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帝臨鴻蒙諸天:從柱滅開始的模擬人生御獸:寵獸只是給我湊羈絆的
第一批跟隨趙匡栐出海的商船,早已經回到巨港。
他們不但賺取了糧食運費,還帶著香料、瓷器、茶葉等貨物,賣給錫蘭的荷蘭人賺了一筆。回航的時候,滿載著從印度(及錫蘭)帶回的棉花、象牙、寶石等商品。
而廣東的海商,又去巨港交易,把這些印度貨物帶回大陸,順便帶回趙匡栐的移民政策。
趙匡栐的老同學方自新,被派回來在廣州收納移民。他不但在沿海散播訊息,還透過內陸貨運商,把移民政策傳到江西境內。
第一批大股移民,來自八排瑤地區,趙匡栐的表哥帶來六百多人,其中八成以上是通曉漢話的瑤民。
緊接著,南贛山區的客家人,聽前來採購菸草的商賈說,去了印度就能分到水田,而且出海前還能領到一筆安家費。一些山中的客家人心動了,陸陸續續有近百人,跑去廣州的方自新那裡報道。
再繼續往北,吉安府的百姓得到訊息。
這裡是趙瀚的龍興之地,也是整個江西,人口最多、土地最緊張、科舉最內卷的所在!
吉安府的繁榮程度,絲毫不亞於南昌府。特別是隨著海貿大興,大量江西商品,從吉安府順贛江而下,經過廣東運達沿海港口,這裡比明朝的時候更加興盛。
半年之內,陸續有兩百人南下,去廣州找方自新報名出海。
這兩百吉安移民,95%以上小學畢業,60%以上屬於中學肄業生。他們願意前往印度,分田還在其次,就是奔著做官去的!
此地科舉,競爭太激烈了。
這個時空的明朝,總共80多位狀元,其中12個狀元出自吉安。特別是建文到成化的80年裡,來自吉安府的狀元,直接佔了三分之一。建文二年,吉安府士子,包攬狀元、探花和榜眼。朱棣上位,第一次科舉,吉安士子包攬前七名。
吉安府的吉水縣,十里之內,五個狀元。
大同新朝還沒建立,吉安府便最先搞義務教育。得益於優秀的科舉傳統,這裡的山中窮苦百姓,砸鍋賣鐵也要送孩子讀書,小學輟學率是全國最低的,隨便問一個街邊的年輕人,都多半拿到了小學畢業證。
可中學的公費生名額有限,能公費讀中學,都是萬軍從中殺出條血路的學霸。中學自費生更是多不勝數,甚至有碼頭苦力,吃糠咽菜供孩子自費讀中學。
而大學公費生名額也有限,自費生的學費又高得嚇人。
於是,吉安府每年都會湧現數量龐大的中學畢業生,能夠考取吏員的畢竟在少數,剩下的就只能自己去找工作。
聽說晉王在印度開國,讀書人去了就做官,吉安府計程車子群體迅速轟動。
若非印度實在太遠,恐怕報名出海的就不止200人。即便目的地改在南洋,報名者恐怕都要上千,遙遠海路嚇退了絕大多數的心動者。
這些高階知識分子過去,趙匡栐就暫時不缺官吏了,一個個全是寶貝啊!
等這兩百吉安讀書人,成功抵達印度並安定下來。他們有的會寫信寄錢回家,有的乾脆把家人也接去,數年之後,示範效應搞下來,還會有更多讀書人願意出海。
去了就能當官,分到一年兩熟的水田,還可以妻妾成群、奴僕遍地。這種資訊傳播出去,對於無法考上吏員,又不滿足在商社打工計程車子來說,簡直就是天堂一般的存在。
或許再過幾年,隨著大量讀書人的加入,趙匡栐就能完全統治坎梅城。到時候,以太武城、坎梅城為中心,同時在兩縣地盤進行殖民,擴張速度必然能夠翻倍。
趙匡栐獲得了高質量人口,吉安府緩解了人地矛盾和讀書人就業壓力。雙贏!
說不定某人移民之後,把全家老小都接去。
比如父親是碼頭苦力,母親是家庭主婦打零工補貼家用,家裡的兄弟姐妹一大堆。他們的孩子在晉國做官分田,肯定是要全家移民的。父母在村社裡享福,做老太爺和老夫人,一堆首陀羅、賤民奴僕伺候著。兄弟或許文化水平不高,但管理佃戶綽綽有餘,就不用讓士兵去管理村社了,選一個有威望的漢人村長就成。
幾十年之後,這種吉安府的底層家庭,就能在印度成為地方大族。
真正苦惱的只有李銓,這傢伙的美洲移民計劃,一直都很難搞起來。以前老百姓都移民南洋,現在還多了個印度選擇,不是吃飽了撐的,誰願意跑到美洲開拓?
