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是開國之君,當下大漢的朝臣,大多都是劉備的從龍之臣。
再加上劉備在世時,對他的大臣們可謂是至情至性。
故而無論是從公、私兩方面來說,今日參與大朝會的漢臣們都沒理由拒絕為劉備上廟號。
相反的,他們的態度都是頗為積極熱衷的。
可今日大朝會的難點不在於,該不該為劉備上廟號,難點是在於為劉備上什麼樣的廟號。
在兩漢之際,帝王與臣子大多是要臉的。
要臉的一個重要表現在於,兩漢無論是官方或者民間,對帝王上廟號一事都抱著相當謹慎的態度。
就拿個比方來說——孝景帝在死後並未獲得廟號。
本來按道理來說,論文治,孝景帝有文景之治這等含金量十足的盛世功績打底。
論武功,孝景帝在位時平定七國之亂,有力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併為後來“一漢當五胡”的盛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孝景帝都可圈可點,完全算的上一位有作為的帝王。
這要是放在隋唐後面的朝代,孝景帝死後不但能上廟號,上的定然也是“高”,“宣”這類一等一的廟號。
但實際情況就是,孝景帝連最普通的廟號都沒有。
不止孝景帝,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孝武帝,他的廟號也並非是死後就獲得。
孝武帝的“世宗”廟號,是孝宣帝繼位後,為了標榜自身血脈的正統性,才為他上的。
從孝景帝及孝武帝的事例可以看出,在西漢帝王獲得廟號是一件多難的事。
當然了隨著皇權的加強,在西漢的後世帝王中,廟號後來的確也出現了濫觴的跡象。
孝宣帝死後獲得中宗的廟號,這一點沒有爭議,作為將西漢國力推上鼎峰的帝王,他實至名歸。
可元、成、哀這三位逗比,在死後竟然都被上了廟號......
只能說一句不要臉。
只是若是這樣的話,反正有先人不要臉了,今漢的大臣當然就可以“順勢而為”,想出一切好的廟號往劉備身上安。
可惜的是,隨著漢室一位新的要臉的帝王出現,這條路是行不通的。
這位帝王就是漢世祖劉秀。
劉秀在稱帝后,得知元、成、哀三位先帝不要臉的事蹟後,氣的他直接下詔免去了這三位先帝的廟號。
無獨有偶,將劉邦及劉秀封為偶像的劉備在稱帝后,亦將東漢的孝平帝劉衎、孝和帝劉肇、孝安帝劉祜、孝順帝劉保、孝桓帝劉志五位帝王的廟號給免了去。
這五位帝王就不說有啥功績了,平均都沒活過三十五歲,這樣的帝王都有廟號那不純純搞笑麼。
特別是作為將漢室帶入深淵的漢桓帝,他的廟號竟然是威宗?
直接把劉備氣笑了。
劉秀與劉備的行為,無疑都大大再一次維護了廟號在兩漢帝王中的權威性。
可這亦讓今漢的大臣們,有點沒辦法“隨意發揮”了。
畢竟免去五位搞笑帝王廟號的是劉備,他們身為劉備的心腹之臣,總不可能太過隨意,從而打了劉備的臉吧。
作為太常,孟光試著提出了為劉備上“高祖”廟號的建議。
據《孔子家語·廟制》所言: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劉備作為今漢的開國之君,劉備若上廟號,自然可以稱祖。
可“高”這一廟號,卻並未得到大多數臣子的支援。
與後世人所知不同的是,漢高祖這個廟號,並未在兩漢帝王中用過。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孝高帝。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的,基本上都是誤稱。
要是從這一點來說,劉備用“高祖”看起來好像也可以。
功高者曰“高”,劉備復興大漢,的確稱得上這個美稱。
可反對者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
廟號一事,不單單是為了稱頌先帝。
廟號講究的還是“蓋棺定論”。
意思就是當下所議的廟號,要符合劉備生前的作為,不然就是張冠李戴,只會給後世遺留下笑柄。
“高”一字自然是極好的,可“高”的廟號大多用在承繼祖宗基業且王朝鼎盛時的帝王身上。
而劉備不是後繼之君,他所在的時代更是漢室淪喪之際,從這一點來說“高”就不適合劉備了。
在這點的事實之下,“高祖”一稱很快被大多數臣子否決。
而當否決了“高祖”一稱後,有些奇奇怪怪的廟號就開始出現在大殿中。
如佈德執義曰穆,德化肅和曰穆;稱“穆祖”。
如蓄義豐功曰仁,寬信敏惠曰仁;稱“仁祖”。
如溫和聖善曰懿,愛民質淵曰懿;稱“懿祖”。
...
好傢伙,今日參與大朝會的大臣有多少,糜暘就聽到了多少種各式各樣的廟號。
這也不能怪那些大臣們。
與後世不同的是,兩漢的禮制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階段,特別是在帝王廟號這方面。
因為比較稀少,所以根本沒多少案例可以參考。
無法參考,只能自己去摸索開創了。
而在祖前面加上一個美諡,成為一個帝王專屬的廟號,是兩漢帝王比較常用的一種方式。
例如劉秀的世祖廟號。
其實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頂尖廟號中,一開始並無“世”這一廟號。
“世”初始與今日眾臣口中所說的,穆、仁、懿都在同一檔次,都是一種常見的美諡。
之所以在後世人心中,“世”之一字會成為與太、高並列的頂尖廟號,純粹是一般用這廟號的帝王,功績都過於頂呱呱了。
例如孝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
“世”是典型的,字因人而偉大的成例。
而從那些廟號的釋義來說,都不得不說是一等一的美諡,也能在某方面表達出劉備生前的為人。
但糜暘卻總覺得美中不足。
“中祖”被你們吃了嗎?
