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如此兇殘的火炮
(0694)
下午,張準離開彩蝶軒,前往鑄炮工場。
因為陸軍和海軍的巨大需要,現在的鑄炮工場,人員非常多,原本冷清的各個工場,變得非常熱鬧起來。穿著不同制服的工匠,在不同的車間,忙碌而有條不紊的加工著各種各樣的火炮零件。因為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對於張準的到來,他們甚至連看一眼的時間都沒有。
當然,這些熱鬧,都是相對內部人員來說的。在普通的民眾看來,火炮工場所在的地方,還是荒山野嶺的一片,從外面基本上是看不到人的,只是偶爾間有隆隆的炮聲傳出來。在很遠的地方,就有哨兵和警示標誌,禁止無關人員靠近。在核心區域,警戒也是相當的森嚴,即使是張準到來,也是要驗證身份的。
孫勤愷正在忙,聽到張準到來,便急匆匆的出來迎接,將張準帶到試驗工場。試驗工場是整個鑄炮廠最繁忙的地方,也是整個鑄炮廠最機密的核心所在。要進入這裡,還需要經過重新的細緻的檢查。
張準到來的時候,不但孫勤愷等人在,鍊鐵廠的幾個技術骨幹,全部都在。他們是和孫勤愷一起,共同努力解決炮管的材料問題的。對於紅衣大炮來說,最大的難點,就在於炮管。在炮管的材料問難的到有效的解決之前,說其他什麼的都是白搭。
偌大的試驗工廠,堆滿了各種各樣的原材料,還有好幾門的樣炮。每門樣炮的顏色和形狀,都有點不太相同,上面還有非常醒目的編號。這是使用不同的原材料製造出來的,質量和效能都不太一樣。不斷的研究,不斷的製造,反覆的試驗,直到效能滿意為止,就是孫勤愷他們每天要做的工作。
現代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從理論開始的,先從理論上證明,這是可行的,然後才會開始動手製造實物。但是在當時,懂得理論計算的人,一個都沒有。因此,他們只能是採取最笨拙的辦法,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善,一直到鼓搗出自己滿意的產品為止。因為不懂得理論研究,試驗的耗費自然是很大的。
“情況如何?”
張準和大家打過招呼以後,就關切的問道。
“不是很好。”
孫勤愷有點不好意思的說道。
有關紅衣大炮的複製,孫勤愷開始的時候,的確是有點大意了。他認為在有實物對照的情況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結果,後來他發現,自己的確是小看了紅衣大炮了。修復它難度不大,想要重新鑄造出來,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實上,他的父親,當年也是在葡萄牙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用了幾年的時間,最終才將紅夷大炮複製出來的。可見,這鑄炮的工作,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現在,虎賁軍手上,完全沒有相關的資料,難度的確很大。為此,孫勤愷和身邊的人,幾乎頭髮都要發白了。
孫勤愷他們已經做出了好幾門的樣炮,反覆的用來試驗,尋找改善的途徑和方法。但是,這些樣炮的效能,都不是很令人滿意。有的,是炮管的強度不夠,容易炸膛。有的,是大炮的射程不夠,只有六七里遠。有的,是可靠性不高,容易出現技術故障。還有的是炮管的壽命太短,打了十幾發的炮彈就完蛋了。
顯然,這樣的樣炮,是無法滿足虎賁軍海軍的需要的。幸好,虎賁軍海軍在劍牙艦的上面,並不配備紅衣大炮,而是在更大型的龍神艦上配備。龍神艦下水的時間,應該還有兩年左右。這樣一來,孫勤愷他們還是有更多的時間繼續改善的。
“不要灰心!”
“繼續嘗試!”
“總會有成果的!”
張準搞清楚情況以後,鼓勵說道。
紅衣大炮畢竟是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火炮之一,虎賁軍白手起家,在沒有任何相關資料的情況下,想要一下子將有關的技術全部掌握,的確不容易。但是,無論多麼的不容易,有關火炮的研究,都必須進行下去。
對於現代的戰爭來說,沒有大威力的火炮,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炮兵號稱是戰爭之神,這絕對不是誇誇其談的。大炮的威力,將會越來越嚴重的關係到戰鬥的勝負。關鍵是不能灰心。只要不斷的努力,即使紅衣大炮無法研製出來,也可以找到別的路子。
想了想,張準緩緩的說道:“大家也辛苦了,都休息休息。要是有興趣的話,我給大家說點別的,開拓開拓思維。”
所有的工匠骨幹,立刻都包圍了過來。
他們都知道,張準要說的,肯定是和大炮的研究有關。每次張準的講述,其實都是有備而來的,主要是為了開拓大家的思維,開闊大家的視野,從而幫助大家找到更多的途徑。這年代的人,由於通訊工具落後的緣故,最缺乏的就是資訊和經驗的交流,有關技術的推廣,更是難上加難。
來自後世的張準,顯然要比這個時代的人,掌握太多的常識。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足不出戶,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的知識。張準在學校裡擔任教練的時候,沒事就上網,到處翻翻,到處看看。他既然是部隊出身,對軍事方面的知識,自然是瀏覽得最多的。因此,他在軍事科技知識方面的掌握,也是最全面的。
在這些軍事科技知識裡面,就包括大量的和火炮有關的記憶。古往今來的火炮發展,張準基本上都耳熟能詳。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說出來的很多見識,也可以讓別人感覺到非常的新鮮,非常的有趣,從而深深的記憶在自己的腦海裡。
這一點,對於在場的工匠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張準的話,就等於是在他們的面前,舉起了一盞引路的明燈,他們只需要順著燈光摸索過來,就能順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沒有這盞明燈,他們甚至連方向在哪裡,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實上,張準要說的,的確是自己關於火炮的一些所見所聞。在感覺紅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滯以後,張準有必要,幫助在場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出路,引導他們跳到別的軌道上。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必要鑽死衚衕的。
其實,火炮的發展,不應該是隻有紅衣大炮一條路的。紅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種,因為它恰好傳到了中國,所以才會被中國人熟悉。實際上,在紅衣大炮和佛郎機火炮之外,還有更多的大炮型別。只是,這些大炮並沒有傳到中國,沒有被當下的中國人知道而已。
