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百三十三章 莫思身外無窮事(上)(2/4)

作者:入潼關
摧毀諸天的神力之後擁有總攝諸佛之意,終於成就了圓滿!

“普賢王如來出世,此乃根本摧毀金剛地獄,是你輸了。”

此時的中陰文武百尊齊聲唸誦普賢王如來名號,佛光三界同時震動破碎,梵唱間頃刻便摧毀一切外道,一次又一次震撼著方相之神的軀殼。

隨著黑袍金剛蛻變成了這座壇城的主佛,城中四海四洲穩固如須彌大山、金剛世界,竟然就此將方相之神的金戈折斷在了當場!

天際烏雲遮蔽,峰頂佛光頓時黯淡,駱霜兒雙目中的神識斷斷續續,佛光之中的白金身影也趨於渙散,駱霜兒本體也一同向後倒去,幸而被江聞穩穩接住,放倒在了地面上。

“閣下旁觀許久,不過是想試探我的底細,如今手段都用完,也該到你出招了。”

摩醯首羅天王一語道破江聞冷眼旁觀的用意,站在原地睥睨四野,似乎決心要憑實力掃除一切的阻礙,此時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可江聞卻絲毫沒有動手的打算,見到對方開口說話,江聞的第一選擇不是拔劍相向,而是很有素養地盤腿坐下,與對方隔著十步之遠攀談了起來,語氣神態之親切,怎麼看都像在和遠道而來的友人打招呼。

“在下在江湖上得同道抬愛,得了個名號叫做‘君子劍’,就是因為在下身為翩翩君子,向來動口不動手——還未請教,不知尊駕此行為何而來?”

摩醯首羅天王也盤腿坐下,借用著妙寶法王那張平日裡謙遜有禮的面容開口說話,周身上下卻透出金剛石一般的鋒芒勇猛,竟然也不再動手,似乎對話語交鋒也有著絕對自信。

“我今日前來,無非是想叩華首重門,拜迦葉尊者。當初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我佛弟子欲見要妙,不知此舉有何不妥,諸位又何故阻攔?”

江聞卻狀作驚訝地回頭看了一眼華首石門,又看了一眼摩醯首羅天王,做出非常疑惑的模樣說道。

“拈花微笑?世上竟有此事?”

摩醯首羅天王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這是我佛門的一樁公案。當初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但江聞卻更加遺憾地說道:“這些無稽之談,怎麼能當真呢?”

摩醯首羅天王皺起眉頭,似乎已經不打算搭理這個無知之人,卻沒想到江聞像連珠炮一般繼續說道。

“據在下所知,成書於北宋的《景德傳燈錄》、《祖堂集》,書中尚無此拈花微笑的說法,唯曾提及佛陀‘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淨法眼,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之語。”

“我先前借住悉檀禪寺,翻遍大藏經書,也察覺‘拈花微笑’這則故事從未見諸於禪宗燈錄外的佛教經書,分明是後人編纂而出逐步加工,直至南宋淳熙十年的《聯燈會要》,才有了你方才口中的版本。”

“由此林林總總證據,從其建構知其次第,拈花微笑顯然是宋人借用道家‘大音希聲’之意,故意編造出的高深意蘊典故,你又何苦來枉費時間?”

摩醯首羅天王的表情從忿怒漸為深思,最終陷入了眉頭緊皺的模樣,出言反駁道。

“想不到閣下竟然深通佛典,那想必也知道淳熙十五年的《人天眼目》卷五引《宗門雜錄》,提及王安石曾經見到‘’拈花微笑‘……”

江聞哈哈一笑,瞬間接上了話題。

“你說的可是王荊公吹噓,自己曾在內府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不僅看過世尊登座拈花示眾的記載,還特意說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

