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78章帷幄(2/3)

作者:月關
下邊登記歸檔了事,根本得不到貫徹實施。

所以加強中央集權是必要的。其實集權也罷,分權以罷,都有一個適合它的時代背景,在目前這種政治、經濟、文化基礎上、在目前地科技水平、訊息能力下,要是想搞分權、搞民主,那純粹是腦袋讓驢踢了。空想主義拿來實施不搞得天下大亂才怪。

當然,這個集權也是有區別地,如果大權全部上升到皇帝手中,皇帝是明君時,那就真的是日理萬機了,能把他累死,如果他是個昏君,那就天下人人糟殃。

成綺韻地提議實際上是加強內閣施政能力。而這種能力,又置於監察系統地監督之下,這樣一來,內閣不是一人之在下,官員們的政績和個人品性又受到較強的控制,的確是提高官僚隊伍效率的好辦法。

最最重要的是,這恰恰符合李東陽所說的權力的論述,不管什麼樣地改革。肯定要有一部分的權益受到損害,問題的關鍵是你能不能爭取到另一部分官僚的支援。按照這種論述,內閣權力加強了,科道權力加強了,那麼自已首先就把大明的內閣和整個監察系統爭取了過來。成為自已改革堅定不移的支持者。”

楊慎在赴奴兒干前,曾向他提過類似的見解,現在和成綺韻所言不謀而後,楊凌不由連聲讚許。他和成綺韻又詳細討論了幾點,關於科道官對官員的考核方法,諸如稅賦徵收、離任審計、政績考核地任免制度。

這些論述中,一些條款恰恰是當初劉瑾搞過的,只不過劉瑾這麼幹完全是為了整人,借人事考核為自已摟財,結果好好的經愣是讓他念歪了,如今舊事重提。想起劉瑾,楊凌不禁感慨萬千,同時也為自已提了醒:

以入世之態度做事,以出世之態度做人。

這份權力自已不能要,也決不能交給哪一個私人。這份權力的施行,必須真的放下去,放到六科十三道手中,那麼多地科道官。他們之間能夠彼此制約。防止有人權力集中乾的太離譜,何況上邊還有互相牽制的內閣。

對官員的考核集中地稅賦徵收、離任審計上。就保障了考核有據可查、有丈量尺度,而不是由著監察官員一張嘴去說。吏治整頓是本,由它自然就牽涉到許多其他方面,比如打擊不法豪強、追剿不法豪強欠稅等問題,由此延伸開去,兩人又邊記邊寫了一陣,這就聊到了最令人頭疼的土地集中問題。

成綺韻道:“其實,這所有的改革,都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承的事情,吏治整頓,影響稅賦徵收和刑名、廉政方面,土地問題又牽涉到刑名廉政和稅賦徵收。說起土地被權貴圈佔的問題,這又得提起劉瑾劉公公的一份功勞了。

他清丈土地是為了突出個人政績,為了清出儘可能多的土地以邀功,害得許多人家破人亡,可是現在對那些苦主的土地核查屬實重新發還後,其他地土地數目還真是實打實的。

官紳百姓們實有多少合法土地,被地方豪強們藏匿不報或貪佔了朝廷多少土地,也都記錄在案了,貪佔的先不算,僅隱匿不報的土地就有一百四十七萬頃,偷稅的有八十萬頃,對吧?有了這些資料,稅賦徵收、乃至稅賦改革就容易的多了。”

成綺韻抿嘴一笑道:“大人列述了一些地方正在探索試行的比較合理的稅賦方法,比如如應天府施行地“里甲銀”,浙江、廣東地“均平銀”,福建的“綱銀”,還有江南地“十段錦”。這些稅賦方法大多改變了傳統的實物稅賦,改以折銀上繳,既方便了朝廷徵收、運送和保管,也沒有了這些環節中保管不善造成的損耗和黴變。

不過我覺得這些方法裡,還是你提及的“一條鞭納稅、攤丁入畝法”最好,實行此法,雜泛、均徭、力差、銀差等各種稅收合併為一種,將力差歸入田賦,一律按田畝核算,既不減額,也不增賦,沒地的貧民不用納稅,而豪富之民不能多得,徭役公平,就不會有人再哀嘆不均了。”

