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懇請的目光相當炙熱,猶如他年少時向張昭求學解惑時一般。
可近年來的種種事,早就讓張昭對孫權寒透了心。
張昭深知孫權涼薄的秉性。
可一想到孫策在臨死前,握住他的手涕淚不休的模樣,張昭哪怕心中再不願,亦只能緩緩開口道:
“吾並不知糜暘的真實目的。”
聽到張昭的這句話後,孫權眼中懇求的神色瞬間消失。
就連他原來微微向張昭方向傾斜的身體,也一下子變得板正起來。
“張公既不知,又何出此言?”
孫權的語氣重新變得冷淡起來。
察覺到孫權的變化後,張昭忍不住笑出了聲。
然還不等孫權因張昭的譏笑而發怒,張昭就繼續說道:
“世人有誰敢斷言,能猜透糜暘的想法?”
“若公瑾復生,或許可以,可吾並無公瑾那般才能。
吾能做的很簡單,為你查缺補漏而已。”
張昭的這番話,讓孫權無法反駁。
“觀糜暘以往用兵,以奇為主,在戰事未塵埃落定之時,旁人很難知道他的真實目的為何。
就如今次他派軍奇襲柴桑,他的目的也許在於拿下柴桑,但也可能是在利用你對失去柴桑的恐懼進行圍點打援。
你方才說,不算數萬背反的山越兵,威逼柴桑的漢軍只有數千。
但糜暘亦可以安排一支精兵隱於暗處,就等著呂岱與呂範援軍的到達。”
張昭說出了他的看法。
孫權在聽完張昭的看法後,心中的疑惑不僅沒減少,反而又加深了數重。
糜暘有可能是圍點打援,那他豈不是無法派出援軍?
見孫權的臉色正變得陰晴不定,十分了解孫權的張昭猜出了他心中的想法。
“援軍是一定要派的。
我朝無法承擔失去柴桑的後果。
這正是糜暘的厲害之處,他知道柴桑是我朝的必救之處。
就算我朝有人能猜出他的真實目的,他也堅信我朝必會派出援軍趕往。
他一向善用陽謀。”
張昭的話打消了孫權心中的一些疑慮。
可孫權一想到漢軍的善戰,他就忍不住遲疑地問張昭道:
“若漢軍真想圍點打援,張公是否有解救之法?”
孫權認同張昭柴桑必救的看法。
只是孫權也不想承擔被圍點打援的危險。
孫權希望張昭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至於這個辦法嘛,張昭還真的有。
見孫權的身體又朝自身傾斜而來,張昭直接撇過頭不願直視。
“春秋以來圍點打援往往會成功,大多是由於援軍救援心切,被敵軍以逸待勞,半途伏擊。
而要想不讓呂岱與呂範的援軍有這層風險,說來倒不難。
你在派出使者前去徵召兩位將軍的援軍時,要讓使者說明敵軍可能的意圖,並透露出你求穩的心態。
呂岱與呂範皆是知兵之人,得到你的提醒後,他們便會相機進軍,不讓敵軍有可乘之機。
你不要忘記史書上,魏惠王桂陵戰敗的教訓。”
要說歷史上最著名的圍點打援的戰例,莫過於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了。
而在那一場戰役中,為何龐涓會輕易中齊軍的埋伏?
不是龐涓不懂得看地形,是魏惠王被齊軍嚇傻了,一直嚴令龐涓迅速回援。
在魏惠王的嚴令下,龐涓哪怕心有忌憚,也只能不顧一切的回援,這才招致桂陵大敗。
同樣的,現在的孫權就像當年的魏惠王。
張昭相信要不是他出言提醒,孫權派去的使者一定會嚴厲督促呂岱和呂範從速進軍,這樣一來吳軍被伏擊的危險將會大大提高。
聽到張昭以桂陵之戰為例,孫權立刻明白了張昭的言外之意。
孫權覺得張昭言之有理,便將這點暗暗記在心中。
“張公可還有其他妙策?”
見張昭真能想出一個兩全其美之法,孫權對張昭的期待值又陡然高了起來。
張昭雖不願直視孫權,但他心中的確還有其他建議。
“豫章諸縣之所以會望風而降,在於丁奉得到數萬山越兵相助。
另外柴桑城防不弱,要是沒有那數萬山越兵相助,憑丁奉的數千兵馬,是不容易攻下的。
既然數萬山越兵是丁奉的強援,我們為何不想辦法斬斷之?”
張昭的話讓孫權眼睛一亮。
他之前從未想到過這點。
“請張公速速教朕。”
“想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
數萬山越兵雖聲勢浩大,可到底分屬多部,號令不一。
既號令不一,則人心必不齊。
賀齊將軍在山越中素有威望,他的部眾又頗為精銳,對山越的弱點了若指掌。
你可下詔讓賀齊將軍率兵進駐豫章,從後抄數萬山越兵後路。
憑賀齊將軍在山越中的威望,加上己方後路又被斷,數萬山越兵豈能不惶恐?