“我們暫且不說這樣彎來繞去的引用記載,裡面會有多少的水份,單說王荊公特意說這部經書被秘藏時,口吻像不像鄉野村夫竄閒話的時候,特意說一句‘這事是我朋友親眼所見’,卻絕口不提這個朋友是誰——像這樣越是打邏輯補丁,就越顯得寫作的人心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江聞似乎還是意猶未盡,繼續說道,“再說這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雖然世所不傳,但在下卻曾經在扶桑東瀛見過這部所謂的‘經書’,其中非但文義淺薄,裡面還摻雜著中原才有的五時八教判釋、相分、自性分等文字,分明就是扶桑人自唐朝天台宗學佛之後,偽託天竺西人之所做,王荊公縱然雜通百家卻未能專注,偶爾被人騙了也是理所當然。”

摩醯首羅天王愕然許久,沒想到自己會在這裡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可忽然間的神態卻猛然一變,哈哈大笑了起來。

“閣下果然多聞善辯,我差點也被你所誘變。我今日來此處的目的,又不是勘驗什麼拈花微笑真偽!”

“正如你所說,當初佛陀滅度之前將衣缽交與摩訶迦葉,又由迦葉尊者主持三藏聖典結集,我前來參拜有何不妥?閣下何必辯此白馬非馬之論?”

摩醯首羅天王終究沒有被江聞所迷惑,很快察覺到了江聞辯論的漏洞就是“白馬非馬”,想要靠著“拈花微笑”不存在,誘使對方認為拜迦葉無用轉而離開。

在引經據典方面一旦失利,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以退為進,當摩醯首羅天王跳出這個爭辯不再執迷於細節時,江聞的目的也就不敗而敗了。

“哈哈,你果然聰辨非凡,可是還有一件事情,不知道你明白沒有?”

江聞不驕不躁地繼續說道,“三藏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載:‘迦葉承旨主持正法,結集既已,至第二十年,厭世無常,將入寂滅,乃往雞足山。‘說的是佛滅度之後,迦葉尊者沒有涅盤,而是選擇入雞足山入定,隱覆于山窟後大山自合。”

“可三藏法師所說的這座雞足山,乃是西方天竺的耆闍崛山,只是因其‘直上三峰,狀如雞足’故而別稱,其實這山上有很多鷲鳥,真名應為靈鷲山,音譯為耆闍崛!你來此賓川野地又有何裨益?!”

這件事情雖然有些難以接受,但情況非常明顯,兩千年前釋迦摩尼的弟子迦葉,怎麼可能會跑來當時還鳥不拉屎的雲南,選擇守衣入定等待新佛出世?這不是在南轅北轍嗎?

來自後世的江聞非常清楚這件事,同時也更能跳出眼前的侷限,客觀看待層累問題。

腳下這座雲南雞足山原名九曲山,在明代以前稱九曲山或九重巖山。直至元明之間的大理奇書《白古通記》一書中,才首先將九曲山改稱為雞足山,佛教史料清晰記載雞足山在印度,孰真孰偽不言而喻。

這也是為什麼雞足山上的寺廟,雖然都自稱源流悠久,實際上卻以悉檀禪寺這樣的新建廟宇為尊——

雞足山上的佛教建築,部分始建於唐代,但由於廟小人少,沒有名氣,所以到了明代景泰年間仍然“尚無佛法足書”。多虧了《白古通記》的成書流傳,才將大理說成是妙香佛國、雞足山是迦葉尊者之道場,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方有無數僧俗聞名紛至沓來。如此看來源流上,大家五十步笑百步有什麼好得意的?

江聞笑著看向摩醯首羅天王,他的邏輯鏈已經非常完整了,腳下這座雞足山是假,自然迦葉尊者隱於華首巖也是假,那麼今日摩醯首羅天王大開殺戒來到山上,就是天下一等一的滑稽之事!