望著不斷爭論的眾多大臣,望著默默無語的諸葛亮,糜暘知道是身為義子的他,為劉備爭取榮耀的時候了。
隨著糜暘的緩緩起身,殿內嘈雜的討論聲漸漸有著停息的態勢。
而當糜暘輕咳幾聲後,整座大殿立刻陷入了一片安靜之中。
看著糜暘的起身,坐在御座上的劉禪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
剛才第一次以天子身份臨朝的他,快被眾臣激烈的討論聲,給吵得頭快炸了。
劉禪現在只希望糜暘一錘定音,他好早點下朝回去為他的父皇守靈去。
待殿內恢復安靜之後,糜暘先對著御座上的劉禪微微一拜,然後轉身看向殿內眾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孤以為,先帝當上“中祖”之尊號!”
身為軍人的糜暘,語氣很是淳厚,藉助著大殿內特殊的回聲裝置,他的話可以清晰地落入每一位大臣的耳中。
可就是在聽到糜暘的建議後,大殿內的大臣臉上卻紛紛有著別樣的神色。
啊?
這?
有點過了吧?
寂靜,沒有贊成或者反對,大殿內只保持著寂靜的氣氛。
不過儘管嘴巴上沒說什麼,但許多大臣臉上的神色,卻清楚的暴露出他們當下內心中的想法。
今日能參加大朝會的大臣,要麼是熟知禮儀的名士,要麼就在昨天晚上惡補過關於廟號的知識。
故而他們對“中祖”這個廟號,又豈會感到陌生呢?
在從先秦流傳下來的廟號中,有三個廟號是最為至高無上的,這三個廟號便是——太、高、中!
若從單單尊奉劉備的角度來說,糜暘提出的“中祖”廟號自然是極佳的。
但問題是雖說定位一致,可“中祖”的廟號是這三個廟號中,最難獲得的一個。
中是中興的意思。
而當中一字遇上祖後,要想獲得這個廟號,那位帝王要做的事就是:
在祖宗基業淪喪的時候,重新一統天下,再次廣大祖宗基業。
本來按這個要求,漢世祖劉秀是配的上這個廟號的,可劉莊為了向天下人彰顯世系轉移,並未給他的父親劉秀上這個廟號。
而無論從劉備的志向,還是從他一生中所做的事來說,本來中祖這個廟號,的確是很適合劉備。
想來劉備地下有靈,得知自己能獲得這個廟號,定然也是頗為欣慰的。
但重點是,劉備生前並未一統天下。
在這點遺憾的情況下,為劉備上“中祖”的稱號,可就有些名不副實了。
這也是方才孟光,寧願建議“高祖”而不建議“中祖”的最重要原因。
讓後世人服氣,是今日為劉備定廟號的一個重要標準。
也正是有著這個標準在,哪怕許多大臣心中都想贊同糜暘的提議,但他們現在明面上都不能發聲。
扭捏又期待,就是當下許多大臣的想法。
當糜暘看到許多大臣那複雜的神色後,就知道了他們的想法。
而糜暘亦不是政治小白了,他自然敢主動提出“中祖”這個廟號,心中定然有著一番說辭。
在沉思了一會後,糜暘先問了在座的大臣一個問題:
“今朝,大漢能統一天下否?”
今朝指的是劉禪在位的時候。
眾大臣看了一眼年輕的劉禪,想到劉禪可能會在位很長一段時間,於是乎在這個關乎政治正確的問題上,沒有人敢說一個不字。
“自然!”
不約而同的贊同聲,響徹在大殿之內。
誰敢不贊同,可以直接拖出去了。
而在得到了滿意的回答後,糜暘接著說出了他支援劉備上“中祖”廟號的緣由:
“祖者,意為奠基者。
先帝雖不能在生前親手一統天下,然來日一統天下之君乃先帝之子,討伐不臣之將乃先帝一手拔擢。
此與先帝親手一統天下,又有何異?
況今漢室還於舊都,興復之勢已成。
孝武帝時,董公倡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遂方才有我儒氏一門今日之盛況。
難道那時聖人亦在世否?
可為何萬千儒家子孫,卻還要將孔子奉為儒家聖人?
概因儒家興盛之基石,乃孔子一手締造耳!
借古知今,諸位又在遲疑著什麼!”
糜暘的話引起了在座眾臣的深思,漢代的儒士不迂腐,他們是會變通的。
只要糜暘說的有道理,他們並非不能支援。
最重要的是在這時,劉禪來了個完美助攻。
“縱來日朕在位之時,天下重歸一統,朕亦不敢貪父之功,奪父之尊也!”
當劉禪的這句話,成了糜暘勸說的最後一塊拼圖。
劉禪已然明確表達態度,他是不願在死後被稱祖的,那麼一統天下的功勞,最終還不是劉備的嗎?
既然如此,那還猶豫什麼呢?
待劉禪的話音落下之後,方才還一直不講話的諸葛亮,率先起身對著劉禪拜道:
“陛下聖明!”
隨著諸葛亮支援的聲音傳出,想到對後世人也有交代的眾多大臣,亦紛紛起身對著劉禪拜道:
“大司馬之言,善也!”
至此,劉備“中祖”的廟號算是被徹底定下。
糜暘的臉上,也終於流露出一絲笑容。
漢中祖劉備,聽起來多麼順耳。
而當確定好劉備的廟號後,接下來就是要確定劉備諡號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對於這一點,眾臣的情緒就沒方才那般熱烈了。
畢竟相比於稀有的廟號,諡號是每位帝王的標配。
可不熱烈歸不熱烈,眾臣最終在討論之下,還是為劉備敲定了兩個極佳的美諡。
昭武!
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