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中一般都有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的人員是騎兵。十八世紀中葉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和“拿破崙戰爭”時期,騎兵仍佔有重要地位。
拿破崙軍隊中的騎兵種類很多,分類非常複雜。主要有重騎兵、龍騎兵、槍騎兵、馬槍兵、驃騎兵、獵騎兵等。
重騎兵主要是指胸甲騎兵。騎手有胸甲,很重,法國胸甲重二十二磅。重騎兵前身為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的重灌騎士,中世紀的騎憲兵。重騎兵在實戰中運動笨拙,戰鬥力不強,胸甲也不能抵禦近距離(一百至一百五十米)射來的槍彈,所以歐洲軍隊一度廢棄之。後米拿破崙迷戀帝制的傳統威儀,在法國恢復胸甲騎兵。不久,歐洲其他國家的軍隊也仿效了。
龍騎兵是一種步騎兩用、介於輕重之間的騎兵。有些國家編入重騎兵,有些國家則納入輕騎兵。因其軍旗上繪有龍形圖案(有些文獻稱龍騎兵得名於他們裝備的龍騎槍),故稱龍騎兵。輕龍騎兵還可以徒步作戰。
槍騎兵使用長矛、馬刀,後裝備手槍、馬槍;有的配鎧甲,編入重騎兵。馬槍兵裝備最好的武器,配有馬槍,是精銳騎兵。驃騎兵較輕捷,最早出現於匈牙利和波蘭,由貴族組成,以後遍行於歐洲軍隊。獵騎兵出現於十八世紀下半期,由守林人、獵人、山民中選拔人員組成,長於散開隊形作戰,以及擔任警戒、偵察、追擊等。
騎兵的基本作戰單位是連,通常配馬一百四十匹。三至四連為一騎兵團,團以上有騎兵師和騎兵軍團,所轄團的數目不很固定。拿破崙在步兵師中,也編入一定數量的輕騎兵。
拿破崙時代的炮兵,有飛躍的發展,正式成為兵種。
法國十分重視炮兵學理論的研究。被稱為法國“炮兵之父”的瓊?巴普蒂斯特?格利包佛爾於1776年任法國炮兵總監時,改革了炮兵,發展了較完整的炮兵系統,其中包括專門訓練的炮兵部隊和學校,用於野戰、攻城、海防和要塞守備的專用炮兵武器;並且改進了炮架、炮結構和編制,採用標準型制,炮架零件可以互用,重炮可以分解,各種運炮工具只需七種車輪和三種車軸就夠了。
因此,輕型炮(四、六磅核彈炮和六英寸追擊炮)普遍裝備陸軍,要塞炮採用迴旋式輪子,可在半圓形的軌道上滑動,調整方向,並且開始以炮的口徑而不以彈丸重量來計算火炮的大小。拿破崙在這個基礎上,又改進和發展了法國炮兵,使之進一步標準化和輕便靈活,並增強運動性,編制也更為合理。拿破崙第一次使炮兵成為一個獨立的兵種。
軍隊人數和擁有炮數的比例,各國並不一樣。拿破崙認為每千人有二門炮就可以了,這一比例後來成了常規。此外,每門炮攜彈量約為二百發,其中四分之一左右為霰彈。徒步炮兵連一般配炮八門,騎炮連配六門。
“能理解嗎?”