摩醯首羅天王深吸一口氣,緊抿雙唇,似乎已經被江聞一番言論所駁倒,可他臉上卻帶著若有若無的笑容,神態上卻更像是看透了對方偽裝的智者,甚至不屑於批駁對方的錯漏之處。

“原來是我看錯閣下了,竟然從《白古通記》中循章逐句地學佛,如此不過是焦芽敗種,不能覺悟菩提……”

摩醯首羅天王繼續說著,眼中的堅定決絕絲毫沒有改變。

短暫的和平轉瞬被戳破,兩人不約而同地站起身來,不約而同地揮起雙掌,以澎湃到極限的掌力對撞在了一起,散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腳下各自出現一處驚人深坑,堅忍的大地彷彿都要承載不住這樣的力量,崩碎更是成片片塵埃墜入深淵。

雙掌之後身形移換,江聞借力從摩醯首羅天王的頭頂高空越過,轉而來到了安仁上人所處的華首重巖方位,立足之後卻飄忽不定地調息片刻,才緩解了致命沸騰著的內息。

“那日闖入法雲閣的黑衣人,果然是你!”

江聞沉聲說道,“只可惜我沒料到你的法門如此神奇,竟然連身形氣脈的路數,都能如脫胎換骨般地迥異!”

那日在法雲閣中的黑衣人,招數雖然穩壓安仁上人,但功力尚且不及江聞,若是平地對決,他有十成把握能夠將對方擒拿。

但今天再次交手,江聞只覺得對方的功力已然異乎尋常,長江三疊浪般的濤濤內力觸及對方身體,竟然如拍擊在銅皮鐵骨之上再無絲毫反饋,就連對方是如何出手如何撤掌,這樣的細節都看不真切。

更神奇的是,江聞可以確定摩醯首羅天王體內沒有絲毫內力的痕跡,因為方才交手的瞬間,北冥真氣就已經如風捲殘雲般湧過對方的經脈穴道,卻沒能帶回來一丁點的收穫,牽引對方一絲的氣機。

種種獨特離奇的徵兆只能說明一件事,摩醯首羅天王併為修煉內力,甚至可能從未修煉過武功,他出手剛強捷悍所依仗的,是一種將內氣外體融為一爐、筋骨血脈鑄成精鋼的獨特法門,就像釋迦擲象功一樣渾然天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更不巧的是,這樣的橫練敵手正是江聞目前最為忌憚的,他身上的巔峰一成功力縱使想要取巧,也敵不過對方這般穩紮穩打,真動起手來勝負只在五五之數。

江聞降龍十八掌再次使出,至剛至猛的掌力沿著任督二脈湧現於掌心,化為驚世駭俗的風雷咆哮擊中摩醯首羅天王手臂,所到之處就算是萬仞山岩也不可能完好無損。

但摩醯首羅天王面色不變,雙臂反掌承接衝擊,隨後以肘為拳頂住了江聞的掌心,任憑寒山內力一波又一波地侵襲,卻好像近乎完美地溶解在了他的身上。兩人保持著交接的姿勢比拼著力道,降龍十八掌的剛猛第一次遇見敵手,見招拆招之下兩人交鋒越來越快,速度竟然還在江聞出手之上,轉瞬又是無功而返!

“好一個至剛至快!江某佩服!”

如江聞能夠藏拙守勢,摩醯首羅天王自然也能懂得隱藏實力,簡簡單單的兩招之後江聞就明白了,摩醯首羅天王對於武學的造詣並不弱於自己,甚至是到了臻於化境、信手拈來的程度,這樣的對手不論手段還是心智,都堪稱是前所未逢的存在。

“現在怎麼跟他孃的白門樓之後似的,人人都有不下呂布之勇?!”

江聞悻悻撤身返回,摩醯首羅天王隨後才不自然地放下手臂,輕輕搖動身軀,彷彿真正的給他造成困擾的不是江聞的種種手段,而是為了應對江聞而朝著華首巖抬起手臂,加重了他哪怕矗立著也要承受的泰山壓頂。

“閣下號稱動口不動手,可依我看,這手上的功夫可一點不弱。”

摩醯首羅天王微微一笑,臉上滿是傲然之色,彷彿這全天下,有人能夠被他誇獎已經是難得的榮譽了。

“剎那三世,過去未來,十世古今,不離當念。閣下如何能明白,我能清晰地回憶起當年佛陀在這雞足山金頂,華首巖前傳《大幻化網密續》的情形,當時的我作為佛陀弟子之一,也參與其中,安能有假?”

如果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