惶恐一生,人心散亂,最後還會有多少山越兵,繼續願意為丁奉效命?
只要數萬山越兵不再歸附,丁奉的數千兵馬,到底只是一支孤兵。
等到呂岱與呂範將軍的援軍安全到達後,莫說守住柴桑,就是一鼓作氣蕩平丁奉,收復豫章全郡亦不是難事。”
當聽完張昭的所有策略後,孫權激動地站起身來。
孫權是知道賀齊在山越中的威望的。
數十年來,死在賀齊手中的山越精兵足有數萬之眾,被賀齊所擒的山越名帥,更是不下數十位。
正因為知道這一點,孫權認為張昭的計策是很有可能成功的。
“朕就知道今日來尋張公,定有成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老成謀國,說的就是張公呀!”
方才孫權還陷於柴桑不保的惶恐不安中,現在他在張昭的點撥下,找到了一條可以扭轉局面的明路。
這如何能讓孫權不激動。
激動的孫權甚至一時忘記了他與張昭之間的不愉快。
孫權本想著伸手撫向張昭的背以示愛重,可張昭卻下意識地嫌棄躲開了孫權的手。
張昭的嫌棄,讓孫權尷尬的同時也讓他反應過來。
早在之前,他就徹底失去了這位重臣的心。
反應過來後,孫權臉上的激動神色漸漸消失。
“若張公之計真能退敵,朕會為你記下首功。”
說完這句話後,孫權不想繼續在張昭面前自討沒趣,正要邁步離去。
可就在孫權剛走出幾步後,張昭的最後一聲告誡,就從他的背後傳來。
“柴桑之危,根源在於國內兵力空虛。
為國家計,你還是儘快下令讓陸遜率軍回國吧。
公安,不可再貪圖。”
孫權並未回應張昭的這番話。
在身形略微停頓後,孫權便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大堂中。
待孫權走出張府外,重新坐回車駕內後,孫權才認真思索起張昭的最後一番諫言。
若是今日沒有張昭的妙計,孫權心中的確有著儘快召陸遜率軍回國的心思。
然在張昭方才的點撥下,孫權意識到,柴桑之危可能真的就是糜暘的垂死反撲。
只要他能擋住糜暘的這次垂死反撲,那麼局勢就會依然牢牢掌控在他手中。
既然如此,他為何要讓陸遜退?
公安不可再貪圖?
他偏要貪!
...
在孫權回到皇宮中後,他命人召來了幾位大臣。
當那幾位大臣到來後,孫權很快將柴桑有危的事告知給了他們。
在那幾位大臣因這個訊息而驚恐的時候,孫權說出了召他們來的目的。
“朕需要一位忠貞之士,替朕出使永安,召呂岱率援軍馳援柴桑。
不知諸位愛卿中,何人願往?”
孫權此話一出,被召來的那幾位大臣連忙都低下了頭。
能在這時候被孫權召來的大臣,基本都是孫權往日中看好的江東俊傑。
他們的腦袋都很靈光。
今柴桑外有數萬敵軍出沒,而要想盡快前往永安,柴桑就是必經之路。
也就是說,他們要冒著一定的生命危險前去當這個使臣。
那可是生命危險呀!
想他們風華正茂,將來有大好的前途,又何必去冒這個風險呢?
幾乎每一位大臣在聽到孫權的話後都低了下頭,生怕孫權注視到他們。
唯有一人,主動迎上了孫權的目光。
“臣願往!”
這人聲若洪鐘,語氣慷慨,將忠貞之臣,願為國效死的氣質體現的淋漓盡致。
孫權定睛朝那人看去,發現那人不是周魴又是何人?
周魴的主動自薦,讓孫權喜笑顏開。
自周魴出使長安回來後,孫權就認為周魴是個可造之才。
今在國家危難之際,需要臣子獻身時,又是周魴主動站了出來。
就這表現,任誰都會認為周魴是個大大的忠臣。
沒有帝王,不喜歡忠臣。
“好!子魚真乃江東之膽也!”
在誇完周魴後,孫權看了一眼其他的大臣,臉上有著嫌棄的神色。
“似你等,多又何用?”
諷刺完其他的大臣後,孫權讓他們趕緊退下。
等到其他人都離開後,孫權命人取來一根節杖交到周魴的手中。
“你持朕節杖,就如朕親臨。”
本來尋常使者,是沒有這麼大的權力的。
可誰叫周魴的表現太好,孫權越來越喜歡他了呢。
在給了周魴莫大的權力後,孫權叮囑道:
“你若能順利到達永安,在令呂岱出兵後,應務必要提醒他不可冒進。
切記,切記!”
孫權牢牢記得張昭的叮囑,並將這份叮囑轉達給了周魴。
周魴在聽完孫權的叮囑後,他正色道:“陛下放心,臣記住了!”
才怪!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