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2章你要甚麼?(2/3)

作者:月關
r/>
楊凌搖頭道:“不是這種,我們是想請老先生給這四位小姐一人繪製一副肖像,你看行麼?”

老頭兒有點詫異,他扭頭看看坐在桌邊的四位姑娘,緩緩點頭道:“使得,只是這現繪人物需時較久……”。

正德大喜,他只要能拖過這一天便行,越久那是越好,忙介面道:“沒有關係,只要你繪地形神兼備,等多久都沒有問題”。

老頭兒一笑道:“好,不過這現繪人物可不是五十文一幅了”。

正德慷慨地道:“無所謂。你說,多少銀錢一幅?”

老頭兒瞧這幾人衣著闊綽,談吐大方,壯著膽子道:“要……要一百文一幅畫”。

“沒問題!”正德一擺手,很大方地道:“一幅畫一兩銀子!萬年兄,你付帳”。

楊凌乾笑兩聲,對吃驚的瞪大雙眼的老頭兒道:“呃……這位朱公子有個喜歡加價的毛病,好!一兩銀子一副畫。老先生這就動筆吧”。

老頭兒精神大振,今天真碰上敗家子了,一兩銀子一副,那還有什麼不肯的,老頭兒立即吩咐兩個弟子鋪排筆墨紙硯、各色顏料,老頭兒又自懷中一件東西慢騰騰地掛在了眼睛上,然後走到桌後坐下,微笑道:“哪位小姐先畫?”

楊凌初時沒有在意。他低頭喝了兩口茶,一抬頭瞧見老頭模樣,這一口茶差點兒全噴到對面正德臉上去,楊凌驚奇地指著老頭道:“這……老先生,你眼睛上所戴何物?”

老頭兒一愣。還未及回答,正德已笑道:“這是靉靆,老眼昏花者戴之可以清晰視物,增強視力”。

楊凌目瞪口呆。他建造水師時就想到若有望遠鏡,視力超越敵軍數倍,在大海上料敵機先、先發制人,不知要起多大作用,只是想到那時他還沒有見到過可用來製作凸透鏡的玻璃,這個想法只得做罷。

誰知道……誰知道原來民間早已有了眼鏡,那要製作望遠鏡還有何難?若有了這東西,何止在大海上。就是在大草原上,長了千里眼地明軍和兩眼一抹黑的對手打仗,也不知要搶佔多少先機了。

望遠鏡之所以沒有問世,只是這個時代沒有人懂地它的原理罷了,而楊凌卻是知道它的原理,但是不會製作玻璃。

楊凌喜出望外,連忙走過去說道:“老先生,可否將這眼鏡……呃。這靉靆給學生一觀?”

正德笑道:“你希罕這東西麼?等回到宮……回去後。我送你幾副便是”。

楊凌快暈了,原來這東西宮裡也有?自已當初要是把望遠鏡的設想對人說一說就好了。說不定馬上就有人會提醒他世上已經有了可以製作這種千里眼的材料,自已平時沒有機會接觸這些,想不到還是無意中在這裡看到。

楊凌按捺不住,倒底從老者手中接過眼鏡,仔細看了半晌,確認那是鏡片無異,這才還了回去。老頭那是兩片橢圓的鏡片,用鐵絲固定制成鏡架,只是還未發明鏡腿,在鏡片邊上穿了孔,系以絲線,使用時往耳朵上一掛。

楊凌嘖嘖稱奇,返回桌邊坐下向正德問起,原來眼鏡在中國古已有之,據古藉記載,最初是有人發現松香樹脂結晶體中恰巧有隻蚊子,透過鬆香去看,蚊子體形放大,由此引起工匠注意,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磨製凸透鏡。

朱厚照雜書看地多,正經事瞭解的不怎麼樣,這樣雜七雜八地東西他倒看了不少,宮裡孤本藏書又多,當下邊喝茶,加看老者為唐一仙畫像,邊向楊凌賣弄了一番。

原來早在戰國時期,《墨子》第l5卷中己載有墨子研究光和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地許多論述。秦國還未統一六國時,古人就懂得透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時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地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到了宋代,就已經有文人藉助水晶鏡片提高視力了,元代時就連蒙古人也懂得了利用這種東西,並且被一個叫馬可波羅的人傳到了威尼斯,進而傳及整個歐州。到了大明宣德年間發明了老花鏡,但是由於水晶珍貴並不易得,所以是做為重要禮物,一般是由皇帝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地,所以正德對此知之甚詳。

