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船退避,閒船退避!”
長江之上,很久沒有存在感的大同水師,今年冬天突然集體出動了。
三百多艘大小戰艦,浩浩蕩蕩朝南京駛來,大同水師總督古劍山親自率隊。
在碼頭看熱鬧的百姓越聚越多,都不知道發生了啥事兒,甚至有人懷疑是否哪裡出現叛亂。
旋即,南京的警察部隊出動。
三步一哨,五部一崗,從碼頭一直排到紫禁城。
費如飴坐著輿轎,呼朋喚友而來,全站在碼頭看稀奇。這貨的鴉片癮,已經被強制戒除,戒毒期間差點死掉,之後竟然性情大變消停了許多。
“閒者退避,閒者退避!”
這次來的,居然是皇城侍衛,他們平時很少出動的……
無論是商旅還是路人,全都被趕到路邊上,似乎有什麼重要人物要通行。
又來了許多官員,甚至還有宮中女官。
大同水師戰艦陸續靠岸,許多靠在碼頭的商船,都被勒令暫時離開,給水師戰艦騰出泊位。
這陣仗太離譜了,老百姓愈發感到好奇。
古劍山坐在旗艦的甲板上督陣,錢謙益等翰林院、欽天院官員,居然也從水師戰艦上下來。
水師官兵和皇城侍衛,從船上抬下一個個箱子。
每一個箱子,登岸時都要開啟來檢查,確認無誤再進行交接。
只聽有官員喊道:“北京文淵閣書目,總計43200冊,遺失者眾多,只剩10237冊。現交接前明皇帝御製御注諸書,及前明皇帝禮法政教及實錄書本。《明太祖實錄》初修本遺失殆盡;二修本共165冊、183卷,全部儲存完好;三修本共250冊、257卷,現存248冊、255卷半。請予清點交接!”
一箱一箱開啟檢查,每箱都要反覆清點三次。
這一嗓子喊出來,令圍觀的讀書人興奮不已,船上運來的居然全是北京皇城藏書。
同時又非常惋惜,北京文淵閣書目有四萬多冊,如今儲存下來的還不到三成。
並非毀於兵災戰火,而是儲存不善所致。
有被蟲蛀的,有發黴爛掉的。還有大明的內閣、翰林院官員,經常借職務之便,把文淵閣藏書給順回自己家,早在萬曆年間就只十存二三了。
普通百姓漸漸散去,讀書人卻越聚越多。
終於,又聽官員喊道:“《永樂大典》,共計11095冊,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初稿已毀於南京文淵閣,正本全部遺失,副本悉數完好。請予清點交接!”
圍觀的讀書人,爭相踮起腳尖,想要看看《永樂大典》長啥模樣。
李自成離開北京時,曾經放過燒過皇宮,但起火面積不大,滿清皇帝小小修繕就住進去。
因此,《永樂大典》的正本,不可能毀於戰火當中。
但正本又確實一冊都不剩,最大的嫌疑就是嘉靖,很可能全套《永樂大典》做了陪葬品。
在嘉靖之前,明朝皇帝沒把《永樂大典》當回事兒,就連朱棣自己都懶得翻看。
唯有嘉靖,對《永樂大典》愛不釋手,經常隨身攜帶閱讀這套書裡,有大量驗方,可以用來煉丹修道。
嘉靖晚年,突然讓人抄錄《永樂大典》副本。嘉靖死的第二年,正本存於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但從此之後,正本就找不到了,也沒人再提起過。
一連三天,南京城外都在驗收交接。
最後搬出六十多個箱子,全部屬於殘次圖書,蟲蛀、發黴、火燒……需要翰林院和欽天院儘量修復補全。
朝會。
錢謙益率領翰林院博士出列,拱手說道:“請在《永樂大典》之基礎上,修訂編撰一套《民始大典》。便是這《永樂大典》,老臣在北京閱讀時,也發現了多處錯漏,非得重新修訂不可。”
“準!”
趙瀚說道:“《明史》編修完畢之後,再去編訂《民始大典》。嗯,叫《民始全書》更順口。此書須修訂《永樂大典》錯漏之處,再增錄前明學者書籍,數學、物理等著作也要錄進去。”
“遵旨!”