楊凌點頭道:“對,而且以銀兩代實物役、力差役,擴大了貨幣的流通,削弱了人身依附,商販和工匠獲得了較大自由,這對工商發展至關重要”。

這一條,楊凌同朝中一些大臣暗中商議。也獲得了他們的贊同。“一條鞭”法,保證了朝廷稅賦的穩定,不會使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直至破產造反。加強了工商發展,有地農民樂於種地,城中富戶樂於買地,又不會過多觸犯權宦土豪的利益,免得引起地方強烈的反對。使自己的心血前功盡棄。

一條鞭法使官員難以再利用稅賦貪汙,減輕了貧民負擔,增加了朝廷歲入,而且是在權宦豪紳們能接受地範圍之內。這是比較務實的改革策略,要是真的頭腦一熱,想搞一刀切的還地於民,打土豪分田地,那自已就得先拉起一支隊伍上山打游擊去了。

兩個人越說越是開心。楊凌心中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他興奮地道:“說的很好。現在焦閣老、楊一清他們應該已經下了衙門,我去城裡瞧瞧,和他們商議一下,這兩日就呈進給皇上”。

楊凌只顧高興。卻沒注意所諫未受重視的阿德妮的幽怨,瞧著他匆匆起身離去,阿德妮更是一臉落寞……

“皇上其實已經看過了這些條陣,正式上書不過是給天下一個訊號。一個改制地訊號罷了。本國公負責清剿流匪,安置流民,在地方上所見所歷,深知不能使國富兵強、百姓樂業,則賊剿無止境,而不能革除弊病、推行新政,就不能富國強兵。

當今皇上年輕,正欲有一番大作為。各位大人都是柱國之臣,還請盡心竭力、各抒已見,咱們對這些諫疏最後再推敲一下,以便使新政能夠順利施行。劉大人,你有什麼看法?”

楊凌環目四顧,朗聲說道。焦芳府上,幾位受邀的大人圍席而坐,正在就改革新政做最後的推敲。

端上臺盤的永遠是做好了的菜。一件政策的推行和決策。無不是事先詳細的調查、研究、各方面勢力的平衡、協調之後地結果。就象現在,楊廷和與楊一清不合。但他的勢力在內閣中佔了兩席,對決策的施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儘管敲定的吏治改革對內閣極為有利,不會觸及他地權益,反而有所加強,但是事先瞞而不諭,把他排除在外難免要讓他產生隔閡,所以楊凌把戶部尚書劉忠也請了來。他是楊廷衙的人,他在,就等於隨時把他議定的事情告訴了楊廷和。

這樣劉忠說出來的意見,大家心照不宣,自然知道那就代表著楊廷和地意見,所以楊凌說完,首先瞧向他,想知道大學士楊廷和、梁儲的意見。

劉忠謙和地一笑道:“下官在翰林院時,只知激揚文字、抨擊時弊,對一些視而不見無人去改的弊政存在感到不可思議,只以為是朝官不務正業、貽忽職守,直到做了這戶部尚書,有心無力,舉步維艱,才知道積弊已深,非大刀闊斧難奏成效。

目前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北方韃靼、西有青海皆有異動,哈密駐軍進退兩難,南方土司爭權奪利,改制革新迫在眉睫,下官是深為贊同的。”

這就是權力分配的結果了,如果不然,縱然楊廷和心中贊同,難免也要加以刁難,楊凌聞言甚是喜悅,只聽劉忠道:“下官只有一個建議,巨紳財主們貪佔的田地,可以迫其退還分發農民,此外他們固有的土地不管有多少、包括那些瞞稅未報的田產,只能加強管理,給予徵稅罰款,而不能沒收分給平民。

一條鞭法,對於有地貧民有極大好處,但是卻不及於無地農民,流民是禍亂之源,又不能不解決這個問題。下官以為,現在工商發展、開海通海、互市通商、關東移民可以解決一大部分流民,清丈出來地貪佔土地返還可以解決一部分。

此外。就要請兵部陸大人多費心了,兵制改革,衛所撤消,要注重清理出來的軍田屯田的清丈管理,這大片土地還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到那時,縱然還有流民也數理有限難成氣候,除非出現巨大的天災人禍,而朝廷無力賑濟。否則再也不會出現一人登高一呼,萬眾響應造反的局面了。”

楊凌微微頷首,心道:“這必是出自楊廷和的籌劃了,此人倒是很務實,能夠兼顧各方面地利益,沒有太激烈的政策招致各方面地反對,又能有效解決問題,果然是個幹才”。

陸完擔心地道:“一條鞭法雖然會讓權紳們有些損失。但是開明士紳、守法士紳原本就照田畝數納稅,基本沒有任何影響,由於折銀納稅,不用以官價抵糧入庫,他們所獲還而更多。是會擁戴此策地,下官以為影響的只是那些平素瞞地漏稅地豪紳權貴。