張準看著楊致遠、鄒明加的臉色。
“有點困難。”
楊致遠實打實的說道。
鄒明加則是遲疑片刻以後,然後緩緩的搖頭。
他兩個土生土長的明國人,根本不知道拿破崙是誰,張準要他理解拿破崙的戰術,的確有點勉為其難了。這也是張準單獨找他倆說話的原因。張準不想讓太多的人,到處追問這個拿破崙,到底是何方神聖。
“那……我們再說說戚家軍。”
張準饒有興趣的說道。
既然拿破崙無法理解,那隻好在戚繼光的身上著眼了。
作為後來者,張準有一個不知道是優點還是缺點的習慣,就是接受的西方軍事理論比較多,對老祖宗的東西,反而有點陌生。這不能說是他的錯,是他所在的環境決定的。他所接受的學識,都是上級教導的。對於戚家軍,張準還真是不是很熟悉。
但是,他不熟悉,並不代表就沒有熟悉的人。事實上,在他的周圍,絕不部分人,都對戚家軍的編制很熟悉。須知道,在明朝的歷史上,戚家軍這個名字,絕對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事實上,它的確是載入了史冊。
萬曆中期,戚繼光病死,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四五十年的時間,但是,提到戚繼光的名字,所有的軍戶,無論是貧窮的還是賦予的,無論是最底層的軍戶,還是衛所的高官,都不能不從內心裡佩服戚少保的存在。哪怕是張居正的政敵也不例外。
在戚繼光死了以後,他的軍隊,還是創造了不少的輝煌的。李成梁軍隊的底子,其實就是戚家軍。浙兵,在當時,就是強悍戰鬥力的代言。即使在和韃子的戰鬥中,浙兵也從來沒有丟過臉。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只是隨著戚繼光的遠去,浙兵的地位日益降低,兵力日益萎縮,最終完全消失不見了。
戚繼光的基層戰術單位是“車”或是“隊”,車營及輜重營是“車”,馬營及步營是“隊”。馬營及步營是第一線主力戰鬥部隊,全營官士兵全部掛甲上陣,車營及輜重營是輔助支援部隊,車正(含)以上官佐才有掛甲,車兵不掛甲。
在東南沿海打擊倭寇的時候,戚家軍是不配備火器的,因為那時候的火器,質量太差,往往是敵人沒打到,卻炸傷了自己人。但是,在駐防北疆以後,戚繼光開始重視火器。他花大力氣,透過張居正、譚綸等人,極大的改善了火器的質量,保證了火器在戰場上真正能夠發揮作用。
【作者注:戚家軍成名,乃是在東南沿海平定倭寇。實際上,戚繼光對明國的最大貢獻,乃是戍守北疆二十年,讓北疆的敵人不敢動彈。對於明國來說,倭寇不過是纖芥之疾,可以忽略不計的。只可惜,後世的人,多半知道戚繼光殺倭寇,卻不知道他戍守北疆的功勞。唉,掩卷嘆息。】
戚繼光的部隊在明朝來說,火器比例應該算是最高的,且用的是鳥銃而非後來的三眼銃這類較為低等的手銃火器,只差在重炮威力與數量明顯不足。當時的明朝,還沒有紅衣大炮這樣的大殺傷力武器呢,連佛郎機火炮的數量都很少。
根據張準的研究,戚家軍車營火器比為 43.60%,馬營火器比為 42.57%,步營火器比為 48.02%,輜重營火器比為 58.70%,其中以輜重營火器比最高。戚繼光薊州練兵編組的部隊火器數量及比例,都是同一時期全世界最高的。同一時期的歐洲正流行西班牙大方陣,單一大方陣規模相當於明朝的“營”,單一規模的西班牙大方陣配付的火器比為22.38%(不含炮兵)。
日本戰國大名是以“備”為基本戰術單位,也是相當於明朝的“營”,一個戰國大名的“備”(百萬石大名本陣備例外)火器比為20.98%。此時的全世界只有奧圖曼的新軍(就是近衛軍)火器比約在30%以上還有得一比,而東南亞的越南甚至馬來西亞、印尼等蘇丹國的火器比其實也很高,不輸於歐日等國。
戚繼光的最基層戰術單位的“車”與“隊”的人員編組與武器配備,可以搭配形成營陣或是自我獨立作戰,相比其它世界各國的基層戰術單位,較注重大軍陣的互相搭配,獨立作戰的職能相對弱了很多,這是明朝與其它國家在部隊編組上最大的不同點。
可以說,大明帝國的戚繼光薊州十萬兵,是當時全世界編組最先進,武器最精良,訓練最紮實,待遇最優厚的無敵雄獅,是我民族的光榮與驕傲。後來明軍之所以能夠在朝鮮打敗日軍,戚繼光留下的底子,是功不可沒的。
在具體的戰陣方面,戚繼光規劃的戚家軍編制,是依照“鴛鴦陣”的戰術思想為基準,參照戰場環境與敵對的倭寇作戰方式搭配實戰兵器,採取小編制的混成兵科構成高機動打擊力量。