中國的火藥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迅猛發展。十四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十六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可以達到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
到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類似後世的迫擊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透過起伏地。到十六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所謂的霰彈,在海戰的時候,就被稱為葡萄彈。
公元1600年前後,歐洲一些國家開始用藥包式發射藥,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到十七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公元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準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
公元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藥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到十七世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拿破崙的出現,更是將炮兵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紅衣大炮其實是加農炮的一種,和後來普遍使用的榴彈炮是有一些區別的。加農炮的炮管比較長,彈道平直低伸,有利於直接瞄準。榴彈炮的炮管則比較短,彈道比較彎曲,必須間接瞄準。從打擊目標的角度來說,加農炮更加適合打擊固定的點目標,而榴彈炮則比較適合打擊面目標。
當然,兩者之間的差別,有時候是可以忽略的。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火炮技術已經發展到巔峰,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區別,基本上消失了,大多數的時候,兩者被合稱為加榴炮,意思是同時具備兩者的效能。大部分國家軍隊裝備的,都是加榴炮。
張準提到這兩種大炮的區別,只是要告訴鑄炮廠的工匠,這個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一種紅衣大炮的,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火炮。這條路行不通,可以換另外一條路,沒有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這樣做的目的,既是減輕工匠們的壓力,也是希望工匠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設計出比紅衣大炮更加先進的火炮。
其實,要不是在中國的戰場上出現,並一不小心的打死了努爾哈赤,紅衣大炮的確沒什麼特別的。紅衣大炮的設計,是幾十年前的。到現在,英國人自己,都不再使用這樣的設計了。英國人有更先進的火炮。因此,虎賁軍海軍日後要爭霸世界的話,肯定要有比紅衣大炮更先進的火炮。
張準一直都相信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絕對不在外國人之下。在場的工匠,聰明才智也絕對不在西洋列強的技術員之下。只是,由於中國人太聰明瞭,所以,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這些聰明沒有用對地方。
比如說,明朝的官員,有哪個是傻瓜?他們比任何人都要聰明!只是,他們的聰明沒有用對地方,都用來內部的勾心鬥角和爭權奪利上面了。要是閹黨和東林黨不是互相死掐,而是團結一致對外的話,哪裡輪到皇太極出頭?早就不知道被滅絕到哪個位面去了。
因為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數理化基礎,的確非常的薄弱。這對於火炮的研究,的確是很不利的。在沒有理論基礎支撐的情況下,單單依靠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研究方式,成本太高,時間太長,的確要比西洋列強弱上不少。
任何的投入,都是要求有產出的,大炮的研究,同樣如此。也就是張準是穿越者,知道很多大炮的效能資料,對大炮的作用也有清醒的認識,才會在這方面投下重金,積極的進行研究。要是換了其他的人,未必有這樣的信心和毅力。
比如說,朝廷,因為看不到火炮的威力,它肯定不會在這方面投入重金。當初徐光啟和孫元化研究紅衣大炮的資金,都是自己籌措的。而且,他們的研究,是在有實物,有葡萄牙工匠指點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純粹的仿製,和研究是完全不同的。
“所謂的拋物線研究,其實並不是很複雜……”
張準緩緩的說道。
有關伽利略的研究,要是用專業的名詞說出來,的確很難解釋。在場的工匠,也不可能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但是,張準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方法,例如,固定的角度,固定的速度,拋物線的形狀等,來加深他們的理解。
對於在座的所有工匠來說,拋物線理論,絕對是嶄新的,是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理論知識。想要深刻的理解,當然需要他們自己努力研究。張準的解釋,只是讓他們明白,埋頭不斷的試驗還不夠,還要在理論上進行一定的研究。要是理論能夠和實踐相結合,火炮的研究,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空氣阻力的研究,同樣如此。要是列出相關的方程式,張準自己都要腦暈。但是沒關係,這些都是可以用簡單的例子講述的。關鍵是,要讓大家知道,火炮的射擊,和這些理論有密切的聯絡。只要工匠們有心,相信他們是可以解開其中的奧妙的。祖沖之的圓周率,不也是在很簡陋的條件下推斷出來的嗎?
“我們的虎賁銃,威力為什麼這麼大?關鍵是使用了膛線!”
“那麼,我們的大炮,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膛線呢?”
“彎曲的膛線如果不行,那麼直的膛線呢?”
張準循循善誘的說道。
要是紅衣大炮無法複製,張準就準備將虎賁銃的製造經驗,複製到飛龍炮的上面。放大了的虎賁銃,就是新型的線膛炮。放大了的米尼彈,就是新型的炮彈。當然,其中還有很多的難點需要克服。但是,這不也是一條可以試驗的路子嗎?
在真實的歷史上,之所以沒有出現米尼炮,是因為米尼槍出現的時候,已經開始有後膛炮出現了,沒有必要搞前裝的前膛炮了。其實,米尼槍的風光,也就是那麼十幾年的時間,後來就迅速被後裝線膛槍取代了。米尼槍作為前裝線膛槍的典範,的確是有點生不逢時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