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虎賁軍的海洋戰略
虎賁軍拿下登州城,各項後續工作隨即展開。
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修復北門外的港口。登州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處在山東半島的東北方尖端,距離遼東、朝鮮,乃至是京師的距離都很短。因此,一直以來,這裡就是經略遼東的重要港口。以前,東江鎮的大部分後勤補給,都是從登州城輸送出去的。昔日登州水師的母港,也設定在登州城。
虎賁軍以後要反擊遼東,肯定少不了登州城這個重要的後勤基地。登州城原來的港口,只有十五個泊位,顯然無法滿足虎賁軍的需要。虎賁軍要是從海上反擊遼東,後勤輸送任務,一定會非常的繁重。虎賁軍海軍擁有的船隻數量很多,十五個泊位,根本不夠用。
“將泊位擴充套件到三十個!”
張準當場拍板,肯定的說道。
隨即,張準特別劃撥一萬兩銀子,作為擴建碼頭的專項資金,並指定專人負責,務必要在明年的正月之前完成。張準估計,一年以後,也就是明年的正月,自己說不定就要用上登州城的新建碼頭了。
除了碼頭的泊位,各種先進的裝卸工具,例如龍門吊、滑輪組之類的,都是要安裝的。以前,沒有這些工具,裝載一艘普通商船的貨物,需要三天的時間。有了這些工具以後,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龍門吊和滑輪組,對於裝載大型的沉重的貨物,特別有用處。而這些貨物,正是以前使用人工裝載最麻煩的,最耗時間的。這等於是讓泊位增加到了原來的三倍,極大的增加了碼頭的利用效率,運輸量自然可以大量的增加。
光有碼頭泊位還不夠,還要修建更多的倉庫,儲存更多的物資。無論是北上遼東,東進朝鮮,又或者是西進京師,南下江南,都隨時需要調撥大量的物資。海運的速度和效率,都要比陸地運輸強大得太多。如果前線有需要的話,再從各地運送到登州城,已經來不及。因此,這裡必須興建大量的倉庫,儲備足夠的物資。
“倉庫的數量,越多越好。”
張準慎重的說道。
他將週一鳴叫過來,指定他專門負責倉庫的建造。兩人還詳細的研究了倉庫的大小,型別,位置,以及倉庫之間的連線道路等。對於這麼一件小事,張準如此的重視,旁邊的陪同人員,都有些一些不解,只是暫時沒有詢問出來。
“大人請放心,我們會盡快的完善倉庫設施的。”
週一鳴肯定的說道。
“好!”
張準點點頭說道。
他當場劃撥一萬兩的銀子,專門負責興建各色倉庫。
在場的很多人,包括高弘圖和張慎言等人在內,對張準的大手筆,都有些不太理解。他們有些搞不懂,為什麼張準對碼頭的興建如此的急切,為什麼投入那麼多的資金興建船隻。在他們看來,虎賁軍現在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而張准將太多的錢,都投放在海洋的上面了。
別的不說,單是薛知蝶的造船廠那裡,銀子幾乎從來不曾缺少過。造船廠的銀子花費,簡直就跟流水一樣。這不能不讓人眼紅。事實上,不但高弘圖和張慎言眼紅,陸軍的很多高階指揮官,同樣眼紅。在他們看來,同樣的銀子,要是投放在陸軍的上面,那該可以增加多少的部隊,增加多少的武器裝備啊!偏偏這些銀子都去了海軍那裡!
張準顯然是感受到了大家的情緒。他非常明白,自己必須小心謹慎的處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表面看起來,是有關資金的分配多少,其實,核心乃是陸海之爭。自從這個世界上出現海軍以後,陸軍和海軍的爭奪,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實力,都是存在的。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同樣存在。
虎賁軍發展到現在,有陸軍,有海軍,有海軍陸戰隊,相互間的爭奪,想要不激烈,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軍種的指揮官,都希望自己的部隊得到壯大。部隊要壯大,當然要獲得更多的軍費支援。沒有軍費,哪裡的兵員?哪來的武器裝備?