錢謙益心中大喜,這兩項工作,可以幹到他死那天了。
從北京搬來的大明曆代皇帝實錄,暫時存放於翰林院那邊,方便翰林院官員編修《明史》。至於剩下的圖書,一半存放於文淵閣,一半存放於皇帝的私人圖書樓。
特別是明朝皇帝收藏的字畫之類,全部變成趙瀚的個人私藏。
順便一提,瀋陽滿清皇宮也弄來不少,估計是滿清撤離北京時帶走的。
《明史》編修工作正式開始,同時趙瀚詔令天下,收集民間的各種圖書,特別是明代的學者作品,好為今後編撰《民始全書》做準備。
當然,並不強行徵集。
進獻圖書者,可以自己留下正本,請人抄書送來副本即可。一旦獲選,必有獎勵,甚至學識淵博之人,可以參與《民始全書》的編撰。
雖說不強求民間獻書,但總是會有地方官藉機逢迎。
浙江,嘉興。
嘉興知縣劉顯文,在看到聖旨內容後,隔日便親自跑去項氏宅邸。
“墨林先生,有大喜事啊!”劉顯文笑著說。
項元汴疑惑道:“晚生費解,請縣尊明言。”
劉顯文拿出文吏抄寫的告示:“墨林先生請看。”不待對方看完,便繼續說道,“先生有天籟閣,令兄有萬卷樓。汝兄弟二人,皆藏書數萬卷,為何不請人抄書獻給朝廷?如此必得陛下青睞,或可參與編輯《民始全書》。”
整個浙江,藏書量最多的,一個是眼前的項元汴,另一個是鄞縣的範欽。
項元汴仔細琢磨,也覺得這是個機會。
反正皇帝不索要正本,可多請些抄書匠,抄成副本獻給朝廷便是。
而且,天籟閣有藏書目錄,直接把目錄拿去京城。讓翰林院的官員們,看著目錄挑選,選定了再請人抄寫。
把知縣送走之後,項元汴去見族兄項篤壽。
兄弟倆都對此很有信心,他們的藏書太多了,而且有不少屬於孤品,肯定能被翰林院給選上。
項篤壽說:“只獻藏書,還不能脫穎而出,或可給陛下獻上天下珍品!愚兄手裡,最珍貴的莫過於蘇軾真跡,賢弟手裡……”
項元汴默然,他知道族兄說的是什麼,但著實有些捨不得拿出來啊。
項篤壽笑道:“聽聞南京有皇城小學,皇子也在那裡讀書。賢弟把那東西獻上,賢弟的幼子適逢年齡,或許可以跟皇子做同窗。”
項元汴豁然開朗,當即拍掌道:“還是兄長看得長遠!”
兄弟二人,帶著書目和隨從,結伴前往南京而去。
到了翰林院,他們先是拿出書目,把官員們給小小震撼了一下。
隨即,項元汴又說:“可否請轉達一下,晚生斗膽想要面聖,當面為陛下呈上一件寶物。”
張溥冬天又病倒了,翰林院文史館由錢謙益說了算。
錢謙益笑道:“尋常寶物,恐怕難以面聖。”
“請諸君觀之。”
項元汴從背上解下一個長袋,袋子開啟,裡面有皮紙包著。皮紙開啟,裡面是一精美竹筒。
從竹筒中抽出一件物品,還是用皮紙給包著。
接連開啟幾層皮紙,終於露出裡面的卷軸。
眾人頓時笑了,同時又特別好奇,什麼字畫如此小心翼翼?
項元汴緩緩展開卷軸,還沒看到正文內容,入眼便是一堆印章和題字。
其中一行字特別顯眼,那是宋徽宗親書的瘦金體:唐李太白上陽臺!
眾人眼眸猛縮,呼吸都急促起來。
卷軸繼續開啟,露出裡面的草書: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竟是李白的真跡?
錢謙益渾身輕微顫抖,拿起胸前眼鏡戴上,湊近了仔細觀察鑑賞。越看越覺得是真的,至少以他的鑑定水平,宋徽宗等名人的題字和印章是真的。
“莫要擠,莫要擠,莫把詩仙真跡給擠壞了!”
項元汴著急大呼,趕緊把卷軸收起,生怕寶物被弄壞了。
錢謙益怒吼道:“都退下!等詩仙真跡掛起來,再一個個過來欣賞!”
眾人連忙後退,項元汴把寶物掛在牆上,中間用凳子隔離開來,大家只能站在三尺外欣賞。
除了文史館,翰林院的其他館,學者們也陸續被驚動過來。
真的是裡三層外三層,這是李白僅有的傳世真跡。在今天以前,他們聽都沒聽說過,還有人當場用手指憑空臨摹。
翰林院的一把手王調鼎,也飛快來到現場。
王調鼎看了一陣說:“拿來筆墨,想臨摹的就儘快。傍晚之前,必須收好,明日便進獻給陛下。放在這裡夜長夢多,若是失竊了,我可擔待不起。”
於是桌椅圍著寶物擺放,誰都不許越界,一個個便如剛學字的蒙童,對著李太白的真跡反覆臨摹。
不斷有廢紙被扔在地上,不斷有人發出對自己不滿意的哀嘆。
一直臨摹到傍晚時分,大家還是不肯走,王調鼎只能延長時間,最後乾脆提著風燈過來照明。
翌日,項元汴兄弟倆,拿著各自的珍品收藏,成功獲得皇帝的召見。 為你提供最快的朕更新,597【圖書字畫】免費閱讀。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