住了大家的心神。
能站在這裡的貢士們,無不是飽讀詩書的精英。
他們一聽便聽出來了,德王爺是在說先生教學的道理。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這裡說的是人們應該對待先生的態度,以及對待知識的態度。
眾人的眼神已經變為了嚴肅,連景和帝的神態都鄭重起來。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賢人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背誦到了此處,全場已經是鴉雀無聲。
眾人望向柳銘淇的眼神都在閃閃發亮。
柳銘淇施施然的對皇帝鞠了一躬,又對貢士們鞠了一躬,這才慢慢的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禮部尚書李言反應得最快,他顫顫巍巍的問道:“王爺,敢問這是什麼篇章,名為何物呀?”
李言身為掌管禮儀的尚書,對於這種“尊師重道”的事情最為重視。
於是他對於這個通篇都是說“尊師重道”、“不恥下問”的文章非常感興趣。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化萬眾的功效,才能體現出“禮”是有用的。
“《師說》。”
柳銘淇站起來回答道,“孤最近在創造各種新奇事物之時,常常請教於各種下九流之人,例如工匠、農夫、樂戶等等,深有感悟,所以作此文章。
希望諸位棟樑能時時刻刻牢記其中的道理,遇到困境處事,時時刻刻不忘去徵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不要以為他們比你們低賤,就恥於下問。
就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一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聽到這樣的鼓勵和勸誡,一群貢士們再次齊齊的對柳銘淇鞠躬。
其中為首的貢士荊睿思更是出言道:“學生謹遵德王殿下教誨,勢必學習天下能學之學問,非一家一派之為滿足矣!”
“好!”
柳銘淇笑了笑,轉而又坐了下去。
他此時收穫的炙熱眼神,比起剛才柳銘觀的要多多了。
弄得景和帝都有幾分羨慕。
這小子可真能折騰啊!
隨便又冒出一篇傳頌天下的文章來!
但他畢竟是老實人,輕咳一聲道,“爾等可要記牢了德王的話!實際上在很多方面,朕也會參考那些出身卑微平凡的人的意見,這就和德王說的是一樣的。”
“是!”
聽著這話,貢士們對皇帝自然是更加心悅誠服。
柳銘淇說完《師說》之後,其實心裡有點後悔。
因為看到大家對自己崇拜的表情,看著景和帝略微有些尷尬的表情,他覺得自己又出了大風頭了。
也不是開玩笑。
《師說》這樣的文章,千古以來都是值得傳誦的。
雖然比格沒有《勸學》那麼多,爆點也沒有《勸學》多,但是人家有著第一句和最後的一句,就足以在古文之中佔據一席之地。
不過現在他們的感觸是不夠深的。
非得要是出去獨當一面之後,才會知道《師說》的意思。
一個但凡能做到《師說》裡面的“以達者為師”的官員,就一定不會差。
學習崇拜韓愈最多的宋朝人,就是這麼做的。
所以宋朝才能富有四海,在商業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莫大成就。
倘若一百年之後的大康朝,也能收穫這樣的成就,那也是不枉費柳銘淇寫出此文章來警示世人了!
……
寫的時候我才覺得,該提前問問老爺們,有沒有比《師說》更好的裝比利器的
歡迎大家繼續像以前一樣的提點我,鞭撻就算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