首先編制而成的是最小的作戰單位“伍”,如字面,“伍”是由伍長與四名士兵共五人所構成,是戚家軍最基本,也是最小的作戰單位。這一點,和虎賁軍有些細微的區別。虎賁軍的伍,是五個士兵,外加一個伍長,總共是六個人。
兩伍構成一隊,稱為小隊,含隊長及管炊事的火兵在內共十二人構成“隊”,這個“隊”就相當於現代的“班”。“隊”是一個完整的鴛鴦陣主體,依其陣式變化展開數種不同的隊之陣形。
這一點,和虎賁軍也是有區別的。虎賁軍在這個層次上,採取的乃是“夥”,兩伍構成一夥,由一個夥長、一個火頭兵、兩個伍長以及十名士兵組成,總共是十四個人。
戚家軍四隊為一哨,稱為大隊,設哨長一人,共計49人為“哨”,這個“哨”相當於現代的“排”。虎賁軍在這個級別上的編制,乃是小隊。虎賁軍的小隊,總共有五夥,總共50名士兵,加上各自的軍官、火頭兵,總共是70多人。
“哨”這個層級是戚家軍最大的基本作戰單位,也就是說,戚家軍的正式編組基本作戰單位是由“伍”、“隊”、“哨”所共構而成,沒有後來的“局”、“部”等大編制單位,這種由小編制構成的作戰部隊,機動性相當優異,兼之混成兵科搭配,攻守兼備,就算是最小的作戰單位“伍”,也可行使獨立的作戰任務,作戰的彈性與戰術的應用相當廣泛。
戚繼光在三鎮練兵是依照南方抗倭時的經驗,再參照北方戰場環境的特色加以編練而成。戚繼光改良軍械並制定了冷兵器及各式火器使用的軍用標準規範,在部隊編組上,首創由各兵科及冷熱兵器混編成攻守兼備的車、馬、步、輜各營,並把火器平均下放到最基層的戰術單位“車”及“隊”中,使得基層戰術單位的火器普及率為當時世界最高的水平。
我們先要釐清一個概念,戚繼光的各兵科及冷熱兵器的編組配置,是以混編方式分散到基層的“車”及“隊”中,相當於現代的“班”層級。而同時期的歐洲、奧圖曼及日本等國雖然也是冷熱兵器混編,但都是同一種兵科集中編組於同一較大單位裡,相當於現代的“連”級或是“營”級。
在戰術運用上,戚繼光的各營,從營到隊甚至車都可以行使獨立的攻守兼備作戰任務,不需仰賴其它單位的支援,擁有極佳的戰術運用彈性。而其它世界各國的基層連隊直到營級,都無法獨自的行使功守兼備的作戰任務,需仰賴其它單位的支援來進行任務,戰術當然有所侷限。
另外,戚繼光編練的軍隊是一支募兵而來的職業化部隊,待遇優厚、裝備齊全、訓練精良,不是衛所屯田兵制下的散兵遊勇可比擬,同一時期的世界各國職業化軍隊中,也只有西班牙方陣及奧圖曼新軍的薪資福利可比擬。但這些軍隊在火器配付的數量及種類上,皆不如戚家軍。
當然,戚家軍也有很大的弱點,就是缺乏大口徑的遠端重型火炮,尤其是歐洲以及奧圖曼軍隊普遍的裝備大口徑重型火炮,戚家軍與之對陣,在遠端火力以及殺傷威力上明顯不足。
但這個弱點可以用戚家軍擅長的較佳機動性來克服,戚繼光的車、馬、步等營的機動性遠優於歐洲笨重的方陣編組,但仍稍遜於奧圖曼大部隊的機動性,奧圖曼帝國的軍事機動性可說是舉世無雙。
至於這個弱點,到了虎賁軍這裡,根本就不是弱點。虎賁軍有飛龍炮,有紅衣大炮,在不久以後,還有野戰炮。這完全可以彌補重火器的不足。關鍵是,虎賁軍上下,能否儘快的適應這樣的編制。
戚繼光任職於薊州總兵的所屬部隊,是以原為抗倭時江浙軍或稱為戚家軍的基礎上編煉而成。戚家軍實際上是一支募兵而來的職業化軍隊,並非是明朝傳統意義上的衛所軍,這與清朝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建立的江淮軍與湘軍,在性質上相當類似。
到了明末,除了關寧鐵騎及京師大營與大同、宣化等府馬騎兵外,全國竟無可用之兵。明朝顛覆時,關寧鐵騎及大同府的馬騎先後被後金及李自成殲滅,明朝就註定要滅亡了。
明滅亡前就只剩下京師大營的羽林軍,以及鎮守邊關的吳三桂所部還編制有完整的火器部隊外,原本軍威鼎盛裝備精良的所謂戚家軍,早已不復存在,這情況與清末所處的狀況相當類似。
網路上經常有人拿明朝配備精良火器的戚家軍誤以為明朝衛所軍全部皆如此,也誤以為可拿這戚家軍作為明軍戰鬥力的象徵,這是非常大的觀念謬誤。
“我說完了,你們感覺如何?”
張準緩緩的說道。
楊致遠和鄒明加互相對望一眼,都沒有說話。他們需要時間來仔細的衡量。在他們的內心裡,當然是偏向於戚家軍的編制,但是,張準描述的拿破崙軍隊的編制,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中國的歷史上,多兵種混合的兵團,一般都是臨時組建起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