這部分人不滿那是一定的了,不過透過整頓吏治能夠抵消一部分官宦世家的阻力,再加上這次流民造反地觸動。他們中的大部分會響應的。要說真正難以觸及的,該是那些王侯公卿。真要實行起來,國公爺,一定有人會做手腳的”。

楊凌淡淡一笑道:“這個,我已經猜到了,一手胡羅卜、一手拿大棒,我原就沒指望好說好商量的就讓所有人同意,有些人。只不過是只儆猴的雞,那麼何妨拿來試刀呢?”

陸完點頭道:“國公爺剿匪先肅政,這是正本清源之策,皇上也有心作為,下官自然竭盡全力,只是現在正在用兵,此時改革兵制易使軍心動搖,不可不慮。而軍隊腐敗、屯田流失。又牽涉到吏治和土地改制,干係重大。下官苦思良久,覺得可以取一折衷之法……”

他捻鬚看看前任兵部尚書楊一清,說道:“兵制改革,下官以為可以從十二疏中抽離出來,緩緩行之,慢火燉湯,做而不宣。現在各地團練戰力不在衛所兵之下,甚至還要強出幾分,朝廷不妨詔令各地巡撫,擴充團練、整飭軍備。

現在不是流民四起嗎?可以改變團練只招本地兵員的地規定,吸納一部兵流民入伍,這樣兵員素質得到保證,又使反賊沒有流民可用,戰事結束後,再宣佈改屯田養兵為募兵,那些久已不願當兵甚至尋機就會逃走的衛所兵固然欣悅服從,軍隊兵員的缺口也可以立即用已經訓練有成的團練兵補充進去,募兵制就能既快又穩地推行開了”。

楊一清帶兵久矣,他一直在邊軍隊伍供職,而邊軍大部分是採用募兵制,兵員本來就不限定於當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點頭贊成道:“徐而圖之,從容兵備,本官以為可行。只是應令各地兵備道、團練使要加強兵員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氣重、有前科的人招進隊伍”。

陸完笑道:“楊大人放心,現在匪患四起,新地團練部隊建立後,是要參予圍剿流匪的,在戰事中,兵員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別勘驗”。

焦芳見無人再反對,便把這一條也記錄在案,禮部尚書王華道:“治國理政不外乎謀求富強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學,宣揚心外無物,不假外求,這樣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國計民生的,他們誇誇其談,談玄說虛,鄙薄民生實事,以清談誤國。

下官以為,可以集中一批鴻學大儒、退仕官員,總結例代興亡盛衰地教訓,提倡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的學說,以使各級官員摒棄舊規,以富國強兵為首要任務,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把治學理政與解決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掃清輿論壓力”。

楊凌欣然稱是,說道:“不錯,王尚書所言甚是,今年秋闈,科舉考試要增加時策政論的份量,減少詩詞歌賦的佔比,今後試題也要這樣,學子們為了能夠考中,就會注重實事、關心民生國事。依我看這件事才是禮部頭等大事。務必要從根上改變虛華不實的清談之風,給朝廷多培養些真正的能臣幹才,而不是冬烘道學”。

眾官員群策群力,對準備推行的新政最後梳理了一遍,這才紛紛告辭。

焦芳把記載著各方面、各利益團體意見的冊子收起來,對楊凌道:“國公,新策推出不難,難在施行上。這些大政策略。內閣和六部還有科道都是贊同地,而且皇上非常支援,為的又是解決朝廷各方面的弊政,理由冠冕堂皇,反對者很難把他們的反對意見擺上檯面。

可是這些變革,無論哪一條都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每條路上都有那麼幾隻大老虎,大老虎攔路不倒。餘者就會紛紛仿效,那麼無論國策多麼完善,只有滿盤皆輸一途。”

楊凌道:“嗯,這個我是有所預料的,莫看是皇上贊成。內閣推行,條條路路都應該很順暢才是,不過難免有些人心存僥倖,而且會推出幾個大人物來頂缸。這一關不過,一切免談。

我急急趕回京來親自坐鎮,一是擔心青海局勢,一個就是出於這個考慮。不管什麼大老虎,都得想辦法把它摞倒,我會在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