只因此物沒有鏡腿攜帶不易,那些大臣們上朝時也是不帶的,回到家裡在書房使用的話楊凌又不知道,他想不起來問,也沒人多嘴告訴他。尋常百姓家哪裡買的起這種東西,老畫師這物件兒還是給一位豪門世家的老夫人繪製地遺像栩栩如生。那家主才賜了他這麼一件昂貴地好東西,因緣巧合,現在就被楊凌發現了。

楊凌喜孜孜地對正德說了兩枚透鏡製造遠望效果的功能,正德聽的目瞪口呆,他實是想不出兩片水晶就能起到千里眼地效果。要不是現在雙腿痠疼難忍,再加上唐一仙正手託香腮,美滋滋地等著老者給她繪畫,他早就拉起楊凌一路狂奔回去。叫人馬上製作這件神奇的東西來賞玩了。

那老者看來繪製人物尤為專長,唐一仙的畫像繪製出來,竟遠遠快過預料時間,待著色已畢,唐一仙眼見自已形貌躍然紙上,神采飛揚似欲破紙而出,不禁欣喜之極。三位公主見了更是心動,永福已端坐在位上。欣欣然地等著畫師給她繼續繪像了。

楊凌和正德皇帝喝著茶聊著天,待繪到永淳公主時二人已歇過乏來,便在房中隨意踱步,欣賞四壁書畫。楊凌正望著一副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悠然出神,正德踱到案臺上隨意翻閱著。忽地興沖沖招手道:“萬年兄,快來快來”。

楊凌急步走了過去,只見正德神色詭秘地看了眼正專心欣賞肖像的皇妃和妹子,然後做了個趕緊過來地姿勢。楊凌湊過去一看,只見桌上放著兩本冊子,一本寫著《春水譜》,一本被正德半翻半合的,只看見上邊有“鴛鴦”兩個大字。

“是畫冊……”,楊凌剛說了三個字,正德已經用眼神迅速制止了他,然後咳嗽一聲。擺出一副正人君子模樣道:“啊,萬年兄,你看此畫卷如何?”

楊凌湊到跟前,正德掀開畫冊,原來那卻是一副春宮圖。一個小學徒笑嘻嘻地湊了上來:“二位公子爺,這就是我師傅的手筆了,原來還有一個唐寅與我師傅齊名,自從那人去了東瀛。這畫春……”。

“咳!”楊凌臉色也刷地一變。一臉正氣地道:“不要多嘴,我們自已欣賞便是”。

那小學徒瞧二人慾蓋彌彰地樣子不禁心中好笑。其實春宮圖在明朝並非如何見不得人的東西,不但文人仕子多喜欣賞,就是大家閨秀們也有描樣畫圖的,對於當時匱乏的性教育來說,這東西不但起到了教授知識的作用,還有人用其調劑閨房情趣,治療一些心理隱疾。

當時漫說江南,就是京師附近風氣,對於春宮圖也沒有岐視,但是正德和楊凌到底身份不同,再加上旁邊那四個美人兒若是發現,不免有些尷尬,所以兩人諱不敢言,不免被那小學徒恥笑,若非聽二人口音知道是北方貴介公子,還以為他們來自西北荒原呢。

正德掀開第一幅,只見一樹春花,竹籬隔水,夕陽紅豔,半江瑟瑟,岸邊一張竹榻上仰臥一個男子,一個婉約女子嬌羞無限地坐於身上,意境悠美,上邊還題有“停車坐愛楓林晚”的詩句。

正德看地面紅耳熱,他嚥了口唾沫,清了清嗓子,指指那冊子道:“這個,多少錢?”

小學徒趕緊湊過來,陪笑道:“公子爺,此畫冊一共十六幅畫,需要……”。

他本想說五兩銀子,可是想起這位公子極為大方,花錢如流水,便伸出個巴掌,反來複去比劃了一下道:“得這個數”。

“唔!”正德不動聲色,背對著唐一仙和三位御妹將那畫冊往袖裡一藏,伸出一個指頭往楊凌那兒一指,然後若無其事地抬頭看著牆上一副松梅仙鶴圖,看地無比入神。

楊凌瞧那春宮畫地動人,連忙袖入懷中,摸出張一百兩的銀票遞到小夥計手中。心頭怦怦跳著,輕聲道:“就這些,不用找了”。

小夥計開啟一看,頓時張開了嘴合不攏來,這兩個敗家老爺們,還真是少見。小夥計二話不說,立即從櫃底又摸出三本來,詭秘地道:“公子爺。這兒還有三本,一共就這麼多了,要繪一冊得一個月呢,您要不要?三本,還是這個數”。