上次攻打登州城的時候,海軍陸戰隊的兩個指揮官,方賀和劉棟,就委婉的表示,海軍陸戰隊的人數太少,可能無法承擔攻城的重任。顯然,兩人的言下之意,當然不是無法攻城,而是想要借這個機會,擴大海軍陸戰隊的編制,擁有更多的人員和武器裝備。
毫不掩飾的說,這樣的思想,在每個軍種都是存在的,只是他們有沒有膽量在張準的面前表露出來罷了。而在這些紛爭裡面,陸軍和海軍的紛爭,顯然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麻煩的。如果無法統一認識,在日後的戰鬥中,就有可能出現陸海軍鬧矛盾的情況。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矛盾就非常的深,兩者互相扯皮,互相爭奪,最終葬送了自己。美國的情況也差不多。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從來都尿不到一起。英國向來是海軍居首,陸軍乃是後孃養的,情況倒是好一些。張準當然不希望自己的部隊,弄得好像是小日本那樣,陸海互掐,最終一起完蛋。
當天晚上,張準就召集虎賁軍的有關軍官,包括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以及內政系統的官員,做了一次關於海洋戰略的演講。這個演講,是張準很早就想舉行的,只是一直都沒有時間,也沒有合適的機會。但是現在,這個演講必須立刻進行了。
他要是還繼續拖延下去的話,大家對他的資金分配,對他的未來戰略,就要產生很大的誤會了。虎賁軍的發展,和其他歷史上的軍隊有些不同。由於張準個人的原因,虎賁軍的發展,更注重于海洋戰略。也就是說,虎賁軍的展開,主要是依靠海洋來進行的。
偏偏這個時代的人民,對於海洋戰略,根本沒有清醒的認識。即使是高弘圖和張慎言等人,對於海洋,也沒有深入的準確的認識。最多,他倆也就是知道,海上貿易生意比較賺錢。但是,風險也很大。海上還有海盜,有風浪,搞不好,就是船毀人亡的結果。是的,即使他倆是當世大儒,對於海洋的認識,也就是這樣的水平。而他倆的水平,也剛好代表了明國朝廷上下官員對海洋的普遍認識。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臺灣這個重要的島嶼,居然沒有在明朝的版圖範圍內。小小的澎湖列島都有明軍駐守,偌大的臺灣島,卻看不到明軍的影子。甚至,後來紅毛鬼進入臺灣島,明軍並沒有任何的反應。只有當紅毛鬼試圖進入澎湖列島的時候,才遭受到明軍的反擊。
只要澎湖列島,不要臺灣島,顯然,這是很不正常的。
歸根到底,還是這個年代的人,只關注陸地,不關注海洋。鄭和下西洋,更重要的目的,是在炫耀明國的武力,而不是為了獲取利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總是羞於在外人的面前談起利益。尤其是海洋上的利益,更是羞於提起。又或者是,根本不覺得海上有什麼利益。
“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國家,它的國土面積,只比我們的北直隸稍微大一些。它的四周全部都是海洋,沒有任何的陸地可以連線。它自身的人口也不多。要是按照我們一貫的思維,這樣的國家,肯定是無法爭奪世界霸權的。”
“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家,曾經在兩三百年的時間裡,成為世界的霸主。它的殖民地,遍佈全球。它擁有的殖民地面積,是它本身國土面積的兩百多倍。它的軍隊,幾乎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戰鬥,並且幾乎都能夠獲得勝利。”
“這個國家,有一個特殊的稱號,叫做日不落帝國,意思就是永遠都不衰落的帝國。它的崛起,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它最強大的軍隊,就是它的海軍。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可以到達世界上海洋的每一個角落。”
張準的開場白非常的有意思,立刻將大家的興趣都吸引起來了。其實,張準講故事的能力,的確不咋的。不過,大英帝國當年的神勇,還是讓不少人津津樂道的。尤其是它的海上霸權,的確讓不少人嚮往。其實,就國力而言,明國完全不輸給英國,但是,最後世界的海洋勢力劃分,卻沒有明國的份。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悲哀。
“海洋意識是一個瀕海民族的靈魂。”
“海洋意識的強弱,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海上力量的強弱和國家的盛衰。日不落帝國的崛起,正是因為它的國民,擁有強烈的海洋意識。陸地的領土當然重要,但是海洋的領土,同樣重要。”
“沒錯,海洋也是我們的領土。渤海灣,黃海,東海,南海,南洋,這些,都全部屬於我們的領土。我們不要僅僅看到遼東,不要僅僅看到蒙古草原,不要僅僅看到玉門關以西。我們更應該看到,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大量的神聖領土存在。”
張準微微頓了頓,繼續語調激昂的說道。