李銓只能靠高額利潤,吸引更多海商去美洲做生意。靠高昂的工資,吸引百姓給他做船員。至於移民,那得仰仗朝廷,施捨幾個重刑犯流放過去。
如今的大同中國,已經迎來真正的人口爆發期。
許多新朝出生的兒童,孩子都能打醬油了。社會安定,豐衣足食,使勁兒下崽,適齡學童擠爆學校。
三年義務教育,早就搞不下去。
現在不但沒有免費午餐,還要繳納書本費,甚至某些州縣開始收雜費。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入學數量,否則教室都不夠用。
朝廷對此,睜隻眼閉隻眼。
但朝廷又一再強調,不得強行收取書本費,學童可以自備書本。
地方官員也還有點良心,交不起學雜費的孩童,可以站在教室外面旁聽,並且還能擁有學籍。一旦發現成績優異的旁聽生,必定會免除所有費用,把他們放進教室裡聽講,讓這些窮困做題家能安心讀書。
趙瀚的義務教育政策,就這樣進入尷尬狀態。隨著人口繼續增漲,今後的情況更加糟糕,一天小學都沒讀過的孩童,數量將變得越來越多。
還是那句話,農業社會的落後生產力,根本撐不起先進教育體系。
……
二皇子趙匡栐,在印度搞得風生水起,三皇子趙匡枰也大學畢業了。
趙匡枰跟太子同母,都是費如蘭所生。
而且,趙匡枰學習成績很好,做題能力超過兩個哥哥,完全靠實力拿到大學畢業證。接下來,他甚至可以參加會試,說不定就能以進士身份做官——前提是放棄爵位。
對了,二皇子獲封晉王,三皇子獲封楚王。
楚王趙匡枰明顯不傻,難道好好的王爺不當,外放出去從小官做起?
當然,他為了證明自己,決定參加今年的會試。而且提前跟父皇打了招呼,自己只考試不做官,讓禮部錄取進士的時候,多錄取一個名額,免得因為自己導致某位士子落榜。
禮部貢院。
經過長達十天的閱卷,今年的貢士名單終於出爐。
禮部只負責組織考試,不得參與監考和閱卷。禮部尚書王調鼎,急著前去詢問情況:“楚王有沒有考上?”
主持閱卷的,是督察院右都御史,笑著回答說:“楚王考上了,而且名列前茅,考了第一百四十二名。另外,今年出了個女貢士,是來自吉水縣的鄒懷玉。”
王調鼎感慨道:“鄒家是吉水望族啊,雖然主宗被陛下抄家,沒想到旁支又要出女進士。”
大同新朝第一個女進士,來自吉水縣很正常,但出自被抄家的大族,這就有些跟趙瀚過不去了。當然,趙皇帝胸襟大度,不會為難一個小姑娘。
貢院之外,貢士榜單貼出。
趙匡枰和鄒懷玉格外顯眼,因為禮部在製作榜單時,分別用紅筆註明了他們的身份。
趙匡枰的名字後面,畫個紅圈寫著“楚王”二字。鄒懷玉的名字後面,畫個紅圈寫了個“女”字。
榜單貼出,現場轟然。
鄒懷玉穿著一襲儒衫,腰間還斜跨長劍,昂首帶笑看著自己的名字。她不但考上貢士,而且是貢榜第九名,比楚王的一百多名有排面得多。
“有女貢士了?”
“女相公是哪位?可否站出來一敘?”
“敢問這位女同年何在?鄙人慕名想要討教一二。”
“……”
聲音此起彼伏,都在打聽女貢士的訊息。
鄒懷玉中學畢業的時候,考上了金陵大學的公費生。但她家裡不放心女兒遠走,於是留在南昌大學讀書,因此她在南京還真沒什麼名氣。
來自南昌大學的考生,自然認得鄒懷玉,紛紛過來見禮道賀。
旁人看了,紛紛大喊:“女貢士在此,女貢士在此!”
不只是考生,就連看熱鬧的百姓都圍過來,想要親眼見識本朝第一位女進士長啥樣。
鄒懷玉的相貌並不出眾,不怎麼漂亮,也說不上醜,算是普普通通。但她一襲儒衫、腰懸長劍,站在那裡英姿颯爽,又有女進士的光環加身,此刻顯得那樣的光彩奪目。
“真是才女啊,相貌不凡。”
“敢問女相公可曾婚配,吾子雖然今年落榜,但還能繼續科舉,就算科舉不中也能做州府吏員。我家有商社十餘處,遍佈南北各省,女相公若願意下嫁,今後可以安心做官不愁銀錢。”
“這位女同年,我們幾人都考上了,打算去玄武湖舉行文會慶祝,可否賞臉一道參加?”
“……”
面對亂七八糟的詢問,鄒懷玉作揖說:“鄙人雖未成親,卻早已有了婚約,殿試過後便回家完婚。”又說,“鄙人還要回客棧準備殿試,一切應酬都不參與,辜負各位同年的好意了。”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