楊凌頗有種當年第一次買片的感覺,他生怕被公主們發現,連忙接過來往袖子裡一塞,然後又遞過一張銀票。正德一扯他袖子。兩兄弟隨即離開,並肩走到牆角一副鴛鴦戲水圖前,一邊仰著臉看圖,正德一邊輕聲道:“還有幾本啊?再勻給我兩本”。

楊凌大袖和他挨著,悄悄遞過兩本去。正德藏好了丟過來一句話:“咳,你那兩本看完了記得和朕換啊”。

正德說完,兩兄弟互相遞個眼神,心照不宣地奸笑幾聲。然後一轉身,滿面春風地向唐一仙道:“你們欣賞完了?來來,讓我瞧瞧你地畫像”。

此時永淳已經繪完了畫像,跳起身笑道:“哥哥,我們明日去哪裡玩?”

“啊!”正德嚇的一個趔趄,咧嘴道:“明日還要出來麼?”

楊凌一個箭步躥了過去,咳嗽一聲道:“明日麼,已經安排好了。咱們去看戲,哈哈哈,看戲聽崑曲兒”

三天,三天後,谷公公雄糾糾氣昂昂地來見皇上了。

奇蹟是隨時可以誕生地,三天的功夫,不學無術的谷公公成了一個胸有韜略、對答如流的經濟學家。

明道堂內,正德皇帝居中而坐。唐一仙和三位公主還有楊凌分坐左右。瞧這谷公公昂首挺胸,侃侃而談的模樣頗似昨日所欣賞的崑腔戲中“舌戰群儒”地諸葛亮。唐一仙不禁抿嘴一笑,悄悄說與永福聽了,永福見了瞧瞧谷大用的姿勢確實有趣,也不禁為之嫣然。

“唔,這麼說,就是扇、席、銅香爐、麻手巾、藤器、碑刻、裝裱也有富紳聚工設廠,規模生產了?”正德皇帝專注地聽著,插口問道。

“是,這樣一來,不但產量極高,可以應付東瀛、朝鮮、琉球、呂宋乃至南洋諸國地大量需求,而且本錢降的極低,他們那些番國不但在質量上無法與我們相比,就是有意壓低價格,還是無法和我們競爭,各國商人對我大明商品皆趨之若騖”。

谷大用瞪著一雙熬夜苦背資料熬紅的雙眼,信心十足地道:“這些藩國為了就近收購商品,在蘇杭常州一帶皆開設有駐商機構,我大明諸府道也在本地開設有大量商會,集中提供各種商品貨物,現在一些信譽好、規模大的作坊、商坊,已經產生了信用付款,票行在代理、匯兌、信貸方面也有了許多新的花樣。”

他看了一眼楊凌,笑道:“國公曾向老奴提供了一種新的記帳方法,並派了幾個熟稔此種記帳方法地帳房師傅,較之傳統方法要好地多了,現在已在江南推廣,各大商戶均使用此種方法記帳”。

楊凌一笑,插嘴道:“蘇州織造天下第一,也是蘇州稅賦地重要來源,這方面情形公公不妨向皇上詳細介紹一下”。

谷大用精神一振,這正是他最得意地地方,楊凌可算是搔到了他的癢處,谷大用道:“蘇州織造精美絕倫,唯一的問題就是開海通商後原料和產量供應不足。

老奴組織各機戶,以參股經營方式,將各自擁有十幾臺、幾十臺織機的織戶聯合在一起,現在組建了專用於織造地四家廠子。蕪湖地區還設立了專業的大型染坊和踹坊,織坊專事織布,染坊專業染布,踹坊專業壓布。

這些廠子每家擁有織工三千餘人,一年可出棉布1900萬匹,絲織品45萬匹。但因大明內外需求極大,仍是供不應求,價格節節攀升,這幾家廠子本想繼續擴大生產,奈何沒有足夠的原料供應。

現在要想賺更多的錢,就只有再儘量降低本錢,所以這幾家廠子還專門組織了一些經驗豐富地老機工、織工,正在研究改進織機和紡車。目前已經研究出了水力多錠紡車和三層織機。棉花去籽的攪車。原來需兩人操作,現在也做了大幅改進,一人可當三四人用。此外還有綾機、絹機、羅機、紗機、綢機等多種專用織機”。

正德皇帝聽地欣喜不勝,楊凌也振奮不已,分工越來越細,規模越來越大,技術越來越高,隨著西方各國的陸續到來。需求進一步加大,轟轟烈烈的的大工業生產為時不遠了。

但是原料問題顯然在此時也顯的更加重要,他急忙問道:“那麼原料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解決,必然影響進一步發展,要知道。現在西方各國已陸續來我朝洽談商務,貨流量必然進一下加大,原料不足,太過制約發展了”。

谷大用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