顯然,他的這番話,引起了下面聽眾的強烈的反響。海洋居然也是領土的一部分?他們還真是第一次聽到!在以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海洋是公共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來往的。既然是公共的,那就沒有必要過於關心了。但是,如果說,這些海洋也是領土的一部分,那就有必要予以重視了。
對於這一點,來自後世的張準,當然有很深的感觸。咱們中國人從來都沒有輸給什麼,在數千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世界的領頭羊。只有近兩百年來,才被人欺負的厲害。而這個欺負,正是從海洋開始的。北洋水師的覆沒,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氣的中國人,都是刻骨銘心的痛苦。
如果我們總結反思近代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可列出很多條來,諸如封建制度的沒落、小農經濟的封閉落後、清政府的昏庸腐敗、閉關鎖國等,但長期以來固守著封閉的大陸意識,沒有形成開放的海洋意識也是其一個重要方面。中國封建幾千年,以重農抑商為主要特徵的大陸意識根深蒂固,這是造成東西方海洋觀念巨大差異的癥結所在。
在我國傳統的經濟思想中,重農抑商,幾乎一直佔據統治地位。老子從農民小私有者的立場出發,提倡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反對商品經濟,反對商業帶來的剝削思想。
老子認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是最自然的、最理想的生存環境。小國寡民就是老子所指的“道”在社會上的再現。
老子作為道家的創始人,開啟了中國幾千年來崇尚自然、努力與自然合一,務使生活超然、灑脫、逍遙的精神內涵。尤其到宋朝時儒釋道合一,老子的道家思想更植根於中國人心中,形成了中國人性格中的一部分。
老子的重農抑商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學說成為2 000年來封建文化的正統。被譽為萬世師表的孔子,其經濟思想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重義輕利”的“義利觀”。
儒家正統所尊崇的農本思想和恥於言利的觀念,為後代重農抑商思想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先秦法家的傑出代表、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改革家商鞅,是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第一人。
商鞅把農業看做“本業”,把工商業看成“末業”,倡導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他擬定的新法規定,凡是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凡棄農經商,要將其全家淪為官府的奴婢。
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則把重農抑商思想又向前發展了一步。他在著名的《五蠹》中把商人列為危害國家、社會的“五蠹”之一。明代我國著名的科學家、被譽為“引進西學第一人”的徐光啟也極力推崇農本思想,認為農業是“生民率育之源,國家富強之本”。
以上這些重要歷史人物關於農本思想的論述,對我國重農抑商思想的長盛不衰發揮了重要作用;加之受“三綱五常”以及“父母在不遠游”等封建禮教的束縛,以開放、進取為特徵的海洋意識的形成受到極大的限制。
重農抑商成為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思想,深深地植根於封建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觀念,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走向海洋以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形成。進入封建後期的明清兩朝,厲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達數百年,使得中華民族寶貴的海洋意識幾近泯滅。
“對於海洋,我們認識多少呢?”
“鄭和七下西洋,看起來威風,但是,他是否真的認識了海洋呢?他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不重視海洋,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啊!大海空蕩蕩的,什麼東西都沒有,遠遠不如土地來的重要!